《佛祖通载》第135章


之功。世享庙祀。而光帝师德俟将圣师表一人。制字书以资文治之用。迪圣虑以致于变之化。
其功大且远矣。而封号未追庙享不及。岂国家崇德报功之道哉。大臣以闻。诏郡国建祠宇。岁时致享。师萨思迦人。族□氏。祖朵栗赤。当吐蕃之盛。相其君伯西海。后十余世。皆以学德为国宗范。师生八岁。诵经数十万言。又能约通大义。国人以为圣。故称拔思癹。长而学富五明。故又称班弥怛。其所师而学焉。
友而问焉者。数十人。皆有盛名于时。故其所有汪不可涯矣。其所撰述皆辞严义伟制如佛经。国人家传口诵。宝而畜之。夫敏者怠于博学。贵者耻于下问。才高而位重。则矜己而骄物。此人之恒也。师以生知之明。为天子师。可谓敏且贵矣。而乃博学无厌下询遗老。人有一法不远千里而求之。虽硁硁之谅。佼佼之庸。茍有可取无遗焉。负绝世之材。材莫大焉。处帝师之位。位莫重焉。而乃孜孜于道。循循诱物。惟恐德之不修。道之不弘。未尝以多能自圣而有满盈之色。
旷若空谷静若深渊。远若云霞。重若丘山。岂非至德。其孰能与于此哉。其道之所被。德之所及。犹杲日丽乎天。明无不照。阳和煦于物。气无不浃。其高如天。不可阶而升也。其大如海。不可航而涉也。以不言而民信。不劝而物从。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匪天纵之将圣。孰能与于此哉。故天子法天地尚德右功之道。着皇王之盛典。崇庙享之报宜乎。龟趺螭首刻颂遗烈昭示无极(洪)以狂斐猥承明诏。序而铭之。其铭曰。佛道弘大。洋海无际。滔天沃日。并育万类。于彼将圣。象罔得一。推厥绪余。以匡王国。烈烈皇祖。草昧天造。奠是南纪。功格苍昊。天锡睿哲。俾翊我后。敦彼薄俗。化于仁厚。汪濊漏泉。波及无外。航浚梯阻。万邦咸会。郡邪鸱扬。维鸠之竞。式遏诡类。率俾吾正。赳赳武夫。蚩蚩嚚鄙。德训所及。风振草靡。惟月之恒。惟日之升。惟师之道。罔或不承。栾栾清廉。惟时享之。有伟其貌。惟时仰之。莫高匪山。莫深匪渊。刻铭颂烈。永世无迁。 (廿八)五台山大普宁寺弘教大师性讲主卒。公讳了性。号大林。武氏。惟古因生赐姓。胙土命氏。公之先莫详世系。然考之命氏之原。武子姓。其后邑于宋。宋武公之后。以谥为氏。公少好学。聪睿之性。殆天启之。依耆德安公为浮图。既登具。历诸讲庠。探赜经论研精秘奥。始遇真觉国师。启悟初心。既而周游关陜河洛。历汴汝唐邓。放予襄汉。寻幽览胜以博其趣。所至必访其人。询至道之要。其所师而学者。如柏林潭公。关辅怀公。南阳兹公。皆以义学著称。及归复见真觉于垄坻。逾见墙仞之高。堂室之奥。乃曰。佛法司南其在兹乎。后从真觉至台山。真觉殁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悠悠如处江海之上。与世若相忘焉。然以怀壁之美被褐而莫掩。名既喧于众口。声遂闻于九重。会万宁既建。诏公居之。至大中太后创寺台山。寺曰普宁。以兹擅天下之胜。住持之寄。非海内之望。莫能胜之。故以命公。公居此山十有余年而殁。公为人刚毅。颇负气节。
不能俯仰随世嫔悦于人。虽居官寺。未尝至城府造权贵之门。或谓公少和气。公曰。予以一芥苾刍。天子不以人之微处之大寺。惟竭诚夙来匪懈。图以报国而已。夫何求哉。必有臧仓毁鬲之言。盖亦营营青蝇止于棘樊耳。顾予命之不遭。
道之不行。纳履而去之。何往而不得于道乎。时国家尊龙西僧其徒甚盛。出入骑从拟迹王公。其人赤毳峨冠岸然自居。诸名德辈莫不为之致礼。或磬折而前。抠衣接足丐其按顶。谓之摄受。公独长揖而已。或谓公傲。公曰。吾敢慢于人耶。
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茍屈其节而巽于床自取卑辱乎。且吾于道。于彼何求哉。彼以其势自大而倨。吾茍为之屈焉。非谄则佞也。焉有君子而为佞谄之行哉。识者壮其气。以谓如佛印元公之遇高丽王子。可谓识大体而得乎礼矣。至治元年九月三日。殁于普宁寺。既火化以舍利。塔于竹林之墟。
(廿九壬戌)故荣禄大夫司徒大玉山普安寺住持。幻堂严讲主卒。公康氏成纪人。讳宝严。字士威。号幻堂。父某以罹丧乱弃俗为僧。昆弟六人。公其季也。少以迈往之气不乐处俗。与其弟金薙染。从佛求出世之道。每逢名德启讲。
必往听而问焉。尝谓学而不思。思面不学。君子所忧。虽通其说而不通其宗是学而不思也。岂称达者哉。况文字之学。守株象迹惑于多岐。焉能涉同归之海。造圆顿之奥乎。听其说固辩矣。观其所得则未也。于是既问而学之。以博其趣而益致其思焉。是其所以造诣。盖得之系表。故其讲说深有宗通理味。后嗣真觉国师。传贤首宗教。以师承既高见解益明。其方寸之地。湛如止水。莹若明镜。物我相形。辄影见于中。虽以天资之高而德器之美。抑亦师友玉琢兰薰而致及真觉以诏居大白马寺。公与金从至洛汭。及居大万圣佑国寺。又从至台山。真觉殁。
诏以公继其位。后公以太后诏居大普安寺。诏以金继公居佑国寺。公于至治二年七月某日殁。年五十有一。诏复以金居普安寺。金以公之丧葬东封谷之口。建塔以修祀事焉。
(三十癸亥)至治三年八月十四日。天目山中峰卒。敕谥普应国师法云之塔。奎章学士虞集奉敕撰铭。其略云。天目之山有师子岩。高峰妙禅师居之。设死关以辨决。参学之士望崖而退者众矣。得一人曰本公是为中峰和上。师生有异徵。为童儿嬉戏必为佛事。稍长阅经教然指臂。求佛甚切。昼夜弥励。困则首触柱以自儆。期必得乃已。及入死关密叩心要。诵金刚经。至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处。恍然开悟。自谓所证未极。励精勤苦咨诀无怠。及观流泉乃大发明。师亦閟而不闻。自是说法无碍。高峰将戢化权。遂书真赞属诸师云我相不思议。佛祖莫能视。独许不肖儿。见得半边鼻。其授受不虚若此。著书若干卷。行于世。仁宗皇帝闻而聘之。不至。制金纹伽黎衣赐之。号之佛慈圆照广惠禅师。
赐师子院。名曰正宗禅寺云云。师讳明本。宋景定癸亥岁生钱塘孙氏。年六十一。僧腊三十五。化于其山之东冈。
是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八月四日上崩。
(甲子)改泰定。
(丁卯)帝师公哥罗于十月某日涅槃。
(戊辰)九月十四日即位。年改致和为天历元年○(礼公哥罗亦中纳思监臧班臧卜文国公为师。是年革行宣政院设立十六处广教总管府以摄僧) (己巳)敕建崇禧万寿寺于蒋山。
(庚午)改至顺元年○诏改建康为集庆路○敕建大龙翔集庆寺。
(壬申)亦辇真班皇帝九月即位。
(三十一)大都妙善寺比丘尼舍蓝蓝八哈石卒。师讳舍蓝蓝。高昌人。其地隶北庭。其地好佛。故为苾刍者多。太祖皇帝龙飞漠北。其王率所部以从。帝嘉其义。处之诸国君长之上。待以子婿之礼。海都之叛国人南徙。师始八岁。从其亲至京师。入侍中宫真懿顺圣皇后。爱其明敏恩顾尤厚。成宗之世。事皇太后于西宫。以侍从久勤劳之多。诏礼帝师迦罗斯巴斡即儿为师。薙染为尼。服用之物皆取给于官。又胝只宫官例继以既廪。武宗继统。仁宗以太弟监国。师朝夕于太后之侧入而侍出而从。所言必听。所谏必从。眷宠之隆。犹子侄焉。内而妃主外而王公。皆敬以师礼。称曰八哈石。北人之称八哈石。犹汉人之称师也。仁宗之世。师以桑榆晚景。自谓出入宫掖数十余年。凡历四朝事三后。宠荣兼至。志愿足矣。数请静退居于宫外。求至道以酬罔极。太后弗听。力辞弗已。诏居。妙善寺。以时入见。赐予之物不可胜纪。师以其物。创寺于京师。曰妙善。又建寺于台山。曰普明。各置佛经一藏。恒业有差。又以黄金缮写番字藏经般若八千颂五护陀罗尼十余部及汉字华严楞严畏元字法华金光明等经二部。又于西山重修龙泉寺。建层阁于莲池。于吐蕃五大寺高昌国旃檀佛寺京师万安等。皆贮钞币。以给然灯续明之费。又制僧伽黎文数百。施番汉诸国之僧。其书写佛经。凡用金数万两。创寺施舍所用币数以万计。其积而能散。施予不吝。期积福于来生。必至于佛地者。皆人所不能也。英宗之明。以其有静退之高眷遇尤至。每称之贤以为知几。文宗即位今皇太后居中宫以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