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三国豪杰》第119章


芗辉蕹桑踔练炊怨⒁虼说米锪硕俊U庠诘笔北淮捞福⒊闪嗽懿晃非勘┑闹ぞ荩彩撬恼巫时局弧?珊罄戳跣故潜涣⑽实哿耍馊迷芎懿凰乙恢钡P牧跣院蟪ご蠖铝耍莆樟顺ɑ岫宰约翰焕U饩褪窃芏孕』实哿跣械执デ樾鞯恼嬲颍衷谒斯肌⒋居谇淼幕熬透谋渲饕猓牌擞映⒑突实鄣拇蛩悖惨虼朔牌司谑诘恼铰约苹硎Я私徊阶笞俊⒛酥脸菩厶煜碌幕幔罄吹氖О苈裣铝朔省?br />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三国志》的记载,郭图并没有反对袁绍迎接汉献帝,反而积极劝他这样做,是袁绍自己不愿意才错失了这个大好机会。
应该说无论郭图也好,沮授也好,他们都只是谋士,他们的工作就是提出意见、建议供袁绍参考、选择、决策,无论他们的主意是对是错,他们都是做自己的本职工作,根据自己对事情的看法给出观点,最后做决定的还是袁绍自己。像袁绍这样家大业大的诸侯,手下谋臣云集,大家的意见不一致甚至相左也很正常,关键是看袁绍怎样在众多的建议里选择正确的来实行,这其实就是领导者的能力问题。
陈寿评价袁绍“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算是说对了。在各个历史时期,袁绍的谋士们都为他出过不少好主意,有的他能采纳,但更多时候他听不进去,也因此失去了很多机会。这种领导能力的差距可能就是他败给曹操的主要原因。
在对待谋臣建议的问题上,曹操要比袁绍做得更好。他往往能在众多的意见中选择出最正确的来执行,这次如何对待汉朝廷的问题就是个明证。袁绍不肯迎天子,可是曹操却非常想这样做。当时他的内部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曹操自己也犹豫过,但后来经过谋士荀彧、程昱等人的劝说,他还是派兵迎来了汉献帝,也从此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生涯。应该说那时曹操的势力还很弱小,若是没有这一步棋,只怕没人会注意他,他也不会发展得那么快。事实上,袁绍很快就为自己放弃迎天子感到后悔了。
还是在兴平二年,年幼的皇帝想的是谁来帮助朝廷、安定天下,袁绍想的是究竟要不要迎天子,曹操想的是如何才能迎来汉献帝,而袁术想的却是该不该称帝。
这时的袁术为了称帝作了进一步准备。当年各路诸侯讨董卓,孙坚第一个攻进京城,也因此得到了汉朝的传国御玺。孙坚死后,御玺就交给了他的妻子。袁术知道了这个消息就向她要这颗传国御玺,这么贵重的东西人家当然不肯就这么给他。不给是不是?袁术有办法,既不买也不用换,还是老办法——绑票!
袁术扣押了孙坚的妻子,告诉她的家人,想要人拿御玺来换!这一招果然管用,袁术很快就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传国御玺。虽然有没有这颗御玺并不是能不能称帝的充分必要条件,也不能决定称帝是不是合法,但袁术不这样认为,他觉得有了御玺就可以合理合法地当皇帝了,所以才不择手段要得到这颗传国御玺。
史书中对袁术的记载并不多,但就在这不多的文字中,多次出现了他绑票、拘质的记载,这搞不懂袁术这样身份、这样地位的人,为什么三番五次使出这种江洋大盗的手段?看来真像马克思说的那样,人们为了300%的利润,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更何况以袁术目前的地位,已经没有法律能约束他了,为善还是为恶全在他一念之间。
精尽了,有几个同学没能加上精,下周一定给大家补上,感谢大家的支持!也感谢书友剑圣心指点迷津。过了6月30日反腐大限,工作也减轻不少,从今天开始恢复每日更新!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十四节
(更新时间:2007…7…2 18:56:00 本章字数:2321)
那么袁术为什么一直想称帝呢?这件事说来话长。当时流传着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袁术就是从中得到启示,认为自己身负“天命”。“谶语”相当于神谕,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在民间流传,一般都是预言将要发生的事,但它的来源却不可考。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不可否认,有时这些话确实很准,它所预言的事情往往都应验了。古人对“谶语”非常重视,往往以此作为行动的指南。在很多史书的《五行志》里都收集了当时流行的谶语,也叫“讹言”、“谣”,或者称为“诗妖”。
关于“谶语”最出名的例子大概就是元朝末年那一次。当时流行的谶语是:“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结果没多久果然就在修建黄河堤防的工地上挖出了一个一只眼的石人,随即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轰轰烈烈的红巾军起义,进而推翻了元帝国。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先“人造”出这么一句谶语,然后又偷偷埋下一个独眼石人,让别人把它挖出来,造成谶语应验的假象,以此来为起义造势。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暂且不论,它恰恰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人们对“谶语”的重视程度,“谶语”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在《三国演义》里也有谶语出现的描写。董卓败亡前,民间流传着“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的歌谣,其实这就是谶语。这句话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千里草”,合起来是“董”字;“十日卜”,摞在一起就是“卓”字,就是说董卓快死了。各位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小说家的杜撰,这句话确确实实流传过,还被记入范晔的《后汉书五行志》。
还有个例子也很有名。唐太宗时有一句谶语,大意是说唐三世后会有姓武的女王代有天下。太宗也听说了这句话,为此很伤脑筋,还特意就此事征求了当时一些著名的玄学家的意见。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谶语再次应验!这件事在《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有记载。
对了,秦始皇时那句著名的“亡秦者胡”,这些都是谶语。只是谁都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谶语”,它是怎样产生的?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而且很多都应验了,因此古人对“谶语”深信不疑。项飞觉得“谶语”用今天的科学理论无法解释,但不等于说它没有道理,更不能一棍子打死,统统划为封建迷信,只能说超出了我们所能理解的范围。
“谶语”一般都是预言将来的事,但往往隐晦难懂,经常让人会错意,只有当它应验时人们才知道它的真正含义。比如那句“亡秦者胡”就让英明神武的秦始皇理解错了,以为最大的威胁来自“胡人”,据说他就是因此修建了万里长城,结果历史证明这个“胡”不是指胡人,而是秦二世胡亥。
现在的袁术就面临这样的难题:他得到了谶语,却搞不懂它的真正含义。袁术听到的谶语应该是这个意思:取代汉朝而有天下的应该是“涂高”,可是这“涂高”是什么意思呢?顺便说一句,这个“涂”是通假字,应为“途”。当时知道这句谶语的人很多,可真正明白其中含义的几乎没有。袁术也一样不明白,但是他有自己的理解。“涂”即“途”也,“途”就是道路,而袁术的字是“公路”,带个“路”字,能与“涂”靠上边,所以他认为“涂高”指的就是自己,至于“高”是什么意思,袁术可没功夫研究。
袁术如此坚定地认为天命在自己身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按照五行理论,秦朝是“水德”,尚黑色,所以我们看到影视作品中秦朝官员的服色以黑为主,汉朝是“火德”,尚红色,五行学说认为以火代水,所以汉代秦。同样按照五行学说的观点代水的应该是土,“土德”的代表颜色是黄色。因此汉末的起义军才自称为“黄巾军”,他们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处处突出一个“黄”字。袁术姓袁,袁姓出自陈,而陈是远古时舜的后裔,舜帝是“土德”,所以袁绍认为自己也是“土德”,可以代替“水德”。
这个弯绕得太远,但袁术觉得没问题。有了这两个理论上的支持,他坚定地认为自己身负天命,必须要称帝。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天命”并没有垂青于袁术,这句谶语没错,五行理论也没错,是他自己理解错了。《后汉书》的结论认为“天命符验,可得而见,未可得而言也”,就是说这种事只能看到它应验,要想预知它的含义很难。
今天我们回头看这段历史,当然知道“代汉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