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帝国(草原帝国史)》第157章


国。黑山派丹尼雅尔和卓去世之后,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1727745年)把死者的领地分给和卓的四个儿子:札甘得到叶儿羌;玉素甫分得喀什;阿优布在阿克苏行使统治;阿布德·阿拉赫占有于阗。在准噶尔觊觎王位者们的内战时期,热诚的穆斯林玉素甫趁机使喀什噶尔摆脱了“异教”的宗主(1753754年)。在阿睦尔撒纳还与清将班第和好的时候,于1755年计划以释放另一个和卓家族,即黑山派的宿敌白山派,以平息黑山派的叛乱,自1720年起,白山派已经被准噶尔统治者半监禁似地围在固尔扎。〔106〕白山派首领包尔汉丁(即大和卓)和他的弟弟霍集占(即小和卓)热情地接受这一计划。包尔汉丁率领从阿睦尔撒纳和清军那里借来的一小支军队,先后从黑山派手中夺取了乌什·吐鲁番、喀什,最后夺得叶儿羌,也就是说,夺取了整个喀什噶尔。
包尔汉丁和霍集占一旦占领了喀什噶尔,就利用阿睦尔撒纳与清朝政府之间刚刚爆发的战争宣布独立,摆脱了准噶尔人和清朝的控制。他们屠杀了一支清军(1757年春末)。〔107〕但是,好景不长,当中国人兼并准噶尔地区后,他们转而对付大、小和卓。1758年一支由兆惠将军率领的清军从伊犁河南下到塔里木。霍集占在库车附近被打败后,躲到叶儿羌,在那里,他进行了顽强的抵抗。〔108〕与此同时,包尔汉丁蜷缩在喀什,经过一场艰苦的围攻战(清军在围攻期间,反遭到包围),在1759年初,由于富德派来援军,兆惠才能重新采取攻势。叶儿羌首先投降(尽管不是在霍集占逃跑之前);接着喀什投降,同样,也是在包尔汉丁离去之后(1759年)。〔109〕
大、小和卓都逃到巴达克山避难,尽管有穆斯林的团结一致,但是,地区酋长慑于中国的威力,他处死了这两位逃难者,并把霍集占的首级送给清军将领富德。〔110〕兆惠将喀什噶尔并入满清帝国(喀什噶尔成了满清帝国的“新的边疆地”即新疆),兆惠在处理穆斯林居民中表现得十分老练。
乾隆皇帝对伊犁流域和喀什噶尔的吞并,标志着实现了中国自班超时代以来的18个世纪中实行的亚洲政策所追随的目标,即定居民族对游牧民族的、农耕地区对草原的还击。
注 释
〔1〕1370年妥欢帖睦尔(顺帝)死,子爱猷识里达腊嗣位,称毕里克图可汗,蒙古人谥为昭宗,立年号为宣光,仍称国号为元,即历史上所称的北元。——译者
〔2〕1372年明军分三路大举攻入漠北,东西二路明军获小胜利,然中路军在杭爱岭北为扩廓帖木儿指挥的蒙军所败,明军损失惨重,死亡数万人,因此,明军短期内不敢深入蒙古草原。——译者
〔3〕1378年爱猷识里达腊去世,其子脱古思帖木儿嗣位(1378388年)。建年号为天元。——译者
〔4〕脱古思帖木儿兵败逃亡,中途被其部下也速迭儿杀,也速迭儿是阿里不哥的后裔。——译者
〔5〕考朗特著《中亚》第11页,认为鬼力赤不是乞儿吉斯部王公,而是卫拉特四部之一的土尔扈特部王公。对此,可参看萨囊彻辰书第14355页。
〔6〕乞儿吉斯人在中国古籍中译为黠戛斯,以后他们中迁往河中者,译为吉尔吉斯人。——译者
〔7〕我采用伯希和的观点,即蒙古史家萨囊彻辰的Aruqtai在语音上相当于《明史》中的阿鲁台。事实上,《明史》表明,在萨囊彻辰提到的Aruqtai正被监禁时,《明史》上的阿鲁台在各种事务中正在起着很大的作用。霍威斯(《蒙古人史》Ⅰ,353)以此为根据,他认为《明史》上的阿鲁台不是阿苏特部首领Aruqtai,而是科尔沁部首领阿台。这一认定在语音上似乎是站不住脚的,无论如何,《明史》这一部分似乎有某些混淆。在有关卫拉特部首领马哈木的篇幅中,《明史》与《蒙古源流》上也发现了类似不一致的地方。《蒙古源流》说,15世纪最初几年掌权的卫拉特部首领是把秃罗(Batula),大约在1415,或1418年,把秃罗之子,外号脱欢(Toghou)的巴哈木(Bakhamu)继位。而据《明史》,相当于把秃罗的人叫马哈木,马哈木之子名脱欢。
〔8〕伯希和《通报》1914年第641页。穆勒《中国的基督教徒》第260和264页。
〔9〕有人认为(比丘林),14世纪末,在准噶尔游牧的有卫拉特三大部,即绰罗斯、和硕特和土尔扈特。这三部组成联盟,并让绰罗斯部的代表马哈木当首领。后来当杜尔伯特从绰罗斯部分离出来之后,卫拉特联盟就有四个部。巴托尔德也认为,卫拉特联盟于14世纪末形成,他认为该联盟自形成时就有四部,即绰罗斯、和硕特、土尔扈特和辉特。据中国史料,到18世纪,卫拉特联盟有六部。——译者
〔10〕萨囊彻辰的oljai与《明史》上的本雅失里似乎是指同一个人,尽管两书的编年(相当混乱)并不一一相符。
〔11〕卫拉特,或译瓦剌,在词根中含有蒙古语“卫拉”,即“亲近”的意思,把卫拉特理解为同盟者。有些学者(多尔日·班扎罗夫)认为,卫拉特不是来自“卫拉”(亲近),而是“卫·阿拉特”,即“森林中百姓”(班扎罗夫《关于卫拉特人和维吾尔人》第一卷,喀山,1849年版,第26页)。——译者
〔12〕在成吉思汗的军事术语中,科尔沁人是指卫队,即“箭筒手”参看伯希和《亚洲杂志》1920年,第171页和《通报》1930年第32页。莫斯特尔特《鄂尔多斯地区》第41页。
〔13〕据萨囊彻辰(施米特法译本151页),卫拉特首领脱欢于1439年由于成吉思汗显灵,以一种神秘莫测的方式去世。成吉思汗因剥夺其后裔的篡夺者的狂言而生气显灵。(《汉译蒙古黄金史纲》第58页记道:“既已篡夺蒙古的权力,脱欢太师便掌握了大统。拜谒了主上的八室,表示了“来取汗位”的意图。朝拜之后,做了可汗。脱欢太师蒙受主上的恩惠和陶醉,却酒后狂言:‘你若是福荫圣上,我便是福荫皇后的后裔。’撞倒了〈八室〉的金柱子,正要转身出去,脱欢太师口鼻流血,搂抱着马的鬃颈,‘这是什么缘故?’抬眼一看,只见主上装满撒袋的鹫翎箭冒着鲜血,众目睽睽之下尚在颤动着。脱欢太师说:‘雄的圣上显了威灵,雌的福荫之裔的脱欢太师我,生命结束了。”——译者)
〔14〕萨囊彻辰证实俘虏皇帝曾受到优待:“也先把皇帝托付给爱里马丞相照看,令其留养于6千乌济叶特人中,这是一个冬天气候温和的地区。”英宗皇帝一获释,就送给乌济叶特人大批礼物,以示感谢。
〔15〕1451年也先起兵杀脱脱不花,自称大元田盛(即“天圣”之意)可汗,建年号为天元。也先所建的蒙古汗国,其疆域东至建州、兀良哈,西至哈密以西地区。——译者
〔16〕《拉失德史》第91页。该段叙述不清,或有误。
〔17〕参考《拉失德史》第272页。
〔18〕《拉失德史》第273页。
〔19〕参考巴托尔德在《伊斯兰百科全书》中的“卡尔梅克人”条目,第743页。
〔20〕满都古勒,《明史》作满都鲁。——译者
〔21〕“济农”(jinòng)《明史》作“吉囊”等于副王之职,即是“亲王”的音变。——译者
〔22〕考朗特《中亚》第6页。
〔23〕右翼和左翼在《秘史》中分别写作“Bara"um…ghar; je"un…ghar”。参考莫斯特尔特的《鄂尔多斯地区》第49'TXT小说:'0页。
〔24〕土默特(Tümet或Tümed)表示“万”的意思。
〔25〕考朗特著《中亚》第7—9页。这些部落中的大多数延续至今;即山西北部长城以北的察哈尔人;外蒙古,从乌布萨泊到贝尔湖之间的喀尔喀人;达延汗亲自废除的兀良哈人;仍居于鄂尔多斯的(黄河河套)的鄂尔多斯人;黄河河套东部的土默特人;河北北部、热河南的喀喇沁人。
〔26〕库登汗,《明史》作打来孙。——译者
〔27〕图们札萨克图,明朝时称土蛮汗。蒙古文书作图们台吉,为达赉孙库登汗长子。彻辰汗明人记不燕台吉,或不言台住。——译者
〔28〕林丹库图克图汗,明人称虎墩兔憨。——译者
〔29〕“都城”即是阿勒坦在归化城没有围墙的营地,以后称“板升”城。参看莫斯特尔特《鄂尔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