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道》第693章


未发生之事,但时距倒也相近,若是发端就在如今,也是未必。
黄杰在奇梦中得见,正好就在距今不足三、四十年后,高丽王朝倒也出现了一场被后人命名为“武人之乱”的朝野政治斗争。因为高丽王朝初期的时候,朝廷也是效仿大宋搞什么重文轻武,结果导致了武臣在社会地位上的没落,而到了高丽王朝的中后期,武臣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方面都处于劣势,这使得文臣与武臣之间矛盾的日益加深。
直至到了高丽毅宗时期(也即如今王楷的儿子那一朝),这种矛盾达到了极点,由于高丽毅宗亲近文臣而忽视武臣,导致了武臣不满的爆发。约在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高丽武将郑仲夫、李义方等人发动兵变,废黜高丽毅宗,拥立高丽明宗,并大肆屠杀文臣。
郑仲夫等人通过“都房”控制高丽君主,开始了武人政权对高丽的统治时期。此后高丽武臣完全控制了朝政,国王形同傀儡。
到了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金甫当发动叛乱,欲拥立毅宗复位。失败后,李义方杀死了毅宗,并且怀疑文臣参与此事,因此迫害文臣。
武人政权的建立使尊重门阀观念的高丽社会变质,文臣没有实权,武臣则专断朝政,甚至可以随意废立国王。李义方胁迫王太子娶自己女儿为妃,以增强自己的地位,最终郑仲夫杀死李义方,独揽朝政。
得势的郑仲夫肆意胡为,被年轻武将庆大升所杀。庆大升本想整治腐败,恢复高丽君主的权力,但却在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病故,结果他的部下李义旼夺得大权。
至于李义旼这人,腐败而残暴,得势没多久,又被崔忠献、崔忠粹兄弟杀死夺取政权。则崔忠献对武臣政权建立以来混乱的社会进行收拾,延续了高丽王朝的门阀观念,提举了寺院势力,镇压农民和奴婢的叛乱,维持了政权的稳定。
而此时正值蒙古入侵高丽,崔忠献成功抵御了蒙古的数次进攻,待到崔忠献之子崔瑀执政时,还将首都从开城迁往江华岛,以避开蒙古的兵锋。然而高丽在与蒙古的战争中也削弱了以崔氏为首的武人政权的实力,最终金俊于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杀死了当时掌权的崔竩,将首都迁回开城,最终力主抗元的武臣林衍上位。
而亲元(也即蒙古)的高丽元宗见势不妙之后,便假借元朝的势力,以对抗林衍的武臣政权。林衍死后,武人政权分崩离析,最终元宗于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杀死了林衍之子林惟茂,宣告高丽长达近百年的武人政权结束。
待黄杰暗自将奇梦中的高丽“武人政权”始末好生回顾一番后,便也发现如今所面对的局面,倒也有可能就是高丽文臣在给崔卓为首的武臣集团在下绊子,因为此事不论怎么分析,都没有合理的解释。
甚至金国得利论也完全站不住脚:以金国人普遍的性格谋划不出如此缜密的计谋不说,此时的金国一方面正疲于北辽天镇帝的骚扰,另一方面也正拿着赵佶、赵桓父子俩搞什么奇货可居,就算他们知道大宋帮高丽修路的事情,也未必会不声不响的玩什么计谋,直接拿捏赵家父子不是更好?
所以,综合各方面的考虑,唯一看似合理的解释,就只有是高丽人自己怼自己这一说法才能说通了!
但也说听得秦桧三言两语,把他的分析说完之后,黄杰倒也还没拿定主意,便也听他来问黄杰道:“此事,郡王以为下一步该当如何?”
黄杰便也道:“我原先的打算,并非是一定要修这条友谊路不可,只不过是顾忌到之前才与高丽商议好飞地与离岛之事,结果就闹出了大宋的两位官家一同被金国虏去的事情。如此,在这个时候若要高丽人如约交出飞地和离岛,只怕未必能顺利得手,因此也才决定用修建什么友谊路来作为切入点,只是没想到事情的波折竟然如此之大。”
如此一说,众人倒也明白过来,便听黄杰继续道:“实际上,诸位也都看过地图,若说真要去偷袭金国的腹地,未必真的需要这么一条路,所以修路也不过就是一个名目,好使我大宋能够名正言顺的登陆高丽,然后按约接收飞地和离岛,不使高丽朝野有所防备。但是如今看来,要么就是高丽朝野之中有人瞧透了咱们的用意,所以故意设计捣乱。要么……就是高丽人自己搞内斗,仅仅是针对崔卓或崔氏门阀搞手段,当然这种可能性对咱们相对有利,可也难保前一种可能性的成立!”
说道此处,黄杰故意顿了一顿,便也问道:“所以,事到如今,也如问本王下一步想要如何,却是要问问你等,你们认为下一步该当如何才好?”
卷十一 射天鹧 第九百十五章 【谋国】
对于黄杰的问题,众人自然都是陷入了沉思,毕竟就眼下之事来说,都是众人前所未遇之事,毫无经验可言。
先说护侨,自秦汉由唐宋,历史上真就还没有一个朝代,曾以本国居外国的侨民受到侵害为由发兵护侨的先例,所以在这件事情上算是黄杰首开了先河。
再来,就是兵贵神速无声无息的突进到敌国的都城之下(平壤也算是此时的高丽都城之一),黄杰此番也算是独一份儿,便是写在史书里也是非常好看的佳绩。
而更为关键的是,以区区一万五千人就干攻城,并且还把人家的城门、城楼甚至城墙都给打烂了,结果却在救出了侨民后,居然守礼守节的不曾占领城池、不纵兵侵害百姓、不掠夺财物女子,就这么坐着马车、唱着歌就退兵了,只怕翻遍史书三千页,也未成见过如此牛逼+流芳百世之举吧?
所以,到了这一刻,虽然如杨可世和赵朔这样传统的大宋武将而言,对黄杰的这般举动多少有点不解,但内心之中其实还是十分佩服的。至于说一直受黄杰熏陶的岳飞,还有等于是看着黄杰长大的孙新,以及虽然与黄杰接触较晚,但心思百般机灵的种萱,则更是对黄杰的想法和思路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过,但黄杰把原本秦桧拿来问他的问题,反过来问大家之后,众人也就有些懵逼了,大家伙都是完全想不到黄杰的下一步会怎么做,而对他们自己而言,面对这个局面也是束手无策,因为他们最多也就看过几本史书,又如何知道怎么去处理这种史书上绝对还未曾出现的问题。
瞧着众人都是一脸懵逼,黄杰倒也是十分无奈,只能把目光投向了秦桧,然而秦桧显然也没处理过这等棘手的问题,捋须良久发觉避让不开黄杰的目光,于是也就硬着头皮答道:“或可以此为据,挟高丽王而谋大宋驻军飞地之事?”
黄杰听了翻翻白眼,这话说了不就等于没说,因为这个要点还是他之前就预告了,看见大伙听了秦桧开口后,都是随波逐流的模样,黄杰只得一个个点名道:“岳师弟,你如何看?”
岳飞怎么说也是科班出身,黄杰本来还冀望他弄点建树出来,却听他道:“某赴高丽之前,曾听闻高丽小小蕞尔之国,对大宋之恭敬不如前唐,或可借此机会使其诚心臣服于我大宋?”
黄杰听来失望,不由看了看岳飞和与他并排而坐的秦桧,暗自感叹两人差距果然甚大,对于外交这精细的活儿,这秦桧怎么说也算靠了点谱儿,岳飞可是完全不在线上,也怪不得在原本的历史中,武功盖世的岳飞会被一个手无缚鸡之力,仅会玩弄脑筋的秦桧给弄死了。
于是又来看杨可世、种萱和赵朔等人,结果得到答案大多模棱两可,并无什么建树。
最终,黄杰想到了被准许列席的两位赵良嗣门下高材生,当初他将秦桧任命为河北经略制置副使之后,便传书给了黄州龙山书院的赵良嗣,让他派出了两位精修“国关”的得意门生来辅佐秦桧。
这二人因为之前并没有什么戏份,倒也没有拿出提上一提:一个名叫孙志,河北相州人士,本是东京太学生,当年因为有幸旁听的一场“梨园法会”,便也对炼丹(物理)感上了兴趣,后来听说黄杰在黄州建起一间龙山书院,并且山长还是种师道,竟也千里迢迢跑来黄州申请入学,结果学来学去,最终成了赵良嗣的“国关”弟子。
另外一人名叫苏诃,来历倒也有些复杂,论起辈分来该也是苏廿娘的本家堂弟,十六岁便来黄州投奔本家堂姐,后来又入龙山进学,待赵良嗣开课之后便被吸引,成了赵良嗣门下真正入门的嫡传弟子,有没有得到赵氏学说的精髓虽不好说,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