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苏联》第267章


在亚洲那边,苏联成功从日本手中解放了整个朝鲜半岛,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朝鲜社会主义政权,还把千岛群岛、北海道和库页岛南部纳入了苏联的版图里。
而华夏的革命势力也在苏联的支持下得到了壮大,黄河以北所有地区都得到了解放,为此后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朝鲜半岛的统一,避免了历史上朝鲜战争的发生,使朝鲜人民能够在革命政权的领导下稳定发展,不用再受战争之苦,但这并不代表亚洲这边就没冲突了。
1945年8月,由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独立同盟会趁日本投降,而法国短期内还没有能力出兵印度支那的机会,在越南各地发起了“八月总起义”。
全国各地的人民委员会等地方分支很快就取得了当地的控制权,许多地区在下令起义后便立即响应,而城市中的日军因为已经投降的缘故,对此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越盟起义部队攻进来,接管城市的控制权。
8月13日,越盟名将武元甲率军攻占了越南的太原市,并且成立了临时政府,由胡志明任主席。
过了几天,越盟成功接收河内的保安队、警察署等政府机关,并且成功令大量的保安队和警察投靠越盟,使越盟控制了越南首都的治安力量。
对此,亲日的越南保大帝政府和即将崩溃的日军并没有采取什么有力的行动,使得越盟在各大城市行动时如入无人之境,造就了起义的成功。
越南名义上的君主保大帝和首相陈仲金无法控制局势,最终决定让权于越盟。
1945年8月20日,越盟领导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发表,正式宣布越南独立,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
后来,越南南北分别由英军和华夏政府的军队占领。
在华夏政府军的支持下,越南共产党与越南国民党合作组成了北越的第一届内阁,而南部的英军则逐步把越南南部的统治权“归还于”印度支那原有的殖民统治者法国。
英国人这样的搅屎行径固然引起了越盟的不满。
越盟表示,我们明明是要统一全国的,可这个时候英军突然登陆越南南部,硬是把半个越南给占了,还把这块地扔给法鸡,你说你这样干是不是欠揍?
然而,在实力上,越盟确实还低人一头,他们没有足够的重型武器装备,更没有飞机、坦克、战舰那样高大上的玩意儿。
无奈之下,越盟只好跟法国人谈判,交涉有关越南独立的问题。
在谈判桌上,越盟方面提出来的条件其实很简单,就是让越南统一并且获得独立。
但趾高气扬的高卢鸡不但不肯让越南统一,还不愿意让北越以独立国家的身份存在,他们要求北越以法兰西联盟的成员身份独立,而南越则继续处于法国人的殖民状态。
双方在越南独立的问题上存在的矛盾根本不可调和。即便如此,双方的代表还是在法国共产党的调解下,在枫丹白露宫签订了临时协定,让越南获得了短暂的和平。
不过,法国政府虽然签订了临时协定,但法国临时政府主席夏尔·戴高乐并没有遵守条约的打算,他一方面安抚作为执政联盟成员的法国共产党,另一方面却在积极备战,增派军队和重型武器前往越南,还开始在重要据点修筑防御工事。
法越两方的对峙,再加上英国在当中的挑拨,使得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与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差,双方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也越来越多。
除此之外,西方国家媒体还开始“揭露苏联独裁统治的真面目”,对苏联现存的政治体系进行诋毁,还把苏联现在“落后、贫穷”的原因都归于“斯大林政府的独裁统治”,把斯大林及其他苏联官员塑造成“压榨人民的集权暴君”,甚至还有媒体要求美国出兵“解放受到苏维埃独裁统治的人民,给他们带来自由和民主。”
无论那些媒体怎么写,都无法改变苏联强大、统一的事实,也改变不了斯大林及布尔什维克政权在苏联广泛人民心目中的领导地位,也改变不了苏联政权带领全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道路的既定事实,但却会对东西方阵营之间的关系造成打击,引发两者之间的对立。
360 安德烈耶夫
在东西方阵营之间矛盾加深的同时,苏联内部的政治局面却开始变得稳定起来。
随着贝利亚的权势被架空,还有马林科夫的被贬,苏联高层原本“三国鼎立”的局面就变成了“西伯利亚派”和“列宁格勒派”两家制衡。
很多人都以为,西伯利亚派和列宁格勒派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会像国际东西方阵营对立那样,越来越多,但出人意料的是,两派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扩大化,反而还有交好缓和的迹象。
虽然在二战期间,曼图洛夫和列宁格勒派第二号人物——沃兹涅先斯基之间就开始发生了一些理念上和利益上的冲突,但在阿列克谢·柯西金的调解下,两人之间的个人矛盾并没有扩大到派系矛盾的层面上,使得两派之间的关系一直维持在一个“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
到了后来,曼图洛夫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任苏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之后,掌握了苏共党内的人事权力。
他不但能运用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权力决定苏联绝大部分领导干部的提拔命运,还能够以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的身份监察各个干部的纪律行为,能对涉嫌违**纪的干部作出调查,发现问题就有理由将其贬职,甚至是双规、逮捕。
随着曼图洛夫权柄的提高,不少列宁格勒派的干部因为担心自己的个人前途而开始跟他交好。原本在苏共党内权位仅次于斯大林的苏共中央第二书记日丹诺夫,也在很多方面受到了曼图洛夫的制衡,使苏共党内的权力分布开始变得均衡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曼图洛夫和日丹诺夫两个派系大佬却没有在不同的问题上争斗起来,反而还在一些人事任免的决定上互相让步,甚至是互相配合,使得两派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表面上的缓和,实际上还是要看列宁格勒派那帮人心里打的是什么主意。
苏德战争结束后,身兼苏联农业部部长、苏共中央书记、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的安德烈·安德烈耶夫提出了在乌克兰部分地区试行农业承包制的构想,希望借此提升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但该建议遭到了斯大林的强烈反对,事先“预知到”安德烈耶夫命运的曼图洛夫也以“好友”的身份私下“规劝”了一番,但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结果,斯大林在一次中央书记处书记会议上当众批评了安德烈耶夫,认为安德烈耶夫的出发点虽然好,但却违背了党的路线,有右倾化,甚至是托洛茨基化的迹象,认为他已经不再适合领导农业工作,也不适合担任党内重要职务。
听到斯大林的话语后,在座各个中央书记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斯大林不但要撤掉安德烈耶夫作为农业部部长的职位,还要把他在党内的所有重要职务一并撤掉。
散会后,安德烈耶夫亲自去了曼图洛夫的办公室里,希望曼图洛夫能在斯大林面前给他说说好话,并且给他留个好点的职位。
曾经,对于曼图洛夫来说,安德烈耶夫这个29岁就当上中央书记的人,根本就是大佬般的存在,但现在,这个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能够整掉党内绝大部分干部的人,居然要亲自来到自己的办公室里求救!
如此大的心理落差,令安德烈耶夫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打击,但为了自己的前途,自己的生命,他不得不这么做!
相反,曼图洛夫对于安德烈耶夫这种“主动靠拢”的行为感到相当的高兴,如果能处理好的话,坐在他眼前这位中央书记有可能会成为他的铁杆盟友。
对于安德烈耶夫的求救,曼图洛夫其实不是不想帮,但就算他帮了,历史也不会因为他的帮助而发生什么变化。
历史上,斯大林的确大力抨击了安德烈耶夫所提出的农业承包制,也撤掉了他作为农业部部长和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职位,但安德烈耶夫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而失去自己在政治局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的位置,依然是苏联最高级别的纪律检查干部。
就算安德烈耶夫得到了曼图洛夫的帮助,恐怕也无法改变他失去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农业部部长这两个位置的命运,毕竟他这次的表现令斯大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