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第1100章


其实他们战斗力比西夏人还要强悍,不过古怪的是,宋军从来就不害怕吐蕃人,自曹玮开始,与吐蕃人作战,十战九胜之。况且现在吐蕃兵马虽多。早就乱了,这样的乱军之中,个人再勇猛有何用?
三万吐蕃兵马,只有一万余人逃回了熙州。
诸将也没有再追。当然,以现在的宋军力量,如果再将兰州河州的兵力集结起来,足以让阿里骨好好喝上一壶,但那样。梁乙逋这十万兵马,就能解决了。
数路大军继续扫荡,将逃散的吐蕃将士抓捕,又休息了一晚上,第二天向平西砦出发。
不过这时梁乙逋已经得到定西夏吐蕃惨败的消息,甚至也知道上了禹藏花麻的当,开始撤军了。
…………
王巨看着大伙,说道:“诸公,我早说过,军事上。不懂者,最好少发言,以免扰乱民心军心。”
前段时间,不仅司马光文彦博上书,也有许多大臣表示了担心。
但现在呢,梁乙逋开始逃跑了,阿里骨还逗留在熙州城下,也要逃跑了,当然,如果他不逃跑最好。
王巨又说道:“前段时间表面上看是失守了洮州。但只是表面,如今西北连续给朝廷带来五个大喜(鸣沙城之战,催毁灵州,拿下天都山。洮水大捷,定西城大捷),但后面还有两个大喜。所以说这件事,非是我表功,只是希望我去了西北后,诸公不要拖我的后腿。”
其实主要就是说给赵顼听的。只要赵顼能坚定,一小撮人无论怎么闹,也闹不翻天了。
不过就是这样,王巨也不喜。
不管怎么说,阿里骨背叛,给他确实带来了许多烦恼。
虽然知道这是一个反骨仔,但在王巨心中仍渴望平定西夏后,阿里骨再反不迟,那样就可以一个个解决了。
王巨又说道:“诸位,臣离开大宋后,军事上,必倚仗章质夫,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我朝不缺乏善长内治的文官,但缺少精懂军事的重将,诸位,切莫又象对待狄青、张亢与王韶那样,生生将章质夫再糟蹋了,而且这是许多士大夫最拿手的好戏。将国家的栋梁弄垮弄死,可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有的大臣被他说得脸红起来。
狄青张亢与他们没多大关系了,但王韶之憋愤,主要是王安石不悦,粗暴地将王韶拿下,但这个拿下的过程当中,在场的就有一些大臣扮演着不光彩的推动角色,王韶这才一贬再贬,最后含愤病死。
赵顼也感到惭愧。
如果王韶不憋愤的死去,以王韶为主帅,伐夏那来的惨败?
但也未必啊,如果王韶好好的,也不会同意这样匆匆忙忙地五路伐夏,还会让赵顼不满。不让赵顼痛到骨子里,赵顼是不会反醒的,那怕他青年时曾抱怨宋仁宗没有将狄青保护好。
大家散去,蔡卞好奇地问:“太保,还有两个大喜,难道是击败梁乙逋与阿里骨的主力军队?”
这时没有隐瞒地必要了,王巨说道:“阿里骨主力军队恐怕吃不掉了,不过梁乙逋这十万兵马是休想逃出生天。”
“那么还有一喜呢?”
不要说蔡卞多嘴,他是中书舍人,中书省的次要官员,也有决策之权,当然也有权利过问了,不过王巨同样有权利不说,不要问他权利从哪儿来的……试问司马光消息为什么这么灵通!
但蔡卞非是蔡京,此人识大体,而且作风清廉,到了中书后,蔡卞极仰慕王巨,王巨同样也十分看重他,因此王巨低声说道:“此战共出动了熙河、秦凤、泾原与环庆四路兵马,但鄜延路兵马有没有出动?”
“啊。”
“西夏与吐蕃两国联手,兵力众多,因此前线得一步步来,这样才能始终保持着以优势兵力,集中歼敌,当然,好消息随着鸣沙城大捷,也就一**来了……”
实际上王巨还少算了一波……
王巨又问道:“元度,知道为何我一直不配合你外父吗?”(未完待续。)
第818章 致命之旅
当时王安石将王巨调到条例司,王巨却很不“识相”,后来王巨去了庆州,大捷后遭到文彦博等人的打压,王安石缄默,所以两人关系十分疏远。但让蔡卞如何回答?
王巨又说道:“介甫公变法,据他的说法,有两个目标,填补国家亏空,充盈国库。这一条他确实做到了,而且连我也享受到他的恩惠,如果不是介甫公变法,西北两次惨败,即便我发起银行司,还不知那一年才能将财政扭转。没有充足的财政,西北连番大捷根本就实现不了。”
“第二个用意则是民不加赋而国自用,实际就是用一些合理的方法,在不加赋税的基础上,增加国家收入。可这一条,介甫公确实没有做到,有的变法确实是好的,但许多变法,确实是敛财。”
“再者,国库充盈做什么?只有两个用途,一是宽民,介甫公可没有推出什么宽民之措施,为何,乃是为了第二条,强国!然而既知强国,为何连王韶也要打压?要知道王韶在前线为了国家,亲自上阵,这才受伤,背疽发作而亡,但官家的玉带,赠予的却是介甫公。难道因为王韶不同意在熙河征两税吗?”
当然,成也是王安石,没有王安石支持,王韶无法顺利开拓熙河,但败也是王安石,没有王安石,王韶不会愤激而死。
然而王安石是如何对待王巨的,不仅在军事上,经济上王巨同样有作为,仅仅是因为不支持王安石,王安石便坐视了文彦博对王巨屡屡打压,如果不是王巨有手段,早就成了第二个张亢。
那么还谈个鬼的强国!
“不过我想说的是,武将武臣地位在我朝已经很可怜了,若是平庸的武将武臣也就罢了,象一些有能力的武将武臣。国家还得要想办法保护之。即便我这次下去,侥幸得功,北方还有着一个更强大的敌人呢。”
但同样不能怨王安石,身在局中了。谁有那么长远的眼光?当真个个是演义中的诸葛亮刘伯温?
不过王巨也做了一个公平的评价:“虽我与你外父道不同,但你外父的c守无可挑剔,而且国家确实到了不变不行的地步……”
王安石一生有功有过,六分功,四分过吧。这就是王巨对王安石的评价。
随后王巨在中书略略处理一些公务,便去了京城东南的储仓区域。
夏收到来前,王巨下了一道命令。
首先将陈粮一起出仓,准备运到陕西路。
王巨用了宋太祖平北汉的策略,赵匡胤三打太原不下,由是想出一个主意,你们北汉不是人人皆兵吗,俺们每次出兵,都将你们北汉大批的百姓迁徙到宋境,最后连百姓都没有了。看你们还能出动多少兵力?所以最后北汉只有几万户百姓,赵匡义一二三便将太原拿下了。
现在王巨也是这么做的,拿下灵州后,宋军强行将灵州到萧关这一地区的百姓向萧关驱逐。
然而这些百姓迁徙到渭源后,最少不能让他们饿死吧。
况且今年西北已经发生与即将发生多场战役,这也意味着会消耗大量粮草。
因此这些陈粮出仓,陆续向陕西路调拨。
其次所有储仓清空之后,于下面铺生石灰,再铺苇席,用于防虫防鼠防潮。
因为阿里骨背叛了。也意味着未来战争规模更庞大,更要命的是王巨的时间紧张,必须在两三年内将这两国解决,粮草无疑就成了重中之重。
这也是前线兵力那么紧张。王巨也没有让前线主将抽调大量强人壮马进入军中的原因。夏收到来了,这十几天若是耽搁了,将会浪费大量粮食。一斗粟在陕西价不过十文钱,一斗麦不过三十文钱,然而从中原运过来,那怕用了大量战俘做劳力。每斗成本也达到了两百文,这还算是王巨调度有方的,庆历战争时,因为时间紧急,产生大量浪费贪墨,每斗粟调到前线能达到四百文钱,最高时能超过一千多文钱!而且许多粮食还是**霉变的多年陈粮,或者粮食里掺杂许多泥沙。
然后文臣们说前线将士懦弱,吃着这样的粮食,将士还有心情作战么?
也就是每一户人家粮食没有收上来,最少十石小麦吧,那怕五石小麦,也有四十斗了(一斛十斗,一石未必十斗,斗斛是容量单位,石是重量单位)。四十斗小麦从陕西路收购,只要一千几百文钱,如果从中原调运过来,那将是八千多文钱!
这道命令不但在京城储仓执行,全国各地,特别是西北各储仓,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