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首辅》第377章


谢慎指着安庆府外几十里的一处河湾道:“此处乃是天然河湾,谢某觉得宁王叛军一定在此驻扎。”
宁王带来一只强大的水师,故而便需要给战船选择停泊之地。
安庆府周围虽然水系纵横,但河湾却不多,此处河湾应该是最适合驻军的了。
“小阁老英明!”
周知府送上一记马屁,幽幽道:“不过眼下我们没有主动出击的实力啊。”
谢慎摇了摇头道:“非也,只要不在水道上和叛军交锋,我们便不会落下风。”
不与叛军正面交锋?那还叫什么主动出击啊?
周知府暗暗腹诽道。
谢慎当然不知道周知府的这些心思,继续说道:“本官要做的就是一把火烧了叛军的战船!”
宁王叛军强就强在水师,只要把他的战船焚毁,宁王就似乎被断了臂膀一般,再无法嚣张。
嘶!
周知府倒抽了口凉气。好狠的心思啊。
那宁王如果真的寻找河湾做停泊处,战船肯定是连着的。
谢阁老这是要学那火烧赤壁啊。
“不过,本官需要周知府的配合。”
“小阁老请吩咐。”
周知府冷汗直流。他心道你是内阁大学士,又是天子钦命的统帅,还谈什么配合直接下命令好了。
“嗯。”
谢慎对周知府的态度很满意,继续道:“周知府不妨派出一人出城假意与宁王议和。”
眼下宁王叛军对安庆府呈围攻之势,战船都用来封锁河道了。只有用议和拖住宁王,谢慎才有机会派出军队出城焚毁宁王的战船。
第四百九十章 将计就计
王守仁所带的这只三千人军队,基本都来自浙东卫所官军。 。
因为同乡的缘故,王守仁在与他们沟通的时候更是觉得亲切。仿佛他们不是将领和下属的关系,而是兄弟亲人。
从战斗力上来讲,浙东卫所官军显然比浙西高一筹。道理其实也很简单,浙东卫所临海,有时官军要去平剿劫掠沿岸百姓的倭寇。
倭寇可都是穷凶极恶的主,战斗力也是十分恐怖。
这些卫所官军即便一开始战斗力再绵软,在和倭寇几番较量后也会有所提升。
而浙西卫所的士兵因为久疏战阵的缘故,战斗力基本为零。
与其说他们是大明卫所的官军,倒不如说是一群扛着锄头为卫所军官耕地的农夫。
更可悲的是,这几乎是所有大明卫所官军的现状,只有九边和极少数卫所是例外。
王守仁此行既是奇袭,所带士兵必须是最精锐的。
正德皇帝降旨,允准王守仁亲自挑选士兵。
王守仁本就是余姚人,对于家乡士兵的实力有清楚的认识,故而毫不犹豫的从浙东六府卫所中挑选出这三千精锐。
虽然这三千人比不了戍守九边的老兵,但已经是眼下能挑选的最强士兵了。
时不可待,失不再来。
若是调集九边戍军来平叛,毫无疑问会贻误战机。
船只停靠在河湾后,士兵们纷纷跳了下来。
他们本就是浙省人,水性都不差,来到江西没有适应性的问题。
这也是王守仁主要考量的地方。
按照主帅的吩咐,士兵们解开包裹,以最快的度换上了百姓的衣服,并用葛布将佩刀包好背在身上。
有些士兵还取了些泥巴糊在脸上,使自己看起来更像是逃难的难民。
江西今年大旱,几乎全省的粮食都歉收。
偏偏这个时候宁王举兵造反,完全无视百姓疾苦。
王守仁命士兵假扮成逃难的灾民,就是想要尽量避开宁王留守在江西的守军。
最好的情况自然是一路混到南昌城中,在叛军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夺下城来。
从现在的情况看,这种可能性是极大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是王守仁最想看到的。
沿着官道往西走,黄尘滚滚,将王守仁麾下士兵涂抹的满身泥灰。
渐渐的有些零散的灾民出现在眼前,看他们的样子应该也是要去逃荒的。
“老伯,您也是往南昌城逃荒去的?”
王守仁凑上前去,沉声问道。
那老头子背着一个背囊,佝偻着背正自赶路,听闻有人喊他便转过身来高声道:“你这后生刚才在说什么?小老儿耳朵不太灵光,你大声一点。”
王守仁无奈只得提高了些声音道:“老伯,您也是去南昌城逃荒的吗?”
这下老头显然听明白了。
他点了点头,叹气道:“村里遭了旱灾,一粒粮食都不剩了。不逃灾难道等死吗?眼下也只有南昌城里有粮食了。小老儿去讨个活命啊。后生你也是逃灾的吧?”
王守仁点头道:“是啊,小子家里米缸也没米了,便跟着乡亲们一起来逃荒。”
“唉,要说今年真是天灾不断啊。老天爷生气了降下旱灾,这便不提了。偏偏宁王爷还造了反,唉。”
老头儿显然很失望,无奈的摇着头。
“老伯,宁王爷会让咱们进城吗?”
“进城?这可说不准了。小老儿我可不敢奢望啊。若是往年肯定会开仓赈灾,但今年不一样啊。宁王爷造了反,所有粮食肯定紧着军队用,未必会把我们这些草民的性命放在心上啊。听说江西巡抚和江西按察使都被宁王爷给杀了,这次宁王爷看来是铁了心要争皇位了。”
王守仁面露苦色道:“那我们往南昌去有什么意义?”
老头瞪了王守仁一眼,用教训晚辈的口吻教训道:“你个后生怎么那么笨啊。去南昌我们还有一线生机,留在村子里就是等死。你是没见过二十几年前的灾荒啊,那真是惨啊。到最后村里的耗子都吃完了,纷纷易子而食。唉!”
听到易子而食四个字,王守仁心中一沉。
他相信老者绝不是危言耸听,灾荒面前,普通百姓真的是卑微如蝼蚁。
为了活命,人伦亲情便淡薄如纸了。
“照这样看宁王爷坐了龙庭,也不会把咱们放在心上吧。”
“嘿,不就是换个皇帝吗?对咱们这些平头百姓有什么影响?莫说宁王爷和当今天子,便是弘治皇爷在时咱们的日子不也是紧巴巴的?”
听到这里王守仁直是心酸不已。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即便王朝兴盛,百姓们也只是能做到不饿死而已。要想吃饱肚子,简直是奢望。
“唉,后生啊,小老儿劝你一句,你还年轻啊。等挨过了这灾荒,去找个小买卖做着。虽然不如读书有前途,但至少能够吃口热乎饭啊。咱们庄户人整日在土里刨食吃,面朝黄土背朝天啊,最后还不是饿的肚子疼,脸绿。”
王守仁直是心酸不已,叹息道:“小子受教了。等有机会我便去做点小生意,求个温饱。”
“这便对了,即便读不了书,也别去耕地了。这年头耕地的最没有奔头。”
老头又絮絮叨叨的说了一阵,转而问道:“后生啊,你是哪里人啊,小老儿看你从东边来”
“是东南边。”王守仁赶忙“纠正”道。
“小子是竹隐村人。”
“他们都是你的同乡?”
老头看了一眼王守仁身后的“百姓”,迟疑道。
“不是的,与小子同行的只有一百多人。这些应该也是别处逃荒的灾民吧。”
“噢,这样啊。”
老头点了点头不再追问。
此处是通往南昌的官道,江西南面各府县逃荒的灾民汇聚在此是再正常不过的。
不过看这人数逃荒的灾民比二十几年前还要多啊。
唉,老天爷真是不给人活路啊。
本来交完皇粮就不剩什么了。再一闹旱灾,他们这些庄户人真的只能去吃土了。
在这一刻,王守仁改变主意了。
他决定不再横渡鄱阳湖,而是跟着这些灾民一路逃荒至南昌。
原因很简单,灾民不会走水路去逃荒。
不论是从那位老伯还是其他灾民口中,王守仁得到的答案都是如此。
试想这些灾民连饭都吃不上了,哪里还有多余的银钱去租渡船。
而且王守仁他们人太多了,太过夸张,太过招摇。
王守仁叫士兵们扮成逃灾百姓本就是为了避开叛军。如果集中渡湖,很可能会弄巧成拙。
而跟着灾民逃灾虽然度慢了一些,却很安全。
真真假假间,那些守军便是生了双瞳也分辨不出。
再说,从官道汇聚而来的灾民越来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