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女人的情感史诗》第22章


械诙搅顺踔惺前嗬锏诙诟咧械氖焙颍绻挥屑依锏氖虑橛跋欤杉ㄕ5那榭鱿拢彩前嗬锏诙裕暧懈鐾夂拧扒昀隙保夂苡幸馑迹谝宦至髯觯诙苁撬墒潜鹑嘶峒亲〉谝幻只峒堑玫诙兀坎还杂谧苁堑诙切姆诜模挥斜鹑四敲纯炭啵热缬胨懒甑耐蹰?br /> 王楠楠比晓雨高出大半个头,也是瘦瘦的,皮肤有些黑,但五官很立体、漂亮,一笑起来神采飞扬。晓雨和她关系很好,两个人有太多相似的地方,她们学习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她们都漂亮、她们很够义气,甚至连她们写的字都很像,除了她们自己,没人分辨得出她们的字体。王楠楠非常勤奋、刻苦,晚上睡觉是从不关灯的,半夜醒了就起来接着学,再加上本身就聪明,成绩几乎稳居第一,晓雨从不嫉妒她,晓雨从那时起就能够认清自己的付出,不会心存侥幸。王楠楠和晓雨的家离的很近,只有几分钟的路程,两人天天一起上学、放学,别人又给他们两个起了个组合的外号,叫做“黑白一二”,原因就是王楠楠皮肤黑、考试总是第一,晓雨皮肤白、考试总是第二。经常会有学校里的“坏学生”在两人放学回家的路上堵住她们,嘻皮笑脸的要和她们做“朋友”,可她们讨厌那些人,每次都会黑着脸拒绝,可那些人脸皮很厚,还是经常来堵她们,这也成了她们生活中的一大烦恼。后来,王楠楠如大家所意料的那样考上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可是大家都没想到,才念到大二,王楠楠就得了脑癌,青春的花朵还没来得及绽放就永远的凋谢了。晓雨虽不知王楠楠得脑癌的原因,但她自己推断可能是王楠楠给自己的压力太大造成的,晓雨告诫自己,不要因为要做大家眼中的“好”而强压自己做任何事。
就像有一次,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议论文,题目是“学生该不该做家务活”,对于这个题目晓雨是太有感受了,在家里母亲什么都不让她做,当然,她也乐得不去做,可父亲总是对此不满,说她“读成了书呆子”、“读书读傻了、简直成个废人了”、“没眼力见儿,油瓶倒了也不知道扶一下”、“佛手——只会端着,不会动”等等,她在心里是讨厌父亲这一点的,她认为母亲说的对,家务活又没有多难,长大后再学也不迟。所以这篇作文晓雨的论点就是:学生不该做家务活。她知道这样写是不符合老师的期望的,老师希望所有学生的论点都是正面的,果然,全班同学只有她的论点是这样,其他人的论点都是学生该做家务活,整篇充满正能量。而晓雨的作文则是有理有据,她从考试制度说起,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说起,从评判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说起,从家务活的难度说起。。。。。。虽然观点有些偏激,但让人无法反驳,这篇作文写得很出彩,虽然老师不喜欢,最后也公正的给了她全班最高分。晓雨得出了结论:只要道理讲的好,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正确的。不要盲从别人,要做特别的自己!
晓雨上了高中后,由于家庭的影响,开始不爱学习了,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她联合了几个人进行统一分配,每人做一科,做所有人的,这大大的提高了写作业的速度,她知道老师根本没时间一一细看,只要数量够了就可以蒙混过关了。上课不想听讲的时候,就偷偷地看小说,从世界名著到武侠言情,从诗歌散文到杂志报刊,没有她不喜欢的,甚至她还看过汽车修理、周易、本草纲目等怪异的书,最后虽然没太看懂,但她享受看的过程。那时她广泛的阅读,给她日后清雅独特的谈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晓雨骨子里就特别文艺,也有点多愁善感,看书时情绪会跟着书中人物的情感、故事情节而变化,时笑时哭,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中。有时在电视上听到一首动人的歌或看到一支凄美的舞蹈也会落泪,对此,她的母亲甚是不解,认为她“不正常”,可她却觉得母亲根本不懂得欣赏,无知浅薄。
晓雨敏感、早熟,对于母亲这几年的所作所为她都猜到了,只是不想说。她清楚的记得父亲被关进去的那段时间,李局长和母亲经常晚上把床弄得上下震动、“吱吱”地响,她没有睡着,她怎么可能睡得着,她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但心里却隐隐的认为不是好事,这件事是令她感到羞耻的、憎恶的,她害怕被他们发现,所以装着睡着了,一动都不敢动,她不知道自己在怕什么,她只是知道,如果她把头转过来,那么将会有一些事情被搞砸,可能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对于这件事,母亲一直以为她不知道,而晓雨的内心是痛苦的,她宁可自己真的不知道,尤其是当父亲偷偷问她的时候,她不敢说,她知道说了后父母就会打架,所以她选择了隐瞒,她认为自己对不起父亲,她认为自己背叛了父亲,她那幼小的心灵真是难以承受那样的拷问带来的压力,她在内心对母亲充满了厌恶感。她看不惯母亲遇到有钱人时那巴结奉承的模样,更为母亲向那些有钱人给她要“赞助费”而羞愤到无地自容,母亲和每一个关系不寻常的男人之间的事她都知道,有些是她观察到的,有些是她猜测到的,有些是母亲不小心说漏嘴的,有些是和秦阿姨说时她不小心听到的,在晓雨的心里,虽然母亲“弄”钱是为这个家,可是母亲的这种做法她却认为太丢人了,她认为不管母亲的目的如何,归根结底,母亲就是一个离不开男人的人,少了男人她就不能活!她看不起母亲,她不要做靠着男人才能活的女人,她要有尊严的活着!
晓雨带着对男人女人的偏见,渐渐地步入了恋爱的年纪!
☆、不要留下证据
八零后的这一代人与他们的父母辈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成长环境上,差异都非常大。由于国家从1979年起不允许再生二胎,所以家家只有一个孩子,从父母的角度来看,这个孩子就是家里的全部希望,所以事事以孩子为中心,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而孩子本身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大多数都不懂得与人分享,变得自私而不宽容。他们从小就在收音机、电视机里听到、看到了自己还不了解的世界,他们受到了各种文化的熏陶,这与父母的传统教育是不同的,他们在新观念与传统思想之间努力找着平衡点,这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对于爱情的看法。父母辈小时候的社会风气比较保守,男女同学之间几乎不说话,如仇人一般,他们看的电影是抗日爱国题材的,他们读的最多的书是《□□语录》,他们没有机会去了解爱情,他们认为那是成年人的事,所以,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他们理所应当的认为孩子们应该什么也不懂,一旦发现孩子心中有了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他们就会极度不安,简单粗暴的制止,他们把孩子的这种行为叫做“早恋”。
晓雨第一次对男同学产生好奇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晓雨的同桌叫张娜,头发黄黄的,相貌普通。她这段时间上课时总是盯着一个方向看,晓雨顺着她看的方向看过去,发现她看的是班里的“差生”——孙健,孙健不爱学习,下课时总和其他班级的“差生”混在一起,他们在学校里整天闹事,看到不顺眼的人就骂,如果对方胆敢表示不服,立刻就会招至他们的一顿打。晓雨问张娜:“你为什么总看孙健?”张娜竟然毫不害羞地答:“我特别喜欢他。”晓雨诧异地问:“他学习成绩那么差,还整天胡闹,你喜欢他什么啊?”张娜双手捧腮支在桌子上想了想说:“我也说不上来,但是就觉得他和别人不一样。”晓雨感兴趣的问:“那你说说,喜欢是什么感觉?”张娜在脑海中仔细的搜索相对准确的能表达她的感受的词语,可是她还小,脑中的词语有限,最后她对晓雨摇了摇头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反正就是每天都想看到他。”那时,学生之间流行传纸条,张娜让晓雨帮她传张纸条给孙健,孙健看了纸条后,斜瞄了一眼晓雨,又歪着头看了一眼张娜,竟然高举着纸条走到讲台上,坏坏的边笑边大声说:“大家注意了,有人给我传纸条了,哈哈哈。”正在嘻戏打闹的同学们马上把注意力转到了他的身上,大家起哄着对孙健说:“谁给你写的?快念念!”这时,张娜又羞又气,冲上讲台去抢孙健手里的纸条,孙健一只手挡着张娜,另一只手把纸条举的更高,同时高声念道:“孙健同学,你知道我每天都在偷偷的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