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第23章


摺?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致中国国民党书,对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宣言和蒋介石报告中的若干转变表示了诚恳的欢迎,同时希望国民党的政策能有彻底的改变,实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与此相适应,在信中还把“人民共和国”的口号改变为“民主共和国”。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指出“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
1936年11月,潘汉年作为中共正式代表与国民党代表陈立夫会谈。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和民族的最大利益出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联合抗日的具体意见。国民党方面在谈判初期态度比较积极,但由于蒋介石坚持“中共武装必先解除”,而后“以政治方式解决”的错误立场,陈立夫在会谈中提出了工农民主政权和红军必须取消的条件。潘汉年不辱使命,拒绝了国民党的无理要求。谈判终未达成协议。
在此前后,毛泽东分别致函宋庆龄、蔡元培等著名爱国人士,希望他们利用各自的资望和地位,积极响应和推动统一战线的组成。周恩来也先后致函曾养甫、陈果夫、陈立夫等国民党上层领导人,表达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抗日的真诚愿望,希望国民党从过去的误国政策中摆脱出来,实现两党的重新合作。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团结抗日局面的初步形成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以及我党为实现这一政策的巨大努力和诚意,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也推动了国民党内部的分化。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杨虎城为首的第十七路军,在陕北进攻红军屡遭失败之后,受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人民抗日运动的推动,日益不满蒋介石的内战政策。我党抓住时机,积极开展了争取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的工作。1936年1月25日,党中央以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彭德怀等红军将领的名义,联合发表《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提出红军与东北军联合抗日的主张。4月9日,周恩来到延安与张学良会谈,共同商定了红军和东北军互不侵犯、互相帮助、互派代表,以及帮助东北军部队进行抗日教育等具体协定。与此同时,党中央也数次派出代表进行争取杨虎城的工作。由于我党的努力,张学良和杨虎城同意我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与红军建立了合作关系,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蒋介石不但拒绝了张学良、杨虎城的要求,反而调遣嫡系部队入陕,并亲赴西安督战,逼迫张、杨继续“剿共”,并下令屠杀西安爱国青年学生。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广大群众的愤慨,也引起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广大官兵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附近的临潼华清池拘捕了蒋介石,在西安城内拘捕了蒋介石嫡系将领十余人,并通电全国,提出了改组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实行民主政治等八项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形成了极其复杂紧张的局面。 日本帝国主义力图挑起中国的内战。 国民党内以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 急忙调兵遣将, 准备轰炸西安, 妄图发动 “讨逆” 战争, 以便取代蒋介石的地位。 英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内以宋子文、孔祥熙为代表的亲英美派, 则主张营救蒋介石, 和平解决事变, 并派出代表赴西安谈判。广大群众出于义愤, 杀蒋以谢国人的呼声很高。 因此, 围绕着西安事变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实质就在于是扩大内战, 还是和平解决, 问题的焦点在于如何处置蒋介石。
张、杨在发动事变后就立刻电请我党派代表共商大计,以求事变的正确解决。党中央科学地分析了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认为西安事变发生,是中国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也是一部分国民党实力派,不满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要求停止内战,并接受我党抗日主张的结果。党中央估计到事变的发展有两个前途:或者是内战全面爆发,削弱全国抗日力量,推迟全国抗战的发动;或者是结束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建立,举国抗战早日实现。为了实现第二个前途,党中央确定了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坚决主张和平解决,反对新的内战;联合国民党左派,争取中间派,反对和揭露亲日派的内战阴谋,以推动南京政府抗日;给张、杨积极援助,切实做好准备,对付亲日派的武装进攻。根据这一方针,12月17日我党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参加谈判。同时,通电全国表明我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立场,并致电南京和西安双方,提出和平解决的具体建议。另外,应张、杨的请求,将红军主力集中于西安附近的三原等地,准备配合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迎击国民党内亲日派的进攻。经过谈判和斗争,蒋介石于24日被迫接受我党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条件。25日释放蒋介石回南京,张学良为了表示诚意,护送蒋往南京,在南京被蒋介石扣留。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我党逼蒋抗日方针的重大胜利。它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和亲日派的内战阴谋,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的局面,实现了国内和平,它对推动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是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为了巩固初步实现的国内和平,推动国民党政府改变其反动政策,转向抗日和民主。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五项要求是:停止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作战的一切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生活。如果国民党将上述五项要求定为国策,中国共产党愿实行如下四项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政府的方针;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坚决执行抗日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我党的这一政治步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进一步推动了国民党内抗日派反对亲日派的斗争。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宋庆龄、何香凝等国民党左派,同国民党亲日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终于使会议通过了一项实际上接受国共合作的决议。至此,党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基本得到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此后,中国共产党先后派出周恩来、叶剑英、林伯渠、博古等同国民党领导人在西安、杭州、庐山、南京举行了多次会谈。尽管局势发展中还有跌宕起伏,但停止内战已经实现,国共两党的高层谈判已经开始,历史的潮流已经不可逆转地向着实行团结抗日的阶段过渡了。
第四章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第一讲 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原则
一、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兴起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国内外形势
1937年7月7日夜,侵华日军在北平西南宛平县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驻军寻衅,并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越过卢沟桥进入宛平县城搜查。日军的这一无理要求在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的拒绝后,竟向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炮击宛平县城,第29军奋起抵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
日军进攻卢沟桥,标志着日本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事变发生后,日本政府自恃其工业比较发达,军事实力大大超过中国等优势,决定向华北增派援军,扩大侵略战争。7月底,华北日军在占领平津后,沿平绥路、平汉路、津浦路向华北地区扩大进攻。同时,日军又在上海挑起战端。8月13日,日本军舰用重炮轰击上海市中心,海军陆战队向驻守在闸北、虹口、江湾等地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日本的飞机向上海居民滥施轰炸。中国军民奋起反击,这就是八一三事变。
从卢沟桥事变到八一三事变,日本实际上已公开地向中国宣战。从此,中华民族进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时期。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极其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开始的。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际国内分别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政治力量,对中国抗战持有三种不同的态度。在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