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第53章


《论十大关系》中讨论党和非党的关系,提出了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是在进入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明确宣布不搞苏联那样的一党制,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要继续存在,发挥作用。关于对待反革命分子的问题,报告在肯定过去镇反、肃反的必要性的前提下,做出现在“还有反革命,但是已经大为减少”的估计,提出今后社会上的镇反要少捉少杀和机关内部清查反革命分子要坚持在延安开始的“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的方针。周恩来7月在上海市党代表大会上讲话,强调“现在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应该是: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在处理党内矛盾方面,《论十大关系》重申延安以来实行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不赞成“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
《论十大关系》和一系列新方针的提出,表明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迈出了第一步,为即将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二 党的八大,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显示了党的团结和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026人,代表全国1073万党员。五十多个外国的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团以及国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应邀列席大会。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朱德、陈云、董必武等一百多位代表作了大会发言或书面发言。
这次大会的基本任务是:总结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二、八大的历史功绩
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大会正确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提出了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二)大会认真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大会指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各项指标,基本上是正确的,执行的结果也是成功的,但在年度计划的安排上,部分地发生过偏低或者偏高的缺点,造成工作上的一些困难。大会充分肯定了1956年5月党中央提出的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为了深入贯彻这个方针,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进行建设,周恩来在报告中强调指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大会决议指出:如果对凭借有利条件较快地发展我国生产力的可能性估计不足,那就是保守主义的错误;如果不估计到各种客观限制而规定一种过高的速度,那就是冒险主义的错误。党必须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这两种错误倾向。大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提出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任务。
(三)大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进行了探索,初步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新模式。
大会在政治报告中提出,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要改变过分集中的倾向,适当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不能只顾一头。陈云在大会发言中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意见,即:在工商业生产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作为补充;在生产的计划性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作为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这个意见受到大会的重视,为大会决议所采纳。这是从理论和实践上突破过去的社会主义模式,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道路的重要尝试。
(四)大会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着重提出加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大会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的党,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面临着新的考验,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由于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在共产党员身上滋长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这是脱离群众的最危险的倾向。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的一切任务能否胜利地完成,归根结底,是决定于党的领导是否正确。也就是说,决定于党的领导能否实事求是,能否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为此,大会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同群众的联系,反对官僚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反对主观主义。
大会经过反复的酝酿和讨论,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选出了党的第八届中央委员会,97人当选为中央委员。9月28日,党的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出了17名政治局委员,6名政治局候补委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为副主席,邓小平为总书记,由上述6人组成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八大继承了七大选出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并有新的成分加入,为以后的新老交替作了准备。
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大会,它正确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提出了党的主要任务,坚持了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强调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八大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八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初步成果。
三、 八大以后的进一步探索
八大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党沿着八大指出的正确方向,对我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继续进行了探索。最主要的成果表现在:
(一)关于调整所有制结构问题。
八大以后,党按照八大确定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方针调整经济关系。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自由市场明显活跃,个体工商户明显增长,还出现了自发经营的较大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场,人们称它为“地下工厂”,还出现了“地下商店”。如何对待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出现的这类事物,引起原工商业者和社会的注意。1956年12月,毛泽东就这些问题同工商联负责人和中央统战部负责人多次谈话、讨论,他指出: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只要有市场、有原料,这样的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夫妻店,可以雇工,可以开私营大厂。私人投资开厂,定息也有出路。华侨投资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他把这称作“新经济政策”。随后,刘少奇也讲到,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搞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也不怕。有这么一点资本主义,一条是它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另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