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第80章


各种混乱现象。经过一年的努力,治理整顿初步见效。1989年11月,十三届五中全会又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并决定从1989年算起,用三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治理整顿的任务。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到1991年9月,治理整顿的主要任务已经基本完成,表现在: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经济秩序好转;经济持续增长,农业连年丰收;市场商品丰富,人民安居乐业。这些成绩是在打破一些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的情况下取得的,是来之不易的。这三年治理整顿之所以进行得比较顺利,是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有了很大增强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保证了治理整顿任务的顺利完成,治理整顿又为改革开放迈出更大步伐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到1990年底,“七五”计划(1986—1990年)胜利实现,计划所规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示,绝大部分完成或超额完成。“七五”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8%,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75%,均超过“七五”计划的要求。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7%,超过4%的计划指标,农、林、牧、副、渔全面增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1%,超过75%的计划指标,是继“一五”和“六五”之后的第三个高速增长时期。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五年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年均实际增长4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24%。即使在后两年治理整顿期间,也保证了全国城乡绝大多数人生活水平不降低,甚至继续有所提高。
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1982年11月至12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作了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恢复设立国家主席;国家设立中央军委;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政权;国家领导人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等规定。
总的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比较起来,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1986年6月10日,邓小平在听取有关领导汇报经济情况时再次提出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他指出,现在看,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改革,应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政治体制改革应作为改革的一个标志。我们要精兵简政,真正把权力下放,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把人民群众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还说,1980年就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但没有具体化,现在应提到日程上来。9月13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汇报时,比较具体地谈到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和内容。他说,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领导,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下放权力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还有一个内容是提高效率。邓小平再次提出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表明我们党对中国改革的认识又前进一步。
根据邓小平建议,中共中央于1986年9月决定成立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研讨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论证,研讨小组办公室数易其稿,形成了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初步方案。这个方案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则同意,于1987年10月提交给党的十二届七中全会讨论。经过充分讨论,全会原则同意了《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决定将这个文件的主要内容写入党的十三大报告。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召开,大会的政治报告从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改革政府工作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7个方面描绘了政治体制改革蓝图的大致轮廓,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
11月2日,十三届一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赵紫阳、李鹏、乔石、胡启立、姚依林为政治局常委,赵紫阳为总书记;胡启立、乔石、芮杏文、阎明复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温家宝为侯补书记。全会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赵紫阳为第一副主席,杨尚昆为常务副主席。全会批准陈云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薄一波、宋任穷为副主任。批准乔石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1988年末到1989年初,在若干大城市,特别在北京,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陆续举行意在根本改变国家制度的政治集会、政治上书和其他活动。一场动乱在酝酿中。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病逝,成为触发动乱的直接导火线。极少数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阴谋分子乘广大群众和青年学生悼念胡耀邦之机,制造谣言,散布胡耀邦是受政治迫害而致死的谎言,煽起了一场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政治动乱。一时间谣言四起,出现了大量的大小字报和标语口号,攻击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短短几天内,连续发生了聚众冲击中南海新华门的严重事件,出现了占领天安门广场的非法行动和更大规模的非法游行示威。在西安、长沙、成都和其他一些地方,发生了严重的打、砸、抢、烧等犯罪活动。在此期间,动乱制造者们通过学潮提出了一系列带纲领性的政治要求。
对于这种严重情况,赵紫阳不但不反对和抵制,反而采取纵容和支持的态度,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央对事态性质的判断,并且把中央的内部分歧公开暴露于世,使动乱的策划者从中受到鼓舞,更加猖狂地进行种种活动,致使首都乃至全国各地的游行示威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还从5月13日开始,煽动和挟持部分学生到天安门广场绝食,使问题更加复杂化,造成了更大范围内的混乱。在十分险恶的形势下,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中央政治局常委于5月17日决定在北京部分地区实行戒严。根据国务院令,自5月20日10时起,首都部分地区实行戒严。动乱的策划者则继续占据天安门广场,蓄意挑起事端,竭力使动乱加剧,终于使动乱在北京地区发展成为一场反革命暴乱。在整个学潮和学生绝食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了极其克制的态度,在各方面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但是,6月3日,当部分戒严部队按计划进入首都戒严地区的过程中,非法组织的头头策动在一些路口设置路障,阻截军车,并且发生了焚烧军车和杀害解放军指战员的严重事件。他们还策划利用第二天是星期天的时机,煽动更多的人上街,造成一个暴动的态势,企图一举推翻政府,夺取政权。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不得不下定决心,于6月3日晚命令驻守在首都周围的戒严部队强行开进,平息反革命暴乱。部队在开进过程中由于遭受大群暴徒的野蛮袭击,不得不实行必要的武装自卫。6月4日晨,停留在天安门广场的数千名学生被戒严部队以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劝告和勒令和平撤离,天安门广场清场任务全部完成。以天安门广场重新回到人民手中和戒严部队全部到位为标志,反革命暴乱被一举粉碎。北京的局势很快平稳下来,其他大中城市也很快恢复了正常秩序。
这场动乱和反革命暴乱的发生,具有深刻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是国际的大气候和中国自己的小气候所决定的,是一定要来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平息动乱和反革命暴乱的胜利,捍卫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前进。
在平息北京地区发生的反革命暴乱的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条件下,党于1989年6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十三届四中全会。会议分析了近两个月来全国的政治形势和这场政治动乱、暴乱的性质,指出极少数人策动动乱和暴乱的目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