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晚清45年》第43章


迷な菊獬≡硕某晒Α4撕蟛痪茫幸恍┲泄九词植恪U庑┦砂忌壬⒈恚⒎氤闪擞⒂铩! 〈撕蟮募改昀铮滋辗蛉吮疾ㄓ诘酃母鞲鍪》荩谒街ψ橹鸱床慊岬姆只帷K挂愿鋈松矸莅莘枚礁Т笤泵牵八邓欠⒈砩鳎炊圆恪W詈螅股献啻褥螅固笙轮级卮倨涑济穹牌庵致啊! ?903年,一个大约16岁左右的女孩,金小姐,出身于上海一带最富裕的家庭之一,写了一本反对缠足的小册子,无论是文采还是论证都非常出色,她还采用了两幅引人注目的图画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本小册子出版后,由反缠足会的分会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散发。 在经过11个春秋最艰苦也最成功的不懈努力之后,雷陶夫人把协会的工作交给了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委员会,其成员有一位姓萨的海军司令 、一位叫沈暾昊(音译)的道台,还有其它人。他们承担起了把运动继续开展下去的责任。因为丈夫的健康急剧恶化,雷陶夫人不得不护送他返回英国。自始至终,反缠足会的所有书刊都由广学会负责出版,直到1906年雷陶夫人回国。 9 瑞斯先生的奉献 1895年9月去北京之前,我请理学士J·兰伯特·瑞斯()牧师将莱辛()的杰出论文《人类的教育》翻译成中文,并让我的中文助手,当时最杰出的中国人之一,蔡尔康先生协助他。瑞斯在中文方面成就卓然,不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当我结束引人注目的北京之行回到上海时,他已把文章翻译好了。我把它作为广学会赞助的文献付印,并送了一份给总督张之洞。张非常高兴,又为广学会捐助了1000两银子,请我们出版一部世界通史。瑞斯先生(当时已加入了美国新教圣公会)经过格雷佛()主教的慷慨允准,决定花上几年时间写一部原创的《世界古代和中世纪史》(《世界通史》),并且翻译成中文由广学会出版。1900年,该书面世,共三巨册,开本大小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一样。这是当时中国所有的内容涉及最广泛的世界通史。张之洞读了以后非常高兴,1911年又送来了3000元捐款(大约相当于300英镑)以支持我们的工作。显然,他对基督教那顽固的偏见烟消云散了。主持乡试的高级政府官员——各省的学政们,开始从世界史中出题——秀才们不读瑞斯的《世界通史》就答不上来——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仅仅从中国的文献中出题。由于家人健康原因,他早早就回国。对中国来说,这是个巨大的损失,因为他是我们中间最有前途的中国学学者。
第二部分:在官员和学者之间中日战争
1894年,爆发了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中日之间曾定有协议,规定任何一方向朝鲜派兵都必须事先通知对方。但满洲人,就像他们通常处理外国事务时那样,并不打算诚实地遵守协议。中国政府包租了一艘英国轮船,叫“高升”号,满载士兵,急速向朝鲜驶去,以平定当地发生的动乱。一艘在朝鲜海上负责监视的日本军舰掠过它的船头发了一炮,警告船长停下。看到灾难就在眼前,船上一个叫凡·汉乃肯的德国人跳进海里,向岸边游去。汉乃肯来于天津,是中国政府请来协助运送军队的。中国士兵向在水里的他开枪射击。幸运的是,他毫发无伤地躲过了一劫。日本人认为,这是他们宣战地恰当理由——实际上在朝鲜已经开始了。在路过朝鲜首都平壤时,日本人残忍地杀害了朝鲜的王后——在反抗日本人的过程中,王后表现得积极而富有智慧——并吞了朝鲜。于是日本军队开进满洲,锋芒直指北京。这使慈禧太后惊恐非常,她害怕日本人会杀掉她,像杀掉朝鲜王后一样。 在这紧急关头,精明的俄国驻华公使康德·卡悉尼()看到了一个对俄国有利的外交突破的机会。他向慈禧太后保证,如果太后答应给俄国一定的优惠政策,俄国将对中国提供保护。太后毫不迟疑地答应了,于是中俄之间的友好关系一下子进入了高潮。旅顺港被割让给俄国,中国还同意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穿越满洲。当日本军队逼近北京,威胁在大陆建立一个稳固的立足点时,中国、俄国、德国和法国缔结了盟约,抑制日本。他们四国的舰队集结在直隶海湾,准备对日本的舰队采取行动。日本发现,他不可能同俄、法、德加上中国开战,就停止了进一步的军事行动,打算以尽可能有利的条件和谈。但他们对中国的胜利是彻底的。中国人因为被一个人口和土地只有中国十分之一的“侏儒的国家”征服而感受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屈辱。 2 战争期间我们的出版物发挥的影响 1894年,《万国公报》的发行量比以前翻了一番。对它的需求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在一个月之内,就必须重印。林乐知博士关于战事的文章深受欢迎,被看作中国唯一值得信任的报道。中国上海招商局的管理者们把他们的定数增加了一倍,并把我们的一些出版物分送北京的高级官员。住在上海的一位翰林定期把30份《万国公报》寄给他在北京的翰林朋友们。 在上海的这段时间里,我完成了麦肯西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的翻译,并付印出版,为的是让中国的政府官员们了解世界发展的最新进程,说明如果他们采取同样的改革措施,他们的国家也还是有希望的。在绪言中,犹豫再三,我还是冒险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近六十年来,中国一再外敌入侵,割地赔款,饱受屈辱,原因何在?”我的观点是,通过铁路、轮船和电报,上帝拆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篱笆,以便使他们像同一个家庭的兄弟一样和平而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满洲人,继续起阻碍作用,从一开始就决心阻挠这个历史进程。因而,他们不仅是在反对外国人,更是在反对上帝确立的宇宙规则。他们一再遭受的屈辱是上天对他们的惩罚。因而,如果对世界的排斥态度是中国遭受失败的原因,她应当代之以一种善意的、友好的态度,那样的话,她就不难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我把本书和绪言寄给了一些督抚大员,焦急又不安地等待着对我这无忌惮之言的回应。但我并没有等得太久。李鸿章拍来了电报,邀我北上天津同他会面;而其时我已答应了南京的张之洞,将前往同他讨论中日战争问题。战争尚未结束,李鸿章就被免去了官职,闲居在北京的家中。这使我得以同他见面。
第二部分:在官员和学者之间中国书商态度的变化
3 中国书商态度的变化 在过去80年的时间里,中国公众的观点是反对基督教文学的。宣传基督教的传单被用于做中国式的鞋子,其它大部分宣传品的最终命运是被集中起来,同写有中国文字的纸张一起,在寺庙里烧掉。无论如何,中国的书商都拒绝代销任何基督教书籍,认为做这种交易是对国家不忠,对一个有身份的人来说毫无价值。但是,1895年,当麦肯西的《泰西新史揽要》以及广学会的其它一些书籍出版后,中国书商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在杭州一个城市,《泰西新史揽要》就有不少于六个盗版,其中一个是针对富人的,其它的则针对经济情况少差一些的买主。在全国流通的盗版书的总价值肯定能达到100万元。《时世评论》也被盗印。在北京,在1895年底至1896年初,戊戌变法的最初几个月里,改革俱乐部 办了一份报纸,不仅重印林乐知先生发表在《万国公报》上的文章,就连报纸的名字都一样。 因此,到这时,长期以来横亘在基督教和非基督教文学之间的藩篱四分五裂了。书商们不再认为广学会的出版物不值得一顾,而是相反,因为能销售我们的书籍而异常高兴。一点也不用奇怪,一套《泰西新史揽要》在上海卖两元,到了西安却能卖上六元。我们无法弄清楚盗印者赚了多少钱,但我们从各个销售点获得的年利润超过了来自于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捐助,这使我们得以更经常地开展免费赠送,在任何我们认为有必要的地方。 1895年1月,当中国的主要当权者都为对日作战的连续败绩所震惊时,我被南京总督 请去,商讨使中国摆脱困境、安定秩序的最好办法。 4 南京的冬天 下面是从当时所写的一封信中摘录的,想必读者会对此感兴趣。 天气潮湿得很,风刮得很大,一会儿雨,一会儿雪。路上覆盖着一层很深的泥浆,每走一步都泥水四溅。因为寒冷,所有的行人都蜷缩着,就像患了心绞痛。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