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城 作者:黄泽全》第23章


将原来的国名“黄金海岸”改为加纳,并于1960年7月宣布成立共和国,阿克拉也就成
为加纳共和国的首都。
阿克拉是一座风光十分秀丽的非洲热带城市。漫步阿克拉海滨,只见一裸棵棕榈树
矗立海天,还有许多木瓜树、香蕉树和芒果树随风摇曳。海面上那些绘着彩纹的两头尖
的小木船在风浪中出没,渔民们在撒网捕鱼。这一切恰似一幅富有浓厚诗情画意的自然
画卷。阿克拉海滨,也是理想的天然浴场,从早到晚,人山人海,人们在这里游泳、划
船或进行日光浴。每逢公休日或节假日,海滨一带更是热闹非凡。
历史上,阿克拉所在地区曾经数次发生地震,城市受到严重破坏,而勤劳智慧的加
纳人民一次又一次地把城市建设好。特别是国家独立以来,旧城市残破的痕迹被逐渐铲
除,一幢幢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市区车水马龙,商店顾客盈门,到处是一派兴旺景象。
阿克拉约有100万人口,依山傍水,西部为老市区,东部为新市区。在非洲,阿克
拉以英雄的城市著称,这里到处可以看到当年加纳人民同外国殖民者英勇斗争的历史遗
址。
在城市东南角海滨,耸立着一座白色古城堡,即克里斯琴博堡,昔日为殖民总督府,
现在是总统官邸。在克里斯琴博堡附近还有葡萄牙修建的詹姆士堡和荷兰人修建的克勒
弗吉尔堡(后改称乌舍尔堡),因这两座城堡是专门用来关押奴隶的,俗称“奴隶城
堡”。城堡背靠大海面对大陆,城墙很厚,堡内有巨大的地下室,地下室里有出海的通
道。在奴隶贸易盛行的200多年时间里,不知有多少贫苦的非洲人从这里被运到美洲大
陆沦为奴隶,也不知有多少人因不堪折磨而惨死在城堡里。这里曾经多次发生奴隶暴动
事件,奴隶们也曾一度占领过这几座城堡,但后来都被血腥地镇压下去了。可以说,城
堡的每一块砖、每一块石头上都沾满了非洲人的鲜血。
克里斯琴博堡对面有一条大街被称为“2月28日路”,这里曾于1948年2月28日爆发
了英国殖民当局屠杀加纳退伍军人的震动非洲的阿克拉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
7万加纳人被英国人征去,在英国军队服役。战争结束后,他们复员了。1948年2月28日,
数百名复员军人为了要求英国殖民当局实现其在战前保证复员军人的生活和工作的诺言,
在大街上举行游行示威。殖民当局竟下令开枪射击,当场打死3人,打伤数人。消息传
开,阿克拉全城群情激愤,又举行了空前的群众性示威,殖民军警又一次实行镇压,打
死29人,打伤237人。殖民当局的暴行,激起了加纳全国的斗争怒潮,从城市到乡村,
到处是游行的队伍,人们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捣毁英国人的商店,袭击警察署和监狱,
前后持续一个多月。这次斗争为争取加纳独立奠定了基础。9年后,加纳获得了独立。
加纳独立后,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这个为争取独立与自由而付出鲜血的日子,将这
条大街命名为“2月28日路”。
库马西
加纳第二大城市、阿散蒂地区首府库马西,位于国境中南部,座落在夸胡高原西南
麓,东距首都阿克拉、南距西南部港市各为180公里左右,形成全国经济中心的三角形
地区。
该城始建于公元1700年左右,曾是古代西非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的阿散蒂王国的首都,
向来为阿散蒂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西北部的一些土、木、草结构的住房,
是阿散蒂古文明的最后痕迹。库马西1979年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
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在当地语言里,“库马西”意为“厚树皮”。相传公元17世纪,阿散蒂王国创造者
奥赛·屠图为了选择一块地方建立都城,便同王国的官员在一棵库姆尼尼树下进行一场
关于择地问题的讨论。讨论进行得很顺利,很快便达成一致协议,于是人们把讨论的地
方称为库马西,其意为在库姆尼尼树下通过讨论使择地问题得到解决,而库姆尼尼树俗
称为厚皮树。公元19世纪以后,英国殖民者曾经多次侵占这座城市,附近迄今残存着英
国殖民军于1897年修筑的军事要塞,里面有8个炮台,围墙上布满了枪口,给人阴森恐
怖的感觉。
库马西市区建筑在几个坡度不大的山丘上,一幢幢白色建筑物座落在绿树鲜花丛中,
四周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色十分优美,素有“西非花园城市”的美称。库马西是
加纳的重要文化城市,市内建有著名的国家文化中心,内有露天剧场和收藏各种传统的
编织、雕刻、刺绣和精制陶器的手工艺品陈列室,还有王宫和博物馆、农业研究所、科
技大学、现代化医院等。
在库马西的王宫里,有一只保存了数百年之久的饰金凳子,传说是上天送给阿散蒂
国王奥赛·屠图的,是至高无上的王权标志,其价值连城。平时,王宫大门戒备森严,
每隔20年向公众展出一次,届时将金凳子置于五彩缤纷的大伞下面,身着节日盛装的人
们,簇拥着它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市中心广场上有一大型水池,水池中有一大转盘,
转盘中央竖有一个石凳,是仿阿散蒂王宫里的金凳子的式样制作的,凳面两头高翘,中
间深凹,凳面中央有一喷泉眼,泉水喷出,四面飘洒,成为库马西的一处旅游景点。在
阿散蒂人的心目中,凳子是神圣之物,据说这种崇拜凳子的习俗起源于库马西,因而库
马西又有“金凳子之城”的称号。
库马西西北部的阿散蒂传统建筑,在市区众多的名胜古迹中独占鳌头。阿散蒂人古
文明的极盛时期是公元18世纪,当时修建了许多长官府弟、民用住宅和殿堂神庙,现在
保存下来的那些土、木、草结构住宅是公元19世纪初当地居民就地取材、采用传统方式
建造的,成为研究阿散蒂人社会历史的第一手材料。
这些建筑结构富有鲜明的西非地方特色。数幢住宅组成一个宽阔的长方形院落,墙
面采用陶土坯建成,表面经过防水处理,房顶为斜面,用茅草和木条编织的席子覆盖,
上面抹有一层厚厚的草土混合的泥层,不怕烈日晒,不怕大雨淋,可见建筑技艺之高超。
住宅的中央是露天院落,院落四边是带有遮顶的空地,其中两块空地同院落地面保持水
平状态,一处是厨房,一处是圣坛;另外两块空地略高于院落地面,是祭祀时歌手和鼓
乐手用的台子。这种传统建筑现在用作圣殿和陵墓。传统建筑的墙面上有着精美的绘画,
大多数是以象征性的图案,表现民间格言、谚语的内容。这种象征性绘画在非洲地区是
不多见的。
库马西还是加纳重要的工商城市,拥有多座可可加工厂以及锯木、纺织、食品、化
学等工业,尤其以传统的编织和陶器手工艺品闻名。库马西还是全国首要的可可集散地
和木材贸易中心。交通便利,公路密如蛛网,并有铁路和航空港。
加纳是世界著名的可可产地,漫步库马西犹如置身于可可世界。不论是国营商店里,
还是传统的非洲市场上,用可可制成的可可产品如可可茶、可可粉、可可饼、可可酱以
及各种包装精美的巧克力糖,举目便是,到处都有。
贝宁城
尼日利亚历史名城贝宁城,位于国境西南部,座落在尼日尔河三角洲西端,西距全
国最大的城市拉各斯240公里,文化事业发达,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优美。
贝宁城建于公元9世纪,曾经是古代西非强大的贝宁王国的京城,是当时非洲发达
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前后持续800年时间。贝宁王国是中世纪的一个非洲人王国,著名
的非洲古老文化之一的贝宁文化便产生在这里。代表贝宁文化的青铜雕刻造型完美,栩
栩如生。从公元13世纪起,贝宁的青铜雕刻变成了一种宫廷艺术,当时的作品开始出现
在贝宁城的宫廷梁柱上,有小雕像、人头雕像和浮雕等,以后逐渐用来装饰宫殿大厅和
回廊。贝宁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有人认为可以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的青铜艺术品相媲美。贝宁文化的杰出代表除青铜雕刻外,还有象牙雕刻、木雕等。贝
宁城还以传统的铜器制造业而闻名,其原因是公元15世纪同欧洲的贸易往来频繁,不断
从欧洲进口金属。1897年,英国殖民者入侵这里,城市遭到很大破坏。尼日利亚独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