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曲直》第12章


坦五人组成,博古担任临时中央总负责。 
王明看中博古,这是自然的。他们在反李立三时就相互要好,博古为王明的上台,也立下了汗马功劳。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和主张相同,并且他们的年龄相当,志趣相投;博古很听王明的话,说一不二。正因为这样,博古博得了王明的信任。 
当然,博古称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他14岁进入苏州省立第二工业专门学校,便开始政治活动,参加了“锡社”,并成为“锡社”苏州支部的负责人。18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并参加了“五卅”运动,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之后,考入了上海大学社会系,当时这所大学是国共合作办校,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张太雷等一大批共产党人在该校执教,还建有中共组织,博古入学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中共党组织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成了米夫的学生,也成为王明的同学,还成为“28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 
博古具有激进的革命热情,并非他出身贫寒。在当时中国社会状况下,能够考上高等学府的人,无疑都与非同一般的家庭背景有关。博古就出生于书香门第与官吏合一的家庭。父亲秦肇煌,作为清朝秀才,宣统年间当过浙江温州地方审判厅刑事庭庭长,给他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秦邦宪。后来他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取了一个俄文名字——博古,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博古通今”的意思,其实真正的含义是“上帝”,也许他自己觉得这个名字比原名更富有意义,所以他很喜欢这个名字,也很喜欢别人称他为“博古”。无论怎样,名字只是一个人的代号而已。 
王明临行前,与博古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最后嘱咐道:“记住,万事都得请示共产国际,决不可擅自行动,更不得听信他人。” 
博古望着王明,默默地点了点头。 
毛泽东的厄运 
王明走了,走到了共产国际,而中国共产党当时是一切听从共产国际。 
博古走上了临时中央总负责的岗位,而博古又属于王明派系之内的人。 
从此,开始形成一种特殊的现象:王明遥控指挥,博古坚决照办。 
从此,王明、博古推行了比李立三更“左”的路线。 
虽然他们的政敌一个一个地被整垮了,但他们总怀疑在党内,甚至在整个中国工农红军中都还有与他们过不去的人存在。
乱云飞渡的岁月(2)
下一个目标究竟是谁? 
这就要看谁与他们有着不同的政见。话又说回来,如果王明和博古真有正确的政治路线,能够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他们这种做法在中国人看来也许还可以原谅。然而,他们根本就不能担此重任,只有一味地照搬苏联的经验,在打击不同意见者方面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才能”。 
这对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乃至整个中国革命都是致命的。 
中国不是苏联,中国有中国的情况,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就必须走自己的路。 
正因为如此,许多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他们之中表现最突出的是毛泽东。他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创立了关于中国红色政权的理论。到1930年时,开始探索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时的毛泽东,已经大声疾呼要反对本本主义,并写出了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反对本本主义》的文章,言辞之锋利,显示出他对教条主义的痛恨。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提出了一个不仅著名而且永恒的观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在这篇文章中还写道,“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毛泽东有如此见解,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原先受瞿秋白的影响,以为“中国客观上早已到了1917”,而他领导的秋收暴动的受挫,使他比别人更早地清醒过来了,于是他作出了“天才的选择”,带着秋收暴动的队伍上了井冈山,开始走自己的路,经过实践,他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同时,他也感受到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危害,一针见血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毛泽东的这番高见,自然触到了王明、博古“左”倾教条主义的痛处。毛泽东想纠正他们的教条主义,而王明、博古则采取排挤和打击的办法来对付毛泽东。 
1931年11月,中央苏区召开第一次党代会,王明、博古派来了中央代表团,这就是著名的“三人团”。 
在大会前开了一次苏区中央局的小会,毛泽东按中央代表团的要求,向他们汇报情况。 
毛泽东报告了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胜利的经过,并谈了他对于目前局势的看法,以及一方面军的方针路线。可是,没等他讲完,这些代表就对他发起了攻击,给他扣上好几顶帽子: 
富农路线。 
狭隘的经验主义。 
极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 
…… 
面对野蛮无理的突然袭击,毛泽东发怒了,他不接受这些“布尔什维克”们给他戴上的帽子。 
事实是,毛泽东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本本主义,却被指责为“狭隘的经验主义”。王明、博古主张“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毛泽东则主张“分配土地给一切人”,并采取“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办法进行调剂,无论是地主还是富农,只要不是罪大恶极,都要给他一点土地,因为他们毕竟还是人,要吃饭。就这样一个符合情理的主张,被定论为“富农路线”。毛泽东坚持红军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寻机灭敌,进攻中心城市必然招致失败,这更不能被王明、博古所容忍,被指责为“极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 
谁是谁非,在后来的实践中已经得到验证。但此时,王明派的人根本不相信毛泽东的主张是正确的,他们也想不到毛泽东会有着正确的主张。 
“你懂什么马列理论?”有人这样问他。 
“简直就是一个乡巴佬!”有人这样骂。 
即刻,他们解除了毛泽东主持会议的权力。 
会议散了,那些咄咄逼人的中央代表虽然离去,但那种令人压抑的气氛仍弥漫在屋子里,久久不散。毛泽东一直坐在那里抽烟,他想不通啊! 
不谴责胜利者是一条公理。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打退了蒋介石的三次“围剿”,不容易呀!不说把毛泽东当做英雄,最起码也应该认这个账。然而,这个时候,公理全没啦! 
王明、博古等人,他们有他们的想法:不管你毛泽东打了多少胜仗,但你的主张与我们的不一致就不行。 
在人类社会,杰出人物在开始时一般都是孤独的,政治上的杰出人物尤其如此。 
1931年11月1日至5日的苏区第一次党代会,开始排挤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对红军的领导(1930年10月,中共中央在一次会议上决定,由周恩来、项英、毛泽东、余飞、袁炳辉、朱德和当地一人组成苏区中央局,周恩来为书记。因为周恩来一时难以离开中央,由项英代理书记,后由毛泽东代理苏区中央局书记)。 
但是,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影响毕竟还很大,怕惹出什么麻烦,临时中央便作出了看似重用的安排。 
11月7日至20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会议选举毛泽东等63人为中央政府执委,接着在27日举行的执委第一次全会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于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出现了一个与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并存的又一个政府。 
为了自然而体面地剥夺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权,又于11月25日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由朱德、彭德怀、王稼祥、林彪、谭震林、叶剑英、周恩来、张国焘、毛泽东等15人组成。朱德为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为副主席。不设总政委,这样就自然解除了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领导职务。
乱云飞渡的岁月(3)
明眼人一看便知:给毛泽东的是一个空架子和一把空交椅。 
胳膊拧不过大腿,毛泽东病了。 
政治上的失落,对政治家而言,就好比走进了一个无尽的黑夜。毛泽东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伟大政治家,他心里装着的不是个人的沉沦,而是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