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曲直》第41章


峤饩觥!?br /> 6月26日,中央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会师后的战略方针,共商大计。 
在这一带地方,举行大型活动,离不开喇嘛庙,前些天张国焘设宴款待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是在喇嘛庙,这次开会的地方又是一所两进院落的喇嘛庙。这座庙的四周有高高的围墙,第一道院落的大门外,有一道影壁。整个院落的房屋,均系木柱木板装嵌,开间很大。警卫部队驻第一进院落,会议则在第二进院落后面的屋子里举行。西征以来,中央已多次举行了类似的会议,坐在一起的都是熟悉的面孔。而今天则不同,虽然彼此都曾经相识,但因张国焘的参加,使与会者都感受到了几分陌生,因而整个会场的气氛就显得有些严肃而沉闷。 
“同志们,”作为中共中央总负责的张闻天主持这次会议,并拿着一份讲话提纲,“野战军同四方面军的会合,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胜利。这一会合,不但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大大加强了我们同敌人作战的力量,便于我们更大规模地消灭敌人。由于我们的会合,大大地提高了全体红军指战员与政治工作人员的战斗情绪、胜利的信心;使两大主力在过去长期革命战争中所取得的丰富经验,得到了相互的交换与总结;使过去在两个战线上分开的两主力,现在完全放到了党中央与军委的统一指挥之下。” 
讲到此处,张闻天虽然有些激动,但他的目光仍然紧紧盯住那讲话提纲。看来,他对今天的会有着特殊的感受。不过,他并没有一丝的紧张,有板有眼地继续讲道:“这一会合虽是在松潘等县,地形不利于作战,物质给养上非常困难,但正是这一地区,使我们能够利用地形,箝制追击与进攻我们的敌人,使蒋介石刘湘一切阻止我们会合的企图归于失败,使野战军得到整理休息的机会,我们在川陕甘建立新的苏区根据地,就有可能实现这一战略方针。这就大大地缩短了我们野战军无后方的大规模的游击战,转到有后方的运动战的时间。
暗渡陈仓(7)
“红军主力不利于长久地停留在这一地区,在这一地区建立苏区根据地,显然也是不利的。因为这种不良的地形,使我们不能以大踏步的进退,去求得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这种地形,是便利于我们箝制敌人,但同时也便利于敌人封锁我们。给养的困难,在这一地区内是不容易解决的,并且在我们的西北与西南,则是广袤无际的青海草原与西康,很难成为我们后退的依托。 
“现在,敌人正在使用全力,力图把我们封锁在这一地区。杨森、邓锡侯的部队,正在从南面建筑工事,逐步推进。东南,刘湘、孙震、李家钰等部队,正在完全封锁岷江以及威州到川北以南的地区。胡宗南指挥27个团的兵力,盘踞在平武松潘一线,而蒋介石的主力,也正在川军的后面集结待机。在我们的西面的西康与丹巴一线,刘文辉、李抱冰也集中了约15个团的兵力,防止我们向西康发展。综合起来判断,蒋介石封锁我们在这一地区内的企图,是十分明显不过的。” 
张国焘听着张闻天的讲话,心想,过去一直认为张闻天是个书生,肚内马列主义的东西倒装了不少,但军事方面的事,知之甚少。今天,当着大家,竟大谈起军事战略方面的问题了,不简单!说明人都在变化。但他隐隐感到不快的是,张闻天明显不同意他对目前战略方针的看法,还影射了数日前他给中央电报里提出的问题。 
张闻天并不知道张国焘此时此刻的感受,他只想立即结束自己的讲话: 
“同志们,我们不能长久地停留在这一地区。今天请大家来,就是要好好地研究一下目前的战略方针,朝有利于野战军与四方面军的发展来考虑。下面,请总政委周恩来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和军委作目前战略方针的报告,然后大家再讨论,发表意见。” 
张闻天的这个开场白,是有所准备的。他在开会前两天,就认真分析研究了当前敌我双方的态势,为了解决会师后的战略方针,曾写下《夺取松潘赤化川陕甘》一文,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印发向部队宣传。这个开场白,基本上是那篇文章的前半部分。 
张闻天讲完之后,周恩来开始作目前战略方针的报告,他代表中央与军委回顾了一方面军离开中央苏区以来,战略方针几度变化之后,话锋一转,“四方面军决定西去懋功,再转到西康,一方面军决定到岷江东岸,两个方面军的战略方针是不同的,应在什么地方建立苏区呢?这是当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周恩来一下端出来一个“怎么办”的问题。 
在一个政治集团内部,一旦提出“怎么办”的问题,无论涉及什么,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都已成为严肃的政治。所有的政治主张都是在为着“怎么办”而产生和形成;所有的政治分歧也都在为着“怎么办”而发生和消除。 
列宁,为着解决俄国革命“怎么办”的问题,就有了那篇著名的《怎么办》的论著。 
中国共产党人,现在就面临着关于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怎么办”的问题,于是就有了不同的主张,也就有了分歧。周恩来在此不仅提出“怎么办”的问题,而且他还要回答“怎么办”,因此,他的语气变得越来越严肃:“建立苏区的条件,中央和军委认为应该是:第一,便于我们作战,现在一、四方面军会合了,建立根据地的地区应该比较大,以便于机动。松潘、理番、懋功地区虽然大,但多是狭路,敌人容易封锁我们,使我们不易反攻。敌人正企图在这些地方逼死我们。第二,群众条件,要人口较多,有利于红军本身的发展,便于我们做好扩红的工作。但是,松潘、理番、懋功、汶川、抚边一带,据我们初步调查,人口只有20万左右,其中少数民族还占多数。第三,经济条件,应是能解决军队供给的地方。而这一带粮食奇缺,牛羊有限,解决我们的穿衣都成问题,军事上的补充更困难。因此,在岷江两岸的懋、松、理地区,是不利于建立根据地的。长久陷在这里,没有前途。我们新的战略方针应是集中向北进攻,在川陕甘建立根据地。” 
接着,周恩来进行了战略部署:“至于谈到战略行动问题,目前一、四方面军的战略行动向南发展不利,向东过岷江对我亦不利,因敌在东岸有130多个团;向西北是广大草原。现只有转向甘肃,向岷山山脉以北,背向西,争取这一地域。这里道路比较多,人口多,山少。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开展运动战消灭敌人。可向陕西还击敌人,再向北行动,背向西发展,南可以以青海南部作依靠。四川方面,现有地区可以成为游击区。得到的地方,是否再扩大,到时再决定。我们现在反攻,是无后方的运动战,我们要勇猛果敢,巧妙机动,毫不迟疑地打击敌人,消灭蒋介石的主力,是我们的任务。现在,我们战略转移的具体要求是:第一,向松潘同胡宗南作战,向松北转移,行动要迅速。第二,要高度机动。现在敌人已先我部署,因此我们要高度机动,使敌人对我们的估计发生动摇,让他们的部署赶不上我们。我们不要被敌牵制,不要因此妨碍我们的机动。第三,要坚决统一意志。两个方面军部队大,要特别坚决的统一指挥,如遇困难,也要统一意志来克服。” 
讲到这里,周恩来旗帜鲜明地说:“关于战争指挥问题,我想简单讲三点:一是应集中统一,指挥权要集中军委。二是为使作战更有力量,须组成左中右三个纵队。三是要实现战略计划,须有政治的保证,当前的一些困难,须从政治工作的加强来克服。”
暗渡陈仓(8)
周恩来的报告鲜明地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实际上这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共同主张,通过周恩来的口亮了出来。 
那么,张国焘呢?他将怎样回答这个“怎么办”的问题?与会者都在等待张国焘讲些什么。张国焘也看出了这一点,因而周恩来的报告结束后,第一个发言的便是张国焘。他介绍四方面军撤离川陕苏区,西渡嘉陵江以来的情况后,讲道:“两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恩来同志刚才已经谈得很多,本人同意政治局关于在川陕甘建立根据地的决定。但是,目前接近我们的敌人主要是胡宗南与刘湘,其他都是配角。如果我们的战略方针是向南,向成都方向进攻,这些敌人是不成问题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