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战史》第36章


沙雠诳谝约盎鹨┢逋ü诘呐绻芘缦蚝蠓剑淮瓮暾姆⑸浼锤嫱瓿伞!懊啄崧钡乃辛恪⒉考家汛锏讲荒茉偌虻サ牡夭剑樽季呤撬芰献龀傻模⑶一鞣⒆爸靡泊蠖嗍撬芰现破贰5柙诜尚兄胁恍课惨砦榷ǎ淦魅刂挥?。5 lb(2。95kg),而有效射程则超过250 yd(228。5m)。对于如此简单的一种武器来说,达到这样的射程,确实很不容易。“米尼曼”曾被用于大量装备瑞典陆军和国民警卫队,但在开辟出口销路方面却未能取得很大成绩。
瑞典还有一种无座力炮,就是博福斯(Bofors)90mm无座力炮。这是一种结构简单、性能先进、并且十分现代化的营属火炮,只有一点,就是它的炮身的架设方式应当除外。它没有使用耳轴和方向转轴,而是将炮身悬挂在上方的一个连接球轴上。为了使球轴能够固定于身管上方,必须由炮架向上伸出一个形状古怪的鹅颈式支臂。这种结构的优点是炮手通过移动肩膀就可以完全自如地控制火炮的高低和方向射界,因此,训练与瞄准非常容易。火炮上安有一挺试射枪,并且火炮既可以安装在坚固的双轮支架上进行牵引,也可由瑞典的吉普车进行搭载。
苏联人对无座力原理从来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热情,他们倾向于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火箭或者传统的火炮。战后,他们曾经生产过一种式样一般的82mm无座力炮,这种火炮使用的是单一喷管,炮弹通过喷管装入膛内。这种无座力炮非常笨重,因此在苏军中并未服役多长时间,但在苏联的一些卫星国以及南斯拉夫的军队中,至今仍然依稀可见。继82mm无座力炮之后,苏联又生产过—种107mm口径的变型,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火炮并未普遍装备,并且至今已经完全销声匿迹,甚至苏联的卫星国也没有大量购买,显然这种武器的设计非常低劣,以致最后不得不彻底抛弃掉。捷克斯洛伐克曾经接受过苏联的82mm无座力炮,并在此基础上造出了他们自己的型号,这种被称之谓“塔斯奈斯”(Tarsnice)的火炮,体积比苏制82mm无座力炮小得多,重量也轻得多,虽然射程只有苏制原型的一半,但使用起来非常得心应手。捷克的另一种无座力炮也是苏制火炮的革新型号,它的重量是苏式火炮的4倍,而射程却只有苏式原型的2倍,达到1000 yb(914m)。捷克人想必已经认识到,这是一种毫无价值的努力,因为它也很快就很不体面地退出了现役。
芬兰是独立自主地从事无座力炮设计的另一个国家,尽管它的生产数量一直不大。芬兰所设计的无座力炮被取名为M58式,这个名字来自它问世的时间。从时间上看,它确实有点“生不逢时”,因为到1958年那个时候,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已装备了自己的无座力炮,并且最晚的也已有4年之久的历史。但大量迹象表明,芬兰人从其竞争对手中吸取了经验,由于博采了众家之长,使他们生产出了一种可能是最好的无座力炮。M58式无座力炮的口径为95mm,全重仅308 lb(139。8kg),比其同类要轻得多,与瑞典“博福斯”90mm无座力炮的572 lb(259。7kg)相比,显然是一种带有根本性的进展。关于这一点,或许可以部分地用下面的事实加以说明——这就是芬兰无座力炮没有安装用以提高首发命中概率的试射枪,然而也正是由于没有安装试射枪,所以也就大大削弱了由于火炮重量轻而在战术使用上所带来的好处。即使是这样,能够生产出一种如此轻便的火炮也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从外形上看,它跟美国106mm无座力炮相似,而炮尾则非常明显是美国系列中的“克罗姆斯吉特”(Kromuskit)型炮尾的复制品。它所发射的弹丸重22 lb(9。08kg),初速接近1800 ft/s(548。6m/s),对于无座力炮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数值,而且只有“博福斯”90mm无座力炮超过这个数值。人们总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一下这种有趣的火炮,但它显然是没有大量投产,也没有出售给任何外国,这也可以说是对它投放市场“迟缓”的一种“报应”。如果能够安装一支试射枪,那么,它看起来很可能会成为一种有用的武器。
在设计上唯一显示出有点独创性的,是日本人于1945年后期所生产的一种试验型无座力炮。日本人原计划是将其作为一种由单兵携带的武器系统,并且力求能把当时流行的德国同类武器的一切特点都集中在这种武器上。它是一种介乎于德国“重型反坦克火箭筒”(Panzershreck)和LG43型无座力炮之间的武器,如果有幸能够进一步得到发展的话,它很可能会成为一种非常有用的武器。口径为82mm,这在当时是恰到好处的。它的试验型号的全重为90 lb(40。86kg),也是适度的。其炮尾几乎跟LG43式无座力炮完全相同,使用一个短的锥形喷管和一根位于中央的击针。最大射程据称是850 yd(776。9m),但在同坦克进行作战时,其实用射程要比这小得多。它安有一付轻型三脚架和一具光学瞄准具。尽管它的制作工艺水平远不能跟美国57和75mm无座力炮相比,但其原理是正确无误的。对美国装甲部队来说,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无座力炮仅只生产过1门。由于没有留存下弹药,所以美军亦未对它进行过发射试验。
第八章 反坦克导弹
能够投掷的东西就能用于破坏(石块、鱼叉,以及其它无数种东西都可用作军用武器)。
—— 《袖珍牛津字典》
现在,反坦克导弹已经成为现实。但人们往往难以理解的是:它的出现为什么竟然会经历了那样漫长的时期。制造反坦克导弹的技术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已具备,当时,德国已经拥有滑翔炸弹和导线控制的爆破坦克。而在战前,盟国方面就已拥有用无线电进行遥控的靶机。尽管靶机和小型导弹之间有很大差别,但二者的原理却大同小异。然而,即便是拥有惊人发明潜力和在探索有无可能、有无必要方面拥有明显自由的德国人,也从来未敢冒然涉猎反坦克导弹领域,如果能够开展此项研究,那肯定会对德国军队大有助益。人们必定会作出这样的推断:战时,科技工作者之所以对反坦克导弹漠不关心,其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军方没有人提出过这方面的要求。
战争时期,发明家和发展工作者们,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时间和使用者要求的制约。如果军方一开始就提出需要一种新的和口径更大的火炮,那么,它通常得到的也就只能是一门火炮。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者在提出其要求之前,通常都来不及进行周密的思考:当他手中所使用的火炮在射程上已经不如他所遇到的坦克上的火炮远,在对付坦克装甲方面已经无效时,他所作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要求得到一种更大和更好的火炮——当然是越快越好。面对着这种要求和一张紧迫的时间表,研制工作者就只能应其所求,发展一种口径更大的火炮。而当使用者惊呼火炮太重的时候,那他就只好自作自受。大多数的时间都花费在对产品的改进上。如果军方在一开始提出的是要研究一种对付坦克的更好方法,那么,他所得到的武器很可能就会跟火炮全然不同。这就是我们提出下述看法的根据:即如果军方提出的是研究对付坦克的方法而不是局限于发展火炮。那么,反坦克导弹在二次大战中很可能已经被制造出来并得到了应用。然而,由于军方并未这样提出要求,因此,他所得到的武器自然只能局限于火炮,外加一点轻型火箭。除此之外,就再无其它品种。而反坦克导弹也就只能在战后资金短缺和军方漠不关心的条件下,自生自长了。
第一批反坦克导弹是在50年代中期出现的,它的诞生地是法国。在考察各种反坦克导弹的不同特点之前。我们将首先澄清一下在下面叙述中所使用的一些专用术语,以及导弹的发射和制导方式。
从广义上说,凡是抛掷或发射出去的物体,都应当称之谓导弹。这既包括圣经上所提到的牧羊人大卫杀死歌利亚人勇士菲力士时所使用的那种用绳索投掷的光滑的圆形石块,也包括重达数吨,带着原子弹头、并能环绕地球飞行半周的洲际火箭。
但根据通常的惯例,人们所使用的都是狭义的定义。即那些由火箭发动机推动、依照发射者发出的指令飞行,并且能够携带多种战斗部的物体,才称之为导弹。本书所采用的就是这种定义。所谓制导导弹,是指那些在整个飞?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