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读五胡录----煮酒论英雄》---煮酒论英雄-第21章


的一律灭族,连婴儿也不放过。而服从的百姓就叫他们把自己的房子都烧掉从军,但不
准带孩子走。凡是抱着孩子的妇女一律“囊簏盛婴儿投于水”,然后围观者纷纷恭喜母
亲小孩先上了天堂。于是孙恩所至百姓十死七八。
东晋朝廷不得不借刘牢之的北府兵来平乱。刘裕因作战骁勇而崭露头角,曾有一人
战败一支军队的记录。经常带着几百人阻击孙恩的数万军队的进攻。后来几乎独当一面
地担任东晋对孙恩作战的主力军。孙恩乱军最盛的时候达二十余万,而刘裕只靠几千人
的军队就打得孙恩晕头转向。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战,终于迫使孙恩自杀。
孙恩的灭亡并不意味着和平的到来,孙恩死后妹夫卢循(卢循的曾祖父卢谌是刘琨
的部将,就是刘琨那首慷慨悲愤的五言诗《赠别驾卢谌》的主人)接替了乱军的旗帜,
坐船杀到广州,盘踞了华南一带,这样一来乱军的规模更加庞大。
刘裕破孙恩的同时,盘踞荆州的桓玄发动叛乱,借讨伐司马元显为名向东晋发动进
攻。东晋正规军在司马元显的指挥下被打得一败涂地,慌忙之只好下向江北大军阀刘牢
之求援。而刘牢之则有他自己的小算盘,他指望靠桓玄来铲除司马元显,然后自己再想
办法消灭桓玄,好独揽东晋大权。所以尽管刘牢之名义上向司马元显效忠,在打仗的时
候却有意保存实力,等桓玄一到建康,刘牢之马上宣布向桓玄效忠。
司马元显大势已去,和他爹一块被杀。这时桓玄又来了一个狠招,成功地剥夺了意
图再次谋反的刘牢之的兵权,刘牢之愿望落空,不得不自杀。这样桓玄就成功地接管了
东晋大权。
桓玄消灭了所有的敌对势力,马上迫不及待地在建康称帝,改国号为楚,这样就引
起刘牢之嫡系北府兵势力的不满。不久,在平定孙恩之乱中战功赫赫的刘裕在建康对岸
的京口宣布造反,率领自己的一千七百常胜军大败桓玄的两万军队,重迎安帝复位。成
为东晋历史上最后一任大权臣。
连年战乱后的东晋已是一片狼藉,所以东晋在404年桓玄被灭到408年东晋进攻西蜀
这段时间里几乎没发生什么大事——全在修养生息。
409年开始,刘裕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外战役,先后灭南燕、平徐道覆、平卢循、灭
西蜀、败北魏、灭后秦,都是以绝对优势取得胜利(限于篇幅这些战役不再一一详述,
大家可以参照大雪弓刀的《金戈铁马记》。只是长安留守军却被赫连勃勃杀得只剩一
人,给刘裕的全胜战绩蒙上一层阴影。另me还是没找到刘裕在长安准备了二十万守军的
记录,看来不得不要采用大学公道mm的说法了,郁闷。。。),这是东晋历史上从来没有
达到过的战果(当然如果谢安那种人带着东晋万幸收复了北方的话,那么诞生的政权恐
怕是五胡十六国中最让人倒胃的国家了)。即使在整个中国的南北战争史上,刘裕的北
伐也是最有成就的胜利之一(可以比较宋朝借辽金之战和金蒙之战的机会发动的两次愚
蠢的北伐)。刘裕也在作战中铲除了异己,树立了不二的威望。于公允420年称帝,东
晋灭亡。
刘裕登基不久就杀掉了废黜的晋恭帝司马德文,此后中国历史上的君主大都喜欢把
亡国的帝王给赶尽杀绝,不明白为啥会这样,或许是平民出身的刘裕对大士族的示威
吧。
作为南朝的第一个皇帝,刘裕的日常生活却十分简朴。巡视地方时只带十几名随
从,而且为了激励子孙后代继续保持这种优良传统,他还特地把当年当短工时留下的麻
绳扁担和土炕灯笼等陈列起来。但刘裕的儿孙们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不成器的帝王。竟
然认为“田舍公得此,以为过矣。”不知道刘裕九泉有知该作何感想。不过无论如何刘
裕能以一介平民的身份而得到注重门第的社会的认可,确实是很不简单。
东晋灭亡后,中国封建史上唯一的一次民主政治尝试至此完全失败。刘宋建国后,
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宰相执政重臣制约的局面。
这种类似于君主立宪制的权臣政治制度仅仅出现在东晋。权臣政治和中国历史上实
行过的其他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认为东晋在政体上是中国历史上和西方君主立
宪制度最相似的朝代。
权臣政治和中国历史上其他政治制度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权臣制度废除了权力的世袭。中国历史上的当权者无不希望自己的权力能够恩泽子
孙,万年不朽,所以人们把主动将权力还给皇帝的重臣看作圣人,比如伊尹、周公、霍
光、诸葛亮等。而权臣制度则不成文的规定了权臣不能挑选自己的下一任,(比如袁世
凯的总统制度是下任总统是由现总统推荐,这和皇帝也差不多了)而且在执政期间犯下
错误的权臣还需要引咎辞职(比较中国历史上其他著名的重臣,象曹操、诸葛亮、贾似
道、严嵩等,鲜有几个主动下台的)。
2,权臣制度中,朝廷对拥有最高权力的大权臣有制约,权臣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受到朝
廷的掣肘,相应于西方议会对首相权力的制约。这种权力制约机制在中国历史上也极其
罕见。(象包公案里八贤王的鞭子上打昏君下打奸臣什么的,大家不觉得很滑稽么?)
3,社会伦理和哲学思想导致政治制度的差异。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的,它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按部就班地生活,需要尊卑有序的社会制度,所谓“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等等条条框框,都为了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而设。而东晋的主导哲
学思想是玄学,它和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不同。玄学思想希望人人都能有
个性,个性有一种创新的推动力,比如光屁股裸奔在中国其他任何朝代都被看做是异
端,而在东晋就被看做是名士。这么一个尊卑无序的社会中,被其他时候被看作是僭越
的权臣制度在东晋就很自然了。
4,民主制度的雏形,广泛的辩论:一说到辩论大家往往想起古希腊的辩论家,或者是
西方议会中要动板凳腿打架的辩论等等,其实东晋社会对辩论的偏爱更令人发指。人们
把辩论称为“清谈”,把擅长辩论的文人称为“清谈家”,而擅长辩论的官员就是“清
官”,受到全社会的尊重。清官自然人人想做,一个擅长辩论的世家公子可以很容易地
获得政府的高级职位。所以辩论的艺术也日趋完善,擅长辩论的人收几个来学辩论的徒
弟是常事,甚至有专门的私立辩论培训学校。这在“敏于行而讷于言”的老儒棍的眼里
是不可想象的。
5,对自由的推崇,认为个人的身心自由是最可贵的。名士们甚至以装疯卖傻来表示自
己是自由的,而统治者并不以为忤,所以两晋十六国时期的这种异人特别的多,他们不
受哪个国家的管辖,在贵族阶层中交游广泛,见了皇帝不用磕头,而且用途也很多,比
如充当敌国之间的调停人、外交合纵联盟的说客等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普天之
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逐渐占了上风。名士们掉脑袋的概率也越
来越高,所以现在估计没有架子这么大的人了罢?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东晋的这种民主政治制度仅仅适用于门阀贵族和高级知识分子,
平民百姓是没份的。这和古希腊的民选制度只对公民有效的道理是一样。东晋社会上大
贵族、小贵族、平民、奴仆各种门第之间的矛盾不次于世界上任何一款严厉的等级歧视
制度,比如印度种姓制度、元朝四等人制度、纳粹德国的反犹制度、南非的种族歧视制
度等等。其他等级制度的高等级阶层如果杀掉了低等级阶层的百姓,高等级阶层肇事者
总要受到或多或少的惩罚,只有东晋实施的门第制度是例外的。东晋的门阀贵族可以随
意杀掉属于自己的农奴而不必付任何的责任。(举个很风雅的例子。东晋首席大权臣王
导小时候和弟弟王敦一块去大臣王恺家吃饭。兄弟俩才十几岁脾气性格就有很大的不
同,王导性格软弱,王敦性格刚强,但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不喝酒。王恺听了感到有
趣,就找了数十名美女奏乐。后面派刀斧手监工,凡是音律失调者马上处死,须臾连杀
数名美女。王导就吓得脸色大变,而王敦则神色自若,继续和主人谈笑风生。王恺又命
美女们给客人劝酒?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