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馥香记》第7章


喝缋撬苹⒌囊奥饲缆佣ィ宦飞弦芏嗌傥耆韬托了幔 ?br /> 在郭沫若编的《蔡文姬》一剧中,蔡文姬这时候就遇上了“多情重义”的左贤王,而且还很礼貌地劝她一起去匈奴国居住,说什么“目前汉朝的局面也闹得太不像样了,什么外戚,什么宦官……只晓得争权夺利、草菅人命……四处杀人放火,一杀就杀得一个精光,一烧就烧得一个精光……”剧中的“左贤王”得知“蔡文姬”决心在走投无路时就跳黄河自杀时,又说:“我想,到匈奴我就能够保护你了,我们匈奴也是好地方,牛羊遍地,骆驼成群,夏天的草原是一片碧琉璃,冬天的草原是一片白银世界,你到了那边,喜欢什么,我就给你什么。”于是这个“蔡文姬”假惺惺地先请左贤王保护她到长安为父亲蔡邕扫了墓后,就半推半就(不对,好像根本就没有推)地做了左贤王的老婆。受此影响,后人好多人写文章时也极言蔡文姬和左贤王的“恩爱”。 
看了这些,真让人气得吐血。这是历史的真实吗?这是蔡文姬的故事吗?不幸的是,由于蔡文姬的《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中对此段经历未作详细的叙述(当是羞于启齿),以致后人有诸多误解。以下的情况是大家应该知道的: 
蔡文姬流落胡地,其实并不一定就是成为左贤王的妻妾,《后汉书》上只说:“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 生二子”。这句话的意思也可理解为沦落于南匈奴左贤王的部落里,并不一定就是左贤王将她纳为姬妾,至于当左贤王的正妻,那更是不可能了。《三国演义》中也是这样转述的:“原来操素与蔡邕相善。先时其女蔡琰,乃卫仲道之妻;后被北方掳去,于北地生二子,作《胡笳十八拍》,流入中原。操深怜之,使人持千金入北方赎之”,也没有臆断为嫁给左贤王。 
如果像戏剧《蔡文姬》中说的那样,年青小伙左贤王将蔡文姬当宝贝一样娶到匈奴去,那还叫“没于匈奴”吗?曹操还能拿“黄金千两,白璧十双”赎她回来吗?“黄金千两,白璧十双”,钱是不少,但如果蔡文姬真是左贤王的正妻,匈奴就算粗疏无文,也不会将自己的老婆说卖就卖吧?再者如果蔡文姬真是左贤王的正妻甚至比较正式一点的宠妃,曹操和汉使也不会用“赎”这一字眼。我们知道用“赎”字,往往是对于没有人身自主权者,比如替妓女赎身等,所以蔡文姬的地位在匈奴只是女奴的身份而已。这些在蔡文姬的诗文中也能找到铁证: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 
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羶为味兮枉遏我情。 
鼙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伤今感晋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这样的诗句是那个遇见英武善良、重情重义的左贤王的“蔡文姬”写得出来吗?那个风风光光地当左贤王的王妃的“蔡文姬”写得出来吗?看蔡文姬写得是什么:“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合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分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蔡文姬之所以没有在《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中清楚地描述她所生的孩子的父亲是什么人,正是由于那段事情太伤心,太屈辱,以致于她不想回忆,或者难于启齿。但是更让人气愤地是,后世人“戏说”剧中胡乱一编,就把蔡文姬十二年的血泪一下子轻轻地抹去,“人多暴猛兮如虺蛇”的凶徒们也安排成了她的如意郎君,这无异于对蔡文姬的再次强暴! 
所以在真实历史中,赎蔡文姬的过程,根本就不会像戏剧《蔡文姬》中那样——左贤王恋恋不舍,情深义重,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才“深明大义”地忍痛割爱。其实蔡文姬可能只是个普通女奴而已,虽然蔡文姬文采出众,琴书双绝,但匈奴人粗鄙无文,字可能也不认得几个,哪里懂得欣赏蔡文姬这种大才女。而且就算蔡文姬容貌可能也不错,但是十二年的大漠风沙,加上心情日日郁郁,想必也早已容颜憔悴,不见有往日颜色。哪里想到汉相曹操居然用“黄金千两,白璧十双”来赎。这厮恐怕喜出望外,如同无意中摸着一张大奖一般,这倒是很有可能。唉,人世间的事,哪有小说故事中说得那样动听,哪来的那么多的情痴情种,真实的历史往往平淡,往往残酷,但却比胡编戏说的故事更深刻,更值得回味。 
蔡文姬归汉的时候,唯一放不下的是她的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虽然是她被迫为胡人所生,但母子天性,母亲对孩子总是有感情的,就像张爱玲的《半生缘》中的曼桢被她姐夫——恶棍祝鸿才强暴后生下一个孩子,曼桢对祝鸿才厌恶至极,却对这个孩子很心疼,甚至为了这个孩子答应和祝鸿才做有名无实的夫妻。 
因此当蔡文姬不得不离开她的孩子们回归中土时,她也是万分痛苦的。就像长错位的断骨重新复位时要再次折断一样,蔡文姬已经结痂的伤口被再次撕开:“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泪下沾衣……”在《胡笳十八拍》中,从第十三拍直到第十八拍几乎都是诉说“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於长空”的悲苦之情。在《悲愤诗》中,这段难舍难分的母子间的情形描绘得更是详细:“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侧,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是啊,孩子懂得什么,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一向对他们亲切慈爱的母亲突然要抛下他们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永远不再回来!这时候蔡文姬的悲痛至极的心情可能大家都能够理解吧。
披发跣足救夫君
有人说曹操本是好色之徒,是垂涎于蔡文姬的美貌才下力气赎她回来,而蔡文姬回来后,曹操见她经过十二年的大漠风沙,年纪也大了,容颜也不复当年艳丽之色,才没有纳蔡文姬为姬妾。这个说法恐怕也是以小人之心度英雄之腹,曹阿瞒好色是不假,但也绝不是那种没羞没耻的下流胚子。而且曹操文武全才,文采雄迈,卓有可观,也是喜读诗书之人,曹操对于蔡文姬文才的倾慕,应该是很正常的。另外;曹操和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曾有过交情,况且,赎回蔡文姬,本身也是一件显示汉朝国力,让曹操脸上有光的好事。我觉得曹操迎文姬归汉,就像我们现在国力强了,迎香港澳门回归一样,在当时也是有很强的宣扬国威振奋人心的意义的。 
蔡文姬回到了中原后,要说曹操还真不错,特地给蔡文姬又安排了一桩婚事。曹操一想,觉得屯田都尉董祀风度翩翩,家世也是望族,就将文姬指婚于他。在《蔡文姬》一剧中,董祀被安排成迎文姬归汉的汉使(其实使者为周近),并且在路上“蔡文姬”就和“董祀”拍拖起来了,剧中董祀听蔡文姬弹琴后肉麻地说:“大姐,你是弹得很好,也唱得很好的。你的音调真是充满了宇宙,你的歌辞真是震荡人的灵魂……”哇,受不了,狂吐! 
史书记载,当时的董祀应该还不认识蔡文姬,郭沫若的剧本将董祀改为文姬青梅竹马的恋人,爱她一生不渝,反而无味。历史的真实中,董祀被曹操指婚于文姬后,一开始还很不乐意呢。因为蔡文姬虽然才高八斗,书琴都是一绝,但当时蔡文姬已经三十多岁,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半老之人了,而且在大漠黄沙间十多年,又生育过两个孩子,肯定也没有当初水灵妩媚的容貌和身材了。董祀自命为潇洒美少年,却被指配给蔡文姬,心中常常不平。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他从此死心塌地,喜欢上了蔡文姬。 
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蔡文姬披头散发,赤着双脚(当时在家都脱鞋上榻,并没有椅这样的家具,所以经常有倒履迎客的情况)跑到丞相府为丈夫求情。当时曹操正大宴宾客,公卿大夫各路驿使满坐一堂,正在觥畴交错,歌舞影集之际,曹操听说蔡文姬求见,对在座众人说:“蔡伯偕之女在外,诸君皆风闻她的才名,今为诸君见之!”于是,蔡文姬上堂,为丈夫求情,说得十分凄惨动人,在座宾客都交相诧叹不已。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