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馥香记》第25章


茨囊皇鬃詈谩!?br /> 陆德夫也是个有水平的人,当时就说:“这三句绝佳。”赵明诚忙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李清照所写的。其实,李清照的词功力之深,不惟纵横当世,而且压倒千古,赵明诚虽然不是粗俗庸碌之人,但是想在词章上压过这位空前绝后、冠绝古今的大才女,却也是痴心妄想。 
后来,李清照也去了莱州,和赵明诚相聚了。但是这时候的赵明诚由于公务繁忙,不能像归来堂时那样有好多的时间来和清照谈诗论画了。李清照也略有不快,她作了一首《感怀》诗。 诗前有序:“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 她在诗中说:“……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 
“青州从事”是指好酒,孔方兄是钱的代称,看来李清照对赵明诚整天忙于酒宴应酬是很反感的,她希望的是:“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当然这时候的赵明诚也并没有完全庸俗化,他对金石书画的爱好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他这段时间得到了白居易手书的《楞严经》,兴奋不已,赶快回家和李清照共赏。赵明诚写得到这个“宝贝”后“……因上马疾驱归,与细君(细君是妻子的代称)共赏。时已二鼓下矣,酒渴甚,烹小龙团,相对展玩,狂喜不支。两见烛跋,犹不欲寐,便下笔为之记 。”两人相对狂喜,看了半夜,还不想睡,这种情景和归来堂上也约略相似。 
但是这种连上天也嫉妒的快乐时光,终于结束了,一场痛彻千古的浩劫即将到来,这就是“靖康之耻”。
吹箫人去玉楼空(1)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一举攻破了北宋都城汴京。金兵掳去徽钦二帝及后妃数千人,并掳走教坊乐工、技艺工匠、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等无数,北宋就此灭亡。这实在是千年以来难得一见的奇耻大辱。 
在风雨飘摇的动荡岁月,赵明诚的母亲也于这多事之秋逝去。靖康二年三月,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南下奔丧,他们收集的众多的书籍古董不便携带,只好“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 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金石录后序》) 
可想而知,李清照他们当时的心情。那是他们辛辛苦苦收集来视为生命的宝贝啊。他们看看这件,瞧瞧那件,都舍不得,都放不下,但是只好选了一些不是太笨重的,最为名贵的装了十多车,但还剩下十几屋珍贵的书籍古董在青州。可惜这些东西,他们一别之后,就再也看不到了。此年十二月,金人攻陷了青州,清照夫妇存于青州的书画古器毁于兵火之中,一点也没有留下。 
李清照身历山河破碎、黎民涂炭,在国仇家恨之中,她的诗句也变得慷慨豪迈,她说:“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当然大家更熟知的还是这首《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豪气干云,绝不似弱女子所作,所以笔者读大学时,有一同学误记为是岳飞所作,我说是李清照所写,他楞是不信,他觉得李清照一个女子哪里能写出这样雄奇的句子。现在想想也是,李清照这诗意境之雄浑,确实和岳飞《满江红》等铁骨铮铮的诗句有一比。 
不过这时的李清照,由于有赵明诚相伴,心境还不至于像以后那样悲苦。据载:“明诚在建康(即现在的南京)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周辉《清波杂志》卷八)也就是说当时的李清照在南京时还有踏雪寻梅的兴致,一到下雪时,就出城踏雪觅诗,有了诗句还让赵明诚来和,不过可能这时候赵明诚政务繁忙,心情也不是多好,所以“每苦之也”。 
可惜的是,不久赵明诚——李清照相依相伴的知已,就在这个最纷乱多事的时候,抛下李清照而去了。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曾说过:“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可是,赵明诚却在这个李清照最需要他的时候,撒手而去了。 
事情是这样的,赵明诚当时和李清照在池阳(安徽贵池),突然接到旨意让他为官出任湖州。当时是六月十三日,正是“赤日炎炎似火烧”的酷暑天气,赵明诚冒暑急驰,于是就得了病。当时李清照听说他得了病,心急如焚,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 
看来李清照还是精通医药的,她知道赵明诚是个急性子,肯定以为自己暑夏之时得病,就乱吃一些凉性的药物,结果等到李清照急匆匆地一天赶三百里路到他身边时,他早乱吃了柴胡、黄芩等这类寒性的药。现代医学也认为黄芩等属苦寒之品,适用于热症。凡虚症、寒症病人均不宜使用。结果赵明诚误吃了这些药又发烧又拉痢,已是病入膏肓,不久就去世了。 
失去了丈夫的李清照大病一场(“余又大病,仅存喘息”),差点死去。此时的李清照写了不少感人至深的词句,如: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想当年,虽有离别,但却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虽然愁绪剪不断,拂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但是毕竟有可盼可等的希望。云中谁寄锦书来?尚有锦书可寄。但如今阴阳相隔,再无相聚之时,正所谓“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怎能不让李清照泪下千行!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当年李清照笑说:“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是何等的快乐甜蜜,而今虽依旧凉生枕簟,但却只有满面泪痕相对,正是“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这两句轻描淡写般地说出,但其中却是铭心刻骨般的痛楚!
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谓“漏屋偏逢连夜雨,破船单遇顶头风”,宋高宗的御医王继先,“其权势与秦桧埒”,他来李清照家半买半抢地压价购买那些珍贵藏品。李清照自然不愿意,但是王继先不肯轻易罢休,幸好赵明诚的表兄谢克家从中周旋,才暂时作罢。但随之又出现了有人诬告李清照将宝物献给金人,说是李清照将一只玉壶献给了金人,我想诬告李清照的十九便是王继先这厮,这厮强买不成,就来诬告,这在当时可是通敌的大罪。李清照当时也很害怕,并且也很气愤,她决心将剩下的古董都捐献给朝廷,以洗清白。 
但李清照一个女子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带着一大堆东西行路,是何等的艰难,一路上乱兵抢,小偷偷,李清照所带的文物十去其七八。这要是别的女人恐怕早心痛死了,但是李清照虽然珍爱这些东西,但她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她也想开了,面对这种境况,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对于李清照的旷达,后世大儒顾炎武也不得不叹服道:“读李易安题《金石录》,……以为有聚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人得,又胡足道,未尝不叹其言之达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二十一) 
但是为了使自己和夫君赵明诚的心血不至于白白浪费,李清照潜心整理了《金石录》一书,这本书是赵明诚未完成的遗愿。当整理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可想而知,李清照会不只一次地想起“归来堂”上的烛光,想起他们俩人的欢声笑语。李清照整理完后,在书后写了《金石录后序》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