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馥香记》第38章


也许她的死正是因为那个时候她已经生无可恋:她爱的人死了,爱她的人也死了;最重要的是,她看不到有任何复国的希望,所以她的心也死了。 她本来就觉得生无意趣,而以此让钱家人获罪伏法其实就是顺便玩的一出“死诸葛吓走活司马”的游戏吧。我觉得正像《倚天屠龙记》上的殷素素自杀将死时,还不忘把少林方丈叫过来,假意将屠龙刀的秘密告诉了他,从而使少林寺几十年不得清静一样,柳如是一样的狡黠如此,至死不变。 
柳如是没有和钱谦益葬在一起,孤坟独葬于虞山下。钱谦益是和他的正妻埋在一块的,不过这也算不得是一种遗憾,柳如是恐怕泉下有知,也不会以此为憾,她不应该只属于那个做过汉奸的钱谦益。
残编点滴残山泪
柳如是的才学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也许是沾了老公钱老头的光,柳如是的诗文保存的最多,有《戊寅草》、《湖上草》、《尺牍》等众多的作品。质量也是相当好,这里选几首最喜欢的和大家分享: 
杨花 
轻风淡丽绣帘垂,婀娜帘开花亦随。春草先笼红芍药,雕栏多分白棠梨。 
黄鹂梦化原无晓,杜宇声消不上枝。杨柳杨花皆可恨,相思无奈雨丝丝。 
很是清丽可爱,虽然不免有些堆砌软靡,但宋诗以后多半如此,如是此诗,当属佳作。个人感觉,柳如是的词作得比诗好: 
金明池·寒柳 
有恨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迷离,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舫,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春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郁达夫先生说柳如是的诗词堪称“秦淮八艳”之首,当非虚言。国学大师陈寅恪读过她的诗词,说自己亦有“瞠目结舌”之感,陈先生尤其喜欢上面这首《金明池·寒柳》。笔者还很喜欢她这一首词: 
踏莎行·寄书 
花痕月片,愁头恨尾,临书已是无多泪,写成忽被巧风吹,巧风吹碎人儿意。 
半帘灯焰,还如梦里,消魂照个人来矣,开时须索十分思,缘他小梦难寻你。 
这首词不少句子全系口语,结构精巧,颇有易安风味,实在不错。柳如是还有《梦江南》十首,也写得很好。钱老头虽称为“文坛领袖”,当时的作协主席,也没有见他做过这样好的词。柳如是还有《男洛神赋》这样古灵精怪的东东,很是好玩,这也反映出她的思路之新颖。 
柳如是的字写得相当好,她喜欢当时大书法家董其昌的字画,就临摹多年,以致能以假乱真。她的画也很出色,虽然流传下来的比较少,但是故宫博物院藏有她的《月堤烟柳图》。此图作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算来正是刚和钱谦益结婚不久,图上有钱谦益写的跋:“寒食日偕河东君至山庄,于时细柳笼烟,小桃初放,月堤景物殊有意趣,河东君顾而乐之,遂索纸笔坐花信楼中图此寄兴。” 
据说故宫藏品定级是很严格的,一般元代前的不论好坏,一律一级,元代后则分为一、二、三级。现藏的女性画家的作品故宫有300多件,但一级品只有管道升的《墨竹图》和柳如是的这个《月堤烟柳图》。由此可见,柳如是在绘画上的成就之高了。 
总体来看,柳如是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女子,不拘名教礼法,心高气傲,却又将民族大义看得极重。相比之下,钱谦益等文坛领袖、知识精英们到了国难之时,却变成一付奴才脸,竟不如曾身为妓女的柳如是有几分傲骨。这正是人们所叹息,所感慨的,可能也是陈寅恪先生倾晚年之力研究柳如是的原因吧。 
陈先生曾为柳如是写过一首诗,就以此作结吧: 
高楼冥想独徘徊,歌哭无端纸一堆。天壤久销奇女气,江关谁省暮年哀。 
残编点滴残山泪,绝命从容绝代才。留得秋潭仙侣曲,人间遗恨终难裁。
湘江竹上痕无限:端生重续《再生缘》
聊将彩笔写良缘(1)
明清两代,由于时代离我们今天比较近,而且刻板印刷也逐渐普及,所以有诗文著作流传的才女相当多。像明末的叶小鸾、黄媛介、方维仪、李因等等,都是颇有几分名气的才女。清朝单说袁枚收的随园女弟子如席佩兰、孙云凤、孙云鹤、廖云锦这类的就数不胜数。 
那天,有朋友得知我正在写才女,就问“可写了女状元孟丽君吗?”呵呵,孟丽君如果真有其人,自是千古罕见的超级“才女”,但可惜她是文艺创作中虚构的人物。本书既不戏说,更不写历史上不存在的人物。不过他这一问倒提醒了我,记起了孟丽君故事的作者——才女陈端生。很令人遗憾的是,有好多人对于孟丽君这个小说戏剧中的才女耳熟能详,但是对于真正的才女——作者陈端生却十分陌生。 
陈端生(1751…1796年),杭州人,是当时名人陈句山(1701—1771)的长孙女。她除了《再生缘》之外,还著有《绘影阁诗集》,可惜失传。她的妹妹陈长生也是才女,是袁枚所称赏的女弟子之一。 
孟丽君这一形象就来源于她所创作的长篇弹词小说《再生缘》。《再生缘》的原本由于是弹词这一形式,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它的普及。但是《再生缘》在文学上的地位是相当高的,曾有人称之为“南缘北梦”,是说南方以《再生缘》最佳(陈端生为杭州人),北方以《红楼梦》为首。而且《再生缘》在思想上也很有值得称道之处,在那个女性受到压制的时代,孟丽君这种艺术形象有很宝贵的思想价值。不过可惜的是,和《红楼梦》一样,《再生缘》也是一本没有完成的作品,其中原因我们后面会说到。 
上一篇说过,陈寅恪先生晚年曾倾十多年精力,专门写了《柳如是别传》一书。陈先生晚年,也对《再生缘》十分重视和关爱,写了近80页的长篇论文《论〈再生缘〉》,对前后两茬作者的生平勾沉索隐,使我们对陈才女的生平和经历清楚了不少。 
陈端生母亲汪氏是曾任云南大理知府的汪上堉之女。也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女子,对陈端生的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陈端生将《再生缘》故事的起点放在云南,这应该是受她母亲的影响吧。也许她小时候,母亲就给她讲云南的故事,所以她的头脑中云南是个美丽神奇的地方。陈端生只有一个妹妹相伴,她写《再生缘》的初衷,就是给母亲和妹妹两个人看的。根本没有想到出版赚稿费,也没有想到流传千古什么的。 
陈才女的《再生缘》,写法比较独特,凡在每一卷的开始和结尾,陈才女都写出了自己的身边情况和时令物候,因而明确地保留下了作者写作的年月。这种特点,倒近似我们在网上的博客日志,给我们研究她的创作历程带来不少方便。 
《再生缘》前十六卷是在陈端生十八、九岁时写的,那时她还在闺中当姑娘家。动笔之时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秋天: 
闺帷无事小窗前,秋夜初寒转未眠。灯影斜摇书案侧,雨声频滴曲栏边。 
闲拈新思难成句,略捡微词可作篇。今夜安闲权自适,聊将彩笔写良缘。 
这是《再生缘》开篇所述,说明了写作的季节,写到第二年的二月初五(农历,下同),完成了前三卷。那时她才满十八岁,写作地点是在北京的外廊营(据说位于现在北京大栅栏地区的中西部)。 
第二年二月初七日又开始写,写到五月二十七日,又在北京完成了四、五、六、七、八共五卷。据说一卷大约有四万多字,五卷就二十万字之多,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写了这么多,速度相当惊人。要知道那时候,都是用毛笔写,要砚墨,写起来也比较麻烦,这个速度是令人惊叹的,可想陈端生的勤奋。 
陈端生的创作没有丝毫的功利思想,虽然写得很辛苦,但她觉得却乐在其中,陈端生写道: 
姊妹联床听夜雨,椿萱分韵课诗篇。隔墙红杏飞晴雪, 
映榻高槐覆晚烟。午绣倦来犹整线,春茶试罢更添泉。 
不久,她父亲陈玉敦由北京去山东,赴登州(蓬莱)同知任,她跟随着到了登州。我们知道蓬莱那个地方有蓬莱阁,风光很优美,陈端生也很兴奋,描述道: 
地临东海潮来近,人在蓬山快欲仙。空中楼阁千层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