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时代》第27章


雒绕涫撬乖鸦实垩罴崞枚雷砸桓鋈伺艿揭巴馍破蟪济呛盟荡跛挡湃盎乩础B砘屎蟮故遣淮恚皇撬芷鸬降淖饔萌醋攀堤⒈×耍确剿邓肮煸埃岸ㄌ煜乱圆簧比宋尽保墒率瞪希煸吧比吮人级唷4褥筒欢嗨凳裁戳耍绻悄苎∥扒Ч乓缓蟆保钦媸荌服了you……
唔呀,废话不再多说,该咱们的主角闪亮登场了。
古时历史不大注重记录女子的名字,像《汉书》里有很多“姬”也并不是本人真名,当然不排除真有叫“姬”的。但像吕雉、王娡的名字记得这么清楚,毕竟不多。长孙皇后的名字也没有记下来,比较可惜,那么下文为称呼简便,就以姓代名了,称之为“长孙”。
长孙皇后是长孙无忌的妹妹,两兄妹小的时候父亲长孙晟就去世了,于是母亲只好带着孩子回到了哥哥高士廉的家中居住。而长孙晟在世的时候,就基本上把女儿的婚事定了。《新唐书》写他哥哥长孙炽因为知道窦夫人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猜测她一定会生出了不起的孩子,所以劝他弟弟要与李家联姻。《旧唐书》没有这段,而是说高士廉因看到李世民,觉得这个孩子将来会很了不起,于是便把外甥女许配过去了。——只是长孙炽和高士廉既然都能看出来李世民将来有出息,但都是把别人的孩子嫁了过去……
长孙嫁给李世民的时候才十三岁,大概也就是初一初二的意思吧,不过当时李世民也不大,是十六岁,最多高一。在现在来说可以算是“早恋”,不过在当时却是很正常的。只是有个问题,李世民的母亲窦夫人去世的时候,他好像也是十六岁。两件事哪个在先已经无法考证了,推测应该婚事在前,否则不符合守孝的规矩。不过这一年李世民可真够忙的,据说雁门那次炀帝被围,十六岁的他就去雁门从军小露了一手……然而这件事的可信度却不高,但作为写小说的素材倒是可以参考。后来长孙有一次归宁,结果舅舅的一个妾居然看到她的门后有匹二丈高的大马,吓得不轻。于是占卦,占出来遇坤之泰,“女处尊位,履中而居顺,后妃象也”。要说准,的确够准,不过现代人对此类事物抱的态度大多认为是迷信,是后人写史时神化的。很多时候是这样,但是也不能一杆子打死,像武德九年那次太白经天,应该是确有发生的,一来天文志上也这么写,二来后来太宗也曾有些埋怨地对奏此事的傅奕说:“你老兄前面奏的这事,差点把我干掉……”长孙所遇到的这件事,可能是真的,反正天下大乱,凡是贵族都可能会遇到几个占卜者说他们是大贵之相,只不过没应验罢了。像李密,他和那个“桃李子”的歌谣可以说贴得最近,但也是大的反王当中最早被拉下来的。
后来到了唐朝时,长孙首先是成为了秦王妃,这一时期她的作用主要就是“孝事高祖,谨承诸妃,消释嫌猜”。然而平日这么温柔恭谨的一个女性,玄武门之变时还亲自慰勉众将士。有一说认为李世民政变时是把她带到了玄武门的,当然这可不是把她当作女将军来用,也很难想像长孙拿着刀剑在众军中挥舞厮杀。不过那种场面一般女子多半是看不到的,一旦看到不知道要怎么大呼小叫——不晓得长孙当时什么反应,但联系她亲自慰勉将士的镇定,应该不会很失态,长孙的确够坚强。从记载来看,秦王府后来遭到冯立等人的围困陷入危机,反倒是在玄武门的李世民相对安全一些,也就是说,看起来危险的地方实际上反而安全。另外,如果事败,也方便两个人一起死——不用我说,估计你也能想起来常听到的一句话: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所谓夫妻情深就是如此。想像一下如果事败,两人双双自尽的情形,可不亚于项羽和虞姬。不过当时乱糟糟的,长孙纵然不会披挂上阵厮杀,但也得穿得利落安全一点,所以多半还是得穿上铠甲,至少是细铠,也就是说,我们亲爱的皇后此时一定是非常英姿飒爽的……
再后来,随着李世民短时间内由秦王到太子再到皇帝,长孙自然也是步步高升,由秦王妃到太子妃再到皇后,终于应了那个“遇坤之泰”的卦。
第二部分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像
当政的李世民有些事情想和妻子商量,但长孙主动放弃了参政的机会。也不用给长孙扣什么封建道德的帽子,把现代的说法扣在古人的身上是不现实的。长孙实际上也并不是真正地什么都不管,像魏征有一次惹得唐太宗生气到恨不得杀了他的地步,要不是长孙皇后“上有贤君,下有贤臣”的这么劝,虽说多半也会自己消气,但还真不会那么快。此外,看到历史上外戚最后多无好的结局,长孙也非常明智地劝自己的哥哥长孙无忌辞职,同时也劝李世民不要给长孙无忌高官。似乎是为了印证长孙皇后的正确,后来长孙无忌最终还是被迫自杀了。不过这与他是外戚的表面现象关系还不大,主要原因是长孙无忌是托孤重臣,难免有些把持朝政,权倾朝野,又与武后不和,这样当然危险了。
章怀太子李坚墓壁画《狩猎出行图》
长孙皇后是一流贤后,而且也非常有才,写过《女则》。后宫中有了长孙皇后,李世民省了不少的心,而且有时他发火,长孙皇后都能婉转地劝止,于是“宫壶之中,刑无枉滥”。而且,她待人又是非常的仁善,对后宫姐妹颇有照顾,很受爱戴。所谓标准的母仪天下,就是这样了。
只可惜,现在有些人只注意到了她的贤惠,而忽略了皇后与皇帝的爱情。更有甚者,因以前有部电视剧里发展了杨妃这一条线,因此惹得有些不学无术之人真的以为李世民最爱的其实是杨妃,但是查阅历史的话,如果不是生了李恪,那么新旧唐书都懒得写上她一笔。反倒是《资治通鉴》里记载有一次太宗想要立曹王李明的母亲为后,只是因为她过去是齐王妃的身份而罢休。这是见于史册的,另外一位是考古考出来的,即韦贵妃,按后宫等级来说,贵妃是皇后以下最高的,可见也十分得宠。但如果说感情最深厚的,那么非皇后莫属。李世民和长孙的确是患难夫妻,宫廷斗争中是,当了皇帝皇后以后也仍然是,就连生的病都一样,都是“气疾”。大约贞观十年左右,李世民病了一年,长孙皇后随身携带着毒药,准备万一丈夫有个三长两短,自己义不独生。其实殉节这套东西是经过程朱理学之后到明朝到达高峰,唐朝反倒是不怎么讲究这个的,这完全可以说是因为长孙对李世民的爱而致。不过后来李世民的病好了,但一直也病着的长孙却加重了病情,终于于贞观十年去逝。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对她十分思念,像以前曾提过立台一事,只是魏征老儿不解风情,硬是逼着太宗把台毁了。
长孙皇后可以说很完美了,几乎找不出来缺点。不过她死后,三个儿子中,两个因争位而罢黜,因此难免有人批评她教子无方。但实际上这也不单纯是教子有方无方的问题,李渊把几个儿子都调教得十分厉害,可是最后仍然避免不了一场争斗。其实长孙生前对孩子们管教还是很严的。太子承乾的乳母说东宫的器物少,要求添置几件,长孙皇后说:“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扬,何患无器用邪?”可见她并未宠着孩子们。另外,长孙在世的时候至少还是相安无事,只是后来孩子们都长大了,必然会有权力方面的争夺,这不可避免,批评长孙教子无方没道理,批评李世民教子无方也不公平。何况,哪个朝代没有争皇位的事呢?
要说立储更乱的当属李治和武则天了。反正就四个儿子,太子轮流当之后,皇帝也是轮流做,可当来当去,最后皇帝玉玺还是跑到了他们母亲的手中。
武则天的事迹可以说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典型,她后来的地位权力无疑都是靠她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只是有些手段在我们看来,未免有些狠。通鉴里写的清楚,“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为了自己的地位,连自己的孩子都不得不忍心杀掉。对这件事,为她辩解是没有必要的,以此来批评她也不客观。既然史书上记下了这一笔,要想推翻事情的存在,说什么“这件事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发生过”,靠的也只能是臆断,再者说,像武则天那样的女子,这样的事情还是可以干出来的。但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