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个飞机去明朝》第348章



多尔衮和那小伙子慢慢熟络,从他嘴里套出了不少的东西,不但知道了什么压路机、挖掘机、推土机、平地机,还知道朱常渊修筑这个“长城”的主要目的。
当得知这只是一条比较高级的道路的时候,他终于松了一口气,在暗处给皇太极打了个电话,汇报了一下情况。
当然了,至于朱常渊为什么要修筑这条路,他还是一无所知。
就连大部分参与建设的人,也不知道这条路到底为何而修。
这就是属于高层的秘密了,没那么容易打探出来。
多尔衮也不多做停留,偷空回去了。

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全部路基完成,并且碾压平整,高度和线路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这种速度,朱常渊是没有想象到的,接下来的时间,就是要干另外一件事情了:铺石粉。
一般来说,铁路土路基上面,要铺筑一层五十公分的石粉,作为防水料和保护路基的保护层。
其实准确的说,这层料子也不能称作是石粉,应该是石粉和细小瓜子片(就是像瓜子那么大小的石子)石子的掺合料。
这玩意虽然不厚,两层就可以干完,但是很耗时间,原因就是:这种料子不像土或者石块那样随地就可以取出来,而是要从山上开采石头,然后把石头磨成粉,和预制好的瓜子片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
用句专业点的话来说,工程量不大,但是工序麻烦。
而且,这玩意并不说人多就可以干的。
没办法,这种东西,只能在日月岛上预制,预制好以后,然后由朱常渊通过大船,运送到现场,然后在碾压铺筑。
这都是后话,目前阻碍整个工期的东西,应该是:桥梁。
对,整个路基虽然修筑完成了,可是严格来说并不是一条完整的路基,因为在大凌河的位置,有一个长约二百多米的缺口。
这个缺口就是桥梁。
建设桥梁这东西,虽然也可以尽量压缩工期,但是并不像土石方那样可以无限压缩,而是有个限制。
原因就在于:混凝土有凝固期限。
比如说,按照大凌河桥的工序,先打钻孔桩,然后将打好的桩孔中放入预制好的钢筋笼子,最后,将混凝土浇筑到钻孔中,然后一个桩便形成了。
桩形成以后,按道理来说下一步工作应该是建设柱子(有承台的除外。),可是,建设柱子最起码要在整个桩的混凝土强度上来。
最迟,四个周,二十八天后才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
然后是柱子、然后是盖梁,最后才是桥上的主梁。
当然了,主梁可以预制吊装另说。朱常渊哪怕是节省再节省时间,这中间的工期再怎么压缩,至少也需要三个月。
桥梁不通,什么都是扯淡。
然而,他并不会停止,这边建桥的同时,那边我可以铺石粉,石粉铺筑完成了以后,我还需要在石粉上铺筑一层道砟。
时间一天天而过。
朱常渊每天都去工地,但是现在不像之前一样,在整个工地巡查,现在他只专注于一个点,那就是大凌河的桥梁建设。
大凌河桥,是整个工程的控制性工程,也是最受朱常渊重视的工程。
倒不是因为它影响整个工期的缘故。
而是,朱常渊想要通过这个大凌河的建设,实实在在的打造几个桥梁建设队伍,为以后在全国各地建设桥梁打下一些哪怕是很薄弱的基础。
因为,按照朱常渊的构想,现在的这个阜锦铁路,充其量也仅仅是个试点,并不是他向全天下推广科学技术,带领整个大汉民族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关键。
他脑海中还有个更大的构想,那就是放在祖国****就是年代的时候那样,横贯南北修筑一条古往今来之未有的大工程。
前世的时候,这个工程的名字叫做京九铁路。
在就是年代,就是这么一条铁路的兴修,给中国南北提供了一条物资输送的大动脉,硬生生的将南部、中部、北部的发展联系在了一块。
毫不夸张的说,在当时来看,京九铁路最少让祖国的发展提前了十年甚至更多。
而朱常渊的心中,也有着一个这么大的梦想。
那就是,修筑一条从南到北的大铁路,然后上面跑满了蒸汽机牵引的火车,将整个中国的物资从南到北的串联起来。
然后,如果有可能,在河南之地往西,接一条东西方向走向的大动脉,就仿照后世的陇海铁路修筑。
如此,日后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比如陕西大旱颗粒无收,没有关系!江南富庶之地,所产的粮食不计其数,如果能及时的运送到陕西,就不会存在今日大明王朝之窘迫状况。
然而,虽然愿望很伟大,可惜,前路也很艰难。
尤其是,从南到北的这条铁路。
土石方工程可以说没有什么难度!
但是,桥梁呢?
太难了。
除去无数的小的连名字都没有的河流,还有黄河、长江、淮河等等一系列的大江大河。
怎么办?
这些桥梁的架设,如何才能完成?
单靠现在他手中的这些器械、条件、哪怕是资金,都不可能完成。
建设大桥,工程难度很大,大到难以想象。
不但要有足够的电力配置、各种资源配置,还要有各种人才、机器,要在长江之中打造围堰,要在黄河里钻孔打桩。
有时候,甚至要截流改道。
最关键的是:保证桥下通航的大跨度,要使用世界预应力混凝土。
缺一不可。
第175章一个时代的开启
这些东西怎么办?
现在让手下人去建造?
三个字,不可能!
所以说,虽然能起的作用并不大,可是总体来说,大凌河桥的建设,也能积累那么一些经验,至少可以保证下次在修桥的时候不犯最低级的错误:比如断桩、工期安排、交叉施工的控制等等。
大凌河桥不大,放在现代社会来说,一个哪怕是最小的包工头老板带着几个人都能完成,然而,朱常渊还是调集了所有日月岛岛上的建筑师、设计师、勘探人员、施工人员,甚至是老江,过来观摩,学习。
这也是不多的可以学习的机会之一。
甚至朱常渊自己,每天都跑到现场学习一段时间。
但是,他身上的任务艰巨,肩上的胆子太重,事情繁忙,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吊死。
他还有另外一件事情要做:炼钢!
按照目前的工期进度,再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除了大凌河桥之外,整个阜锦铁路其余的地方都可以安装轨道了。
但是现在,炼钢厂才刚刚调试完毕,还没有生产出哪怕是一公斤的钢铁。
从古至今,从落后到发达,炼钢的阶段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古代的炼钢方法,中国人也叫做冶铁之术。
这种方法,说白了就是从山上采集下来铁矿石以后,放在一个专门的容器中,用木炭或者是煤炭鼓风加热,当温度达到一千二百度的时候。铁就变成了半熔融的状态。去除一些杂志之后。便可以得到古代人所说的铁。
古人也叫这种铁为熟铁,其实,在现代社会的观点看来,还是生铁。
不但其中的含碳量高,杂质也高的要命,而且,很脆,若是用这种铁制成了刀枪。延展性很低,容易折断。
所以,古代人的剑,要在这种冶炼出来的铁的基础上,反复敲击捶打,将其中的大部分杂质都剔除出来,才能变成质地稍微好一点的铁。
这种经过反复敲击捶打的铁,才能制作出很好的兵器。
第二种炼钢的方法,是土法炼钢。
怎么练?
很简单,将铁矿石开采出来以后。在土炉中加热,其温度当然要比古代高的多。直接将铁矿石融化成含有杂质的铁水。
因为杂质和铁元素的熔点不同,由此分离出来,如此,则可以剔除大部分的杂质,从而只保留铁元素,还有其他的一些难以去除的杂质,比如锰、磷、硫等。
当然了,其中的磷和硫属于有害杂质。
总体来说,这种方法炼出来的钢要比古代第一种方法炼出来的钢要好一些,然而,一般来说也很难达到要求。
比如,“******”时期,中国一年生产两千万吨钢材,就是靠这种全民式的土法炼钢得出来的,结果就是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森林,钢材还不合格。
第三种炼钢的方法,也就是现代社会的炼钢方法。
首先将铁矿石破碎,融化,得出生铁。
再将生铁经过第二次的炼化,去除其中的的有害杂质,并且将其中的碳含量降低到2%以下,甚至加上一些特有的锰等有益元素以提高含量,最终制成各种所需的钢材。
这种钢材,也就是现代社会经常用的钢材,比如钢筋、钢板、铁轨用钢等等。
朱常?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