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之门1619》第409章


昵崛耍蓟嵝呛堑某扑痪湮喝伞?br />
能写会算,在魏大老爷家当仓房管事,家里还有田地的魏三郎是庄子里的女娘们追逐的对象。在魏家庄的年轻人里,魏三郎是最有面子的。
如果土地兼并不会进一步的激烈化;如果魏大老爷真的像他宣称的那样是个慈善家;如果没有倒霉的生在这个小冰河气候全面爆发的年代;如果没有那一场大水,如果没有发生这上面无数的如果,魏三郎可能一直会是魏三郎。
魏三郎可能会变成魏三爷。甚至如果发生什么匪夷所思的情况,他的孩子有几个出挑的能够考上功名的话,魏三郎甚至也有变成魏三太爷的可能。但是,如果的事情全都不仅仅是如果,这些如果都发生了。
就这样,一场大水,让原本家里有着二十亩上好的水田,能在大地主家挣工资,娶了庄子上最漂亮的女人做老婆的魏三郎,最终变成了魏老三。
在朝廷对国家的治理能力全面衰退,土地兼并越演越烈的大环境下,在1624年发生在淮洲府地区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洪水面前,像淮安府受灾的大部分地区一样,魏家庄只有物资储备充分,各种准备充足,房屋院墙坚固的大地主魏大老爷一家幸存了下来。
魏三郎和他的老婆孩子就这样一起成了淮州地区的难民潮中的一员。
只剩下一条命的魏三郎一家还真是非常的幸运的。他们在随着难民潮向南迁移的过程中遇到了复兴党的一个难民收拢小队。幸运的魏三郎虽然在成为难民的三四个月里已经落魄成了魏老三,但是他的老婆和十一岁的儿子在这场灾难中幸存了下来,全家人从此一起成了复兴党治下的一分子。
经历了流民生涯,见识了真正的人间地狱,原本爱面子讲体面的魏三郎成了话不多,能吃苦,对于出力气过生活,毫无怨言的踏踏实实的魏老三。在复兴党治下接受了训练和安排,吃过去从未吃过的苦,挨过从未挨过的累,魏老三都毫无怨言的挺了下来。说实话,他自己都很佩服自己。
然而就在魏老三准备在复兴党治下把现在虽热苦虽然累,但是却非常踏实的平静日子过下去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原本那个把自己当成天来看的大儿子,在被复兴党领走参加了少年军念了书之后,对他再也没有过去的尊重和依靠了。
到了这个时候,魏老三才知道,复兴党用每个月一块银元的价钱把自己的儿子领到外面读了六年的书,自己那个原本把自己当成天来崇拜和依靠的儿子,彻底的不再是自家的儿子了。这个已经十七岁的年轻人,成了一个张口闭口都是他听不懂的词汇,对他的态度和想法毫无尊重和认同的复兴党的儿子了。
吃着复兴党的饭,穿着复兴党的衣,住着复兴党的房,领着复兴党的钱,魏老三心里虽然有气愤,虽然有埋怨,但是他能怎么做呢?他当然没有胆量也没有底气去针对复兴党。可是这个时候的魏老三也真正的明白了,自己和复兴党就不是一路的人,自己和复兴党想的就不是一样的事情。
读过圣贤书的魏老三就是落魄了,也总是知道并坚持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男主内,女主外”,“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些“大道理”和“真道理”的。毕竟当年他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的时候,先生一字一句的教过他,并非常郑重的告诉过他,这是圣人的道理。
魏老三这辈子最自傲的事情,就是认为自己比一般的农人更高贵,因为自己知道并且坚守圣人的道理。在复兴党治下过了六年的他虽然过得不舒服不愉快,总是和复兴党的干部有冲突,可是他总以为复兴党也总要认同圣人的道理。
对于生活中复兴党的干部对他不让老婆去读书识字的事情指手画脚,对于生活中复兴党的人管天管地管空气,连自己的老婆没到卫生院了生孩子都要说个不停,魏老三总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一忍就算了。
可是直到他的大儿子在外面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变成了一个他眼中彻头彻尾的复兴党,事事要和他对抗,句句要和他顶撞之后,魏老三才下定了决心,要把自己对复兴党的不满发泄出来。
其实他也没做什么太激烈的事情。他只不过把他刚参加少年军的二儿子,从农场少年军的军营里给拉回家来,不让他继续去少年军军营读书了。复兴党的教育补助自家不要了,这总不会不行吧?
可是,魏老三根本就没有想到,原本他以为不过是自己家里的事情的,自己不过是把自己的儿子领回家,不想家里出现第二个大儿子那样的人。这么一件小事儿,竟然成了一个罪大恶极的事情了。
被押到木台子上面挨了批斗又被押着游街的时候,魏老三的脑袋还处于一种呆滞状态。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不过是管管自己的儿子,这怎么就成了违背了天理王法的大罪过了呢?
第424章教导营出身
“工农兵联合起来!”
“向前进,万众一心!”
“工农兵联合起来!”
“向前进,消灭敌人!”
“我们勇敢,我们奋斗,我们团结,我们前进,”
“杀向那封建主义反动派的大本营,”
“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工农兵!”
在复兴党内部有个不是山头的山头。这个不是山头的山头,就是在一些党员口中的教导营体系。
1619年王书辉刚刚穿越到本时空的时候,最早组织起来的那几十个流民出身的十五六岁的的年轻人,被他命名为教导营,一直带在身边教导和照顾。这些年轻人一直都跟在王书辉的身边,一边作为王书辉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一边作为王书辉的助手参加工作。这些年轻人就是复兴党最早的党员,也是理论知识最扎实,实践经验最丰富的复兴党的“元老”。
虽然从1620年开始,王书辉就开始在枝江县建立正规的少年军教育体系,系统化的对复兴党买断的青少年进行教育了。但是教导营却是一直存在的。
从1619年到1625年,王书辉一直以每年一百人左右的规模不断的对身边的教导营进行扩充和更换。他把教导营作为一个青年干部培训单位一直进行着管理。直到1625年复兴党的党政军三个方面的正规培训学校全部建立起来之后,王书辉才彻底的解散了教导营。
实际上,王书辉没有把教导营当成什么特殊的对象进行对待。
对于他来说,在工作还不是很忙的情况下亲自培养学生,指导学生的实践,并把这些学生作为工作上的助手,是他在旧时空里的一种习惯。因为当年他读书的时候,他的导师就是这么对待自己的研究生的。只是相对而言教导营的规模要大一些罢了。
可是他可能没有对教导营另眼相看,但是这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是王书辉手把手的教导、指导和安排的年轻人,可不会把王书辉当成一般人来看待。这些几乎全部都是孤儿的年轻人,把王书辉当成了他们的父亲和兄长。他们是把王书辉当成亲人看待的。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王书辉的组织,这些年轻人互相之间都是把对方当成家人来看待的。
虽然从目前来看,这些关系相对比较密切的年轻人在复兴党内还没有形成什么思想意识和政治观点一致的小团体,但是教导营出身的这些年轻人身上,都有一种在复兴党内被称为“教导营风格”的个人风格。
比如说,因为在王书辉身边呆的时间比较长,和王书辉接触的比较多,他们都和王书辉学了不少朗朗上口的革命歌曲。
在会议前唱歌,这就是“教导营风格”的特点之一。只要是教导营出身的复兴党干部,无论他们在什么单位担任一把手,那么在党委会议上,就一定会有开会前与会人员一起唱歌的环节。
朱湖农场党委书记楚思卫是1620年进入教导营开始在王书辉身边生活和学习的。在王书辉身边呆了两年之后,他在1622年被王书辉安排到部队带兵,之后又分别在复兴党的工业系统和商业系统工作,最后重新回到了复兴军体系,在复兴军中央军委总训练部工作。
1627年,二十二岁的楚思卫从总训部被抽调出来,担任了新组建的朱湖农场的党委书记。到现在,满打满算,他已经在朱湖农场干了四年了。
在魏老三的批斗会结束当天,王书辉回到招待所的时候,就发现朱湖农场的领导班子已经在招待所门口等着他了。楚思卫在王书辉身边呆了两年多的时间,在朱湖农场里最了解王书辉风格的人就是他了。
所以,在和王书辉互相拥抱了一下,三言五句的表达了对老师的思念之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