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品茶》第43章


瓿こê螅趴佳Э椒剑椒降墓贪涣钠椒旨捌椒皆怂悖丛谥缴嫌械阆癯こǖ男问健?br /> 因为被迫在床上静养,古德开始用心算的方法开2的平方根。他发现计算好像可以一直延续下去,而且当他把已计算部分的结果再平方时,得数只比2小一点点。他继续心算下去,想看看能否找到某些模式或规律,但没有找到。他认识到整个过程可以看成一个数的平方与另一个数的平方的两倍之差,因此,只有当一定的模式存在时,这个数才可以用两数的比来表示。躺在床上,只靠心算,10岁的古德就发现了2的平方根是无理数。与此同时,他也发现了“丢番图”(Diophantine)的问题的解,即“佩尔方程式”(Pell’s equation)。虽然早在古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学派(Pythagorean Brotherhood)就发现了2的平方根是无理数,佩尔议程式也在16世纪就解出来了,但这些都不影响一个10岁孩子在心算上的惊人成就。
在1993年的访谈中,古德沉思道:“那是一个不错的发现——曾被哈代(Hardy,活跃在20世纪20-30年代的英国数学家)称为古希腊数学家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如果这一发现是当今的大人物所为,我会觉得很平常,但这在两千五百年前却是一个惊人之举。”
在12岁的时候,古德进入由缝纫用品商公司开办的艾斯克(Aske)男子中学 就读。这所学校位于哈姆斯代德(Hampstead),是专门为商贩的孩子们开办的学校,校规一向非常严格,它的校训就是要学会服务和服从(serve and obey)。在就读的所有学生中,大约只有十分之一能够升到最高年级;而这十分之一当中,又只有六分之一最后能进大学。在早年的求学生涯里,古德的老师是斯马特(Smart)先生。斯马特先生经常在黑板上抄一组练习题让学生去做,其中有些题是非常难的,他知道这要耗费学生很多时间,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在讲桌上做自己的事情。有一次,当他刚写完最后一题时,小古德就举手说:“我做完了。”斯马特先生略带惊讶地问:“你做完第一题了吗?”“不!”古德回答:“我全部都做完了。”
那时候,古德对数学难题的书异常地着迷。他喜欢先看答案,然后再在题目与答案之间找出一条捷径。在面对“一堆弹子”的问题时,他一看答案,就知道可以用比较繁琐的计算方法求出问题的解来。但对他来说,他感兴趣的是探索如果归纳解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并完善了它。而这个原是仅仅是在300年前才被早期的数学家所发现。
19岁的时候,古德进入剑桥大学。在此之前,有关他的数学天才的传闻,却比他的人更早传到那里。尽管如此,他还是发现,在剑桥有许多同学和他一样具有数学天分。那时候,剑桥耶稣学院(Jesus College)的数学导师似乎更喜欢规范的数学证明方式,以至于在整个数学证明过程中,任何直觉的思维成分,都要受到排斥。更糟糕的是,导师在黑板上写证明过程时的速度非常快,往往学生还来不及抄下来,就已经被擦掉,又写上了新了内容。古德在剑桥表现杰出,连一些资深的数学家都对他特别青睐。1941年,他获得数学博士学位,论文阐述拓扑学的偏维(partial dimension)理论,是对亨利?勒贝格(就是前面曾提到过的那个成就令奈曼敬仰,但初次见面却对这个年轻人异常粗鲁的数学家)思想的扩展。
二战期间,古德成为一名密码破译员,他工作的地方就在伦敦附近的布莱奇利公园(Bletchley Park)里的一个实验室,其工作就是破译德国人的密码情报。一组密码往往由表述信息的字母转换成的一连串的符号或数字构成。在1940年,这些密码已变得非常复杂,转换的模式甚至可以随着每个字母的不同而改变。例如把“战争开始了”(war has begun)这段信息编成密码,一种方法是将这段话的每个字母配上一组数字,这样就构成了由12 06 14 09 06 23 11 19 20 01 13这样一行数字组成的密码。破译人员会注意到,其中06这组数是重复出现的,从而是可以判断它代表着同一个字母。如果这段信息足够长,且大约知道不同字母在语句中出现的统计频率,再加上一点幸运的猜测,密码破译员就有可能在几小时内把这段情报破解出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年,德国人研制出一种编码机器,可以为每个字母变换密码。譬如,第一个字母的编码也许是12,而当这个字母第二次出现时,机器就会给它一个与上次完全不同的编码,这个字母的编码可能就变成了14;等到第三次遇到同一字母时,也许编码又变了,如此这样编下去。依靠此种方法,密码专家就不会把上次已经使用过的数字,作为同一个字母的编码,再次使用。不过,作为密码的未来接收者,他们也必须了解这种新型密码的编制规律。因此,就机器编码来说,从一种编码转换为另一种编码,还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密码破译专家可以依据一定的统计模式,估计出编码的规则性,从而找出破解密码的方法。然而,对于密码破译者来说,密码破译工作的难度还是越来越大:一旦最初的编码被一种固定程序所替换,那么整个程序就有可能被一种更高级的固定程序所替换,从而使衍生出来的新密码的破译难度更大。
所有这些工作,都可以用一种数学模式来表示,它很像第13章里讲到的贝叶斯分层模型。编码的每一级的变换形式,都可以用一个参数来代表,因此,我们所面临的就是如何测量的问题:编码资料里的数字可当成观测的初始值,参数代表第一层编码,超参数描述参数的改变,超超参数代表超参数的变换,如此一层层下去。最后。由于密码总要被接收者破译,因此,到最后一层,此时的参数是固定不变的,所以理论上这种密码也是可以破解的。
古德的一项主要成就,就是他从做密码分析师的工作发展出来的经验贝叶斯法(empirical Bayes)与层次贝叶斯模型(hierarchal Bayes methods)。由于战争时的工作经验,使他对数理统计的基础理论产生了极大兴趣。后来他在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教了一段时间的书,但英国政府又诱劝他回到情报单位工作,在这里,他成为电脑处理分析密码的重要人物。电脑可以大量检验各种数字的可能组合,使他有机会研究分组理论(classification theory),在分组理论中,观察单位按“贴近度”(closeness)的不同定义来组织。
在英国情报单位工作的同时,古德又拿到两个更高的学位,即剑桥与牛津两所大学的理学博士。他1967年到美国,被维吉尼亚理工学院(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聘为大学杰出教授,一直到1994年退休。
古德永远对偶然出现的数字巧合感兴趣。“我在本世纪第七个十年的第七年、第七个月的第七日的第七时,抵达(维吉尼亚州的)布莱克斯堡(Blacksturg),被安顿在第七街区的七号公寓)一切就是这么巧合。”接着,他又说:“我有个不太成熟的想法,上帝对那些愈不相信他存在的人,提供的巧合愈多。让这些人自己相信比强迫他们相信要好得多。”这双能发现数字巧合的眼睛,也瞄上了统计估计理论中的工作。由于人类的眼睛可以在纯随机的数字中,看出某些模式,因此他会问,这样一个明显的模式,它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古德用他的头脑,探索出了数理统计模型的根本意义,正因如此,他后来所写的论文和书籍,哲学的味道愈来愈浓。
迪亚科尼斯
佩尔西?迪亚科尼斯(Persi Diaconis)是希腊移民的后代,1945年1月31日生于纽约。他的经历与I?J?古德完全不同,但和古德一样,他从小就喜欢数学谜题。古德看的是H?E?迪德内(H。 E。 Dudeney)写的书,书的内容在整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格兰都很盛行;而佩尔西?迪亚科尼斯读的是马丁?加德纳(Martin Gardner)为《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撰写的“数学娱乐”(Mathematical Recreations)专栏。后来还是在高中的时候,迪亚科尼斯遇到了加德纳,加德纳的专栏经常介绍一些玩扑克牌的小把戏,和一些使事情看起来很不同的方法,这些都使佩尔西?迪亚科尼斯非常着迷,尤其是有关概率的复杂问题。
由于佩尔西?迪亚科尼斯太沉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