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燕太子丹》第44章


“回太子,钱庄虽有辽西的钱银入账,但那是辽西的钱,那边也要付利息。”王俭忧心忡忡,说道:“太子,钱庄做的完全是亏本的买卖啊!长期下去,再多的钱也撑不住!”
“哦,”姬丹沉吟片刻,说道:“你先挪一批辽西的钱过来。”
“是,太子!”王俭叹了口气,说道:“现在也只能如此了。”
姬丹看着王俭的苦瓜脸,说道:“王俭,你不用太担心。其实我们辽东守着一座金山,却不自知啊!”
“太子此话怎讲?”
姬丹没有回答,取出纸砚,写了一个字,递给王俭。
“盐?”王俭一看,苦笑道:“太子,你莫要戏弄臣了。天下谁不知道盐业赚钱,齐国之所以富裕,便是因为他们能造海盐。辽东虽然也靠海,但是,制盐不仅仅是有海水就行。制盐需要的卤水只有齐国莱州湾一带才有啊。”
“王俭王大人,”姬丹笑笑,说道:“我有一法,你不妨差人一试。”
说着,姬丹在图纸上画了起来。姬丹边画边说,整整化了一个多时辰,才对王俭讲明白。王俭将信将疑,带着图纸离开了郡守府。
对于人类,盐几乎跟火一样重要。人体内如果缺盐,就会变得无力,严重的会神经错乱而死。士兵也许可以不吃饭而作战,但是必须吃到足够的盐!
早在春秋齐桓公时期,齐国便富甲天下。齐国之所以富裕,主要就是因为齐国控制了当时的盐业,这也是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的主要依仗。
第六十一章 制盐
春秋战国时期的燕、齐、越三国都有较长的海岸线,但是只有齐国炼制出了盐来,因为齐国沿海富有一种因海而生而含盐量又远高于海水的矿藏……卤水。
当时齐国制盐的方式被称为淋煎法,除了卤水之外,还用到草木灰。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和碳酸钠,淋煎法的第一步是利用碳酸根离子与卤水中的镁离子钙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镁和碳酸钙沉淀,得到纯度较高的氯化钠(即食盐)溶液。
齐国的盐工一般先在粘土层上挖出一深一浅两个联通的坑,然后在浅坑底部与深坑联通的孔上面铺几层细密的稻草或芦苇,再将其压实作为过滤网,网上撒一层草木灰,接着用收集来的浓卤水淋浇草木灰。
这一过程中,氯化镁和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镁、碳酸钙和氯化钠。而碳酸镁和碳酸钙都不易溶于水,就会形成沉淀。
碳酸镁和碳酸钙沉淀立即析出并被过滤网拦下,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则溶解到卤水中并随卤水流入深坑,成了高浓度(估计甚至可能是过饱和)氯化钠溶液。盐工将深坑中的浓卤水舀出,此后对卤水的处理方式分两种:
一种是将卤水集中到大陶罐里熬煮以促使水分大量蒸发,然后让卤水在陶罐中自然冷却(也可以浸入冷水加快冷却)。随着温度的降低,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迅速减小,陶罐的内壁便会生长出一层厚厚的氯化钠结晶;由于卤水中含有未除尽的氯化镁,同时析出的还有少量带苦味的氯化镁水合物,对食盐的口感略有影响。罐中剩余的液体仍然是高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可以掺上一些卤水重新用来淋浇草木灰。
另一种是将卤水倒在宽阔、平底的浅锅中用火煎熬,火候由富有经验的老盐工来控制。没多久,锅底就会析出纯度较高的氯化钠;同时,在加热过程中,水合氯化镁先是水解成碱式氯化镁和氯化氢气体,并脱掉五个水分子。接着,在氯化氢环境中,碱式氯化镁继续分解成为白色无味的氧化镁和氯化氢气体。
这样制出的食盐不易潮解,口感良好,销路广阔。
虽然燕国和越国都有海岸线,却没有卤水。海水中的食盐含量并不算很高,每公斤海水中平均大约含有27克,而食盐的浓度要达到每公斤海水含265克时(30℃)才会结晶出来,所以燕、越两国制盐工艺的燃料消耗大,效率很低;而且因为缺少齐国盐业淋浇草木灰这道工序,越盐中的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太多,其中的氯化镁极易在潮湿的气候中吸水成为六水合氯化镁晶体,而氯化钙在今天则更是被广泛使用的吸水剂,这两种杂质吸水会导致食盐板结。
所以,燕国和越国虽然也能制盐,却成本高,销路差,无法从制盐中挣钱。
战国七雄中的秦国却不受这个限制,因为秦有丰富的湖盐资源。虽然没有像齐国那么丰富,但是秦国也足以用湖盐来富国强兵。
不过在中国近代,原来的越国一带反而成了最大的盐场,而战国时的那点技术问题也早已解决了。姬丹告诉王俭的制盐方法叫做板晒法,据说是清朝一个叫王金邦的舟山人发明的。
一天,王金邦偶然见盐箩、扁担上的卤水珠子经太阳暴晒结成盐粒,萌发用盐箩(底糊海涂泥)、锅盖等盛卤水让太阳猛晒,结晶成盐的设想。
经过长期的摸索,这种制盐工艺逐步定型为用长约2米、宽1米的杉木板作底,四周钉上4—5厘米见方的木条作“堤”的盐板,并摸索出一套晒制工艺,称为“板晒法”,代替煮法制盐。板晒法工艺主要分摊板、收盐、沥卤三步。
10块盐板为一组,称一幢。开晒时将盐板摊置于四角钉有小木桩的晒场,既平整又通风。板内注卤,经日晒风吹结晶(盐粒),推拢铲入盐箩,沥干卤水,即成盐。一般早晒晚收,遇风雨或浓雾天,盐板收拢时10块一叠,最上面一块反面覆盖(俗称盖板)之,以免其余板内的存卤余盐遭雨(露)水稀释;并用绳索捆扎,防风刮倒损坏。待天晴,复摊板开晒。
此法用力少而见效快,受到远近效仿,很快在舟山盐区全部推行,后又推广至江南各盐区。
不久,辽东最南端沓氐城附近来了一批民夫,穿着统一的服装,由辽东官员亲自带领。数日之后,姬丹接到王俭的捷报,说顺利炼制出了食盐。然后,一队燕国士兵来到沓氐,将这里包围起来,禁止闲人出入。
这天,望平城市场上突然出现一批质量上乘的食盐,而且价格低廉,只有不到原来的一半。不过盐商们并没有多少反应,因为这批食盐很快就销完了。
又过了几天,同样的食盐再次出现,还是同样的价格。接着,这样的食盐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几乎每隔二、三天就有一批。不仅如此,数量也越来越大,除了望平,辽东的其他城池也开始出现。
盐商们坐不住了,四处打听,发现是由一家名为大燕盐行的商家在经营,而这家大燕盐行隶属于大燕钱庄。
这些盐商很多都是从齐国过来的,消息很快传到齐国。辽东一郡的生意说小不小,但是对于齐国这样掌控全天下盐业的大国来说,显然不算什么。所以,一开始消息并没有引起齐国当权者的主意,以为燕国与秦国一样,发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湖盐。
辽东的盐商们没法做生意了,只好退出辽东市场。过了一个月,辽西也开始出现这种价廉高质的食盐,甚至右北平郡、渔阳郡都出现了这种食盐。这下齐国上下都震惊了,齐王立刻派出使者前往燕国。
一种商品想要取得定价权,就必须有垄断地位。现在燕国也大量出产食盐,市场上价格大跌。虽然还是一项利润丰厚的生意,但是已经没有暴利了。
燕国出产就出产吧,偏偏价格又定得这么低,让齐国盐商的利润大大降低,这叫齐国情何以堪?
齐国使者从燕国回来,带给齐王的消息是燕王对此一无所知。燕王说的是大实话,但是在齐王眼里,却分明是在搪塞,暗暗下决心伐燕。
第六十二章 丹城
十月一号,对于姬丹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无论是穿越前的姬丹还是现在的姬丹。这天一大早,姬丹骑着黑旋风,领着郡守府文武官员侍从,满心欢喜来到丹城的南门外。
姬丹停了下来,端详了一会城门和城门上的城楼,却没有进去,而是绕过南门,到了西门。接着,姬丹还是没有进去,再从西门绕到南门,一路往东,走过东南角的大桥,再往北来到东门。到了东门,姬丹一马当先,踏上永定桥。
当年永乐大帝迁都北京,说是要以天子之尊镇守边陲。姬丹如此大费周章,便是要告诉辽东的百姓,现在姬丹以太子之重镇守辽东边境,叫辽东百姓放心过日子!
太守隗彦比姬丹早一步入住丹城,今日隗彦早早得到通知,率领首批入住的城中百姓前来迎接。姬丹一看,数百老弱正在桥那边等他,急忙跑过去,跳下马来。
“隗太守请起!老人家请起!大家起来吧!”姬丹将隗彦扶起,又扶起隗彦身边的另一位老人。
“谢太子!”
中国自古就有尊老的传统,虽然老人既不能打仗,也不能干活,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