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歌未央》第11章


你回来,老爷夫人都要去报官了!”
“那位大先生呢?他走了吗?说过要去哪里吗?”明知这个问题问小苗等于白问,未央还是抱了一丝微茫的期冀。
“昨晚他送小姐回来后,老爷请他到书房去的。后来走没走,小苗就不知道了!”小苗一边手脚麻利地给未央穿衣梳头,一边心不在焉地回答道。只要她的小姐平安回家,其他的事情她可不关心!
未央穿戴齐整,洗漱完毕,虽然早已过了请早安的时辰,她还是照惯例到了上房。看到整天忙于公务的老爷也在,她不由吃了一惊,直觉这种违反常规的状况定是与自己有关,心里不免忐忑:
到底是先主动坦白昨天的错呢?
还是静候发落更好?
另外,要不要趁机打听一下英先生的去向?
如果他还住在客栈,自己能不能出府去见他?
不知道小苗有没有泄露她们的小秘密?
如果她真的招认了,以后出府可就更没指望了!
她这边无意识地用手扭着衣带浮想联翩,看在杨恽眼中却是一幅羞怯怯的小女儿娇态,脑子里不可避免地闪现她英年早逝的父亲临终前投向自己的眼神。再回想起昨晚与英千秋的谈话,他不由轻叹一声,和蔼地问道:“未央,你喜欢跟着英先生学习吗?”
劝君莫惜金缕衣(1)
更新时间:20111229 2:51:32 本章字数:1540
虽然正神游千里,“英先生”三个字却似乎有着一股神奇的力量,能把未央从遐想中顷刻唤回,让她及时掩饰住语气中的狂喜,矜持地答“是!”
“未央为什么喜欢英先生呢?”回答如此简短,却毫不犹豫,倒叫杨恽在意料之内又有一丝疑惑。
“……因为他教我自己做事自己当,我觉得很有道理!”真实的那个原因到了嘴边,未央却在最后关头猛然收回,换成了另一个自认为更冠冕堂皇的理由。
“哦!?这么说来,你们师徒俩倒是一见如故!此人洞察世事,偏能大隐于市,确是难得一遇的奇人。他愿意屈尊收你为弟子,也是你的造化!”杨恽肯定地点点头,起身离开。
家事虽了,可还有一大堆不足为妇人幼子道的苦衷摆在他面前,叫他实在郁结啊!
诚如英千秋昨夜所言,自己如今的处境确是岌岌可危。当今天子心机深沉,又谙熟为君之道,深知水至清则无鱼之理。戴长乐的恶行朝野皆知,却能安之若泰,无非是皇帝装聋作哑、有心纵容而已!自己平日里自诩刚正不阿,实际上恰如一枚专为牺牲而布的棋子,徒遭小人嫉恨。再加上为了整顿吏治之事,自己屡次犯颜讥嘲主上,就算皇帝在表面上不予追究,那些悖逆之语难保不会被他人利用。
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横祸旦夕即至,就算为保家人平安,也到他韬光养晦的时候了!
但是,横祸,如果能避开,也就不能称之为横祸。虽然杨恽在局外人的提醒下预知了变故将至,可惜只提前了一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天零两个时辰不到,远远没能达到趁早的程度。
因此,若要抽身,谈何容易?
却说杨恽在书房里从头天下午苦思冥想到次日凌晨,依然毫无头绪,正打算到客栈去找英千秋商议一个万全之策,一声“圣旨到”将平通候府的大门轰开。只见太仆戴长乐带领一彪人马堵在府门口,先大张旗鼓地命令手下将杨府围了个水泄不通,然后站在高阶上字正腔圆地宣读了圣旨,痛责平通候平日言语骄狂、目无主上,因此他今日奉皇命查抄杨府,并缉拿府中一众人等,按律究办,以儆效尤。
杨恽这边接旨的话音还没落,奉命抄家的兵士已经闻声而动,转瞬就把一个华丽丽的平通候府搜了个鸡飞狗跳墙。
戴长乐先吩咐亲信将搜出来的金银细软、古玩字画一一登记造册,又慢条斯理地踱回堂前,看看跪了一地的杨府诸人,啧啧叹息几声,掏心掏肺地惋惜几句,而后千叮咛万嘱托手下,一定要把候爷与夫人及公子小姐们“客气”地解往廷尉衙门候审。
反正任何人到了酷吏周世的手里,即便不死也要褪层皮,他这个钦差白捡个现成的好人做,何乐而不为呢?
戏剧性的是,杨恽一家并没有如戴长乐之愿去过鬼门关,而是在半路上被大太监田德带来的第二道圣旨截住,不审而禁,直接进了甘泉宫北面的观楼。
劝君莫惜金缕衣(2)
更新时间:20111229 2:51:34 本章字数:1448
突然遭逢大变,却又如此诡谲难测,叫杨恽不得不多费思量:此次冤狱是遭戴长乐陷害,自然不言而喻。问题是,在戴长乐领命之后追加第二道圣旨,不经审问,秘密监禁,还一反常态将一家人关在了一起,不知何意?另外,两个负责监管的兵士除了一问三不知之外,态度倒是十分客气,不光言语上和风细雨,茶汤饭水伺候得也很殷勤。
种种迹象表明,皇帝有意叫杨家躲过酷吏严刑,实际并无加害之意,至多是想给他点颜色看看,叫他以后谨言慎行、安守本分。可是既然有意维护,刑讯自己这个正主儿足矣,又何必这般电闪雷鸣地祸及家人?
想到家人,杨恽不由抬眼环顾一圈这间不算狭窄的“囚室”,将家人们各异的神态尽收眼底:素有杀伐决断的妻子不出意外地闭目假寐;长子杨欣目光闪烁、强装镇定;次子杨彦面无表情、安坐如山;敦厚的长媳泪水涟涟,不断搂紧怀中刚满月的婴儿。许是她劲儿使大了,让熟睡的孩子感到很不舒服,嘹亮的婴啼骤然响起,惊得杨夫人从恬然中醒来,急忙伸臂抱过孙儿,轻轻抚拍,低声哼唱,使他重新沉入酣眠。
一通忙乱之后,寂静再次降临,杨恽的目光自然转移到紧挨着夫人而坐的未央身上。只见那张精致的小脸上写满恐惧,清亮的眸子里水雾弥漫,投向他的眼神既有信赖又有疑问,让他一时间愧疚起来:
自己堂堂七尺男儿,最重的该是言出必行,倘若今日竟然不能保全友人的遗骨,他日到了九泉之下,自己有何面目去见她的父母?
“狱卒,速拿笔简来!”
罢了,不管那个反手是云、覆手为雨的皇帝陛下打的是什么主意,他杨恽可不是贪生怕死之辈,更看不上这些藏藏掖掖的勾当!刀俎临头,自为鱼肉,要杀要剐只能听天由命,但若不给个明明白白的说法,他就是死,也绝不甘心!
当杨恽这份涂抹了将近两个时辰的上书终于摆上甘泉宫的案上时,已是当天的傍晚时分,正赶上刘询为国事家事操劳了一天,没有一丁点儿好心情的当儿。
第七章 最是无奈帝王家
这几日君臣一直在廷议珠崖郡(今海南省所在地)瞫都、珠崖和玳瑁三县造反之事。如往常一样,“主战派”和“主和派”将禁止大声喧哗的建始殿吵成一锅粥。
平心而论,以目前大汉的武力,平定区区三个县,不会费吹灰之力。在这一点上,刘询相信所有食国家俸禄的朝臣都了如指掌,他也深知臣下对自己主战的想法心知肚明,想当然地认为廷议结果准是一边倒——武力征服。
可是事与愿违,偏偏就有一部分人坚决主张优抚为主,说是叫化外之民感念上国圣恩,心悦诚服地主动归附。这领头的正是素有“太子党”之称的卫成候孙会宗,当然他的好友平通候杨恽、都成候韦玄成也没少帮腔。
劝君莫惜金缕衣(3)
更新时间:20111229 2:51:37 本章字数:1829
想想这几个人都是在“倒霍”事件中得到升迁,算得上是刘询一手提拔的天子近臣,本该感念知遇之恩,和天子同心协力才是。
岂料他们竟会口口声声死守“王道”,处处和皇帝唱反调,这不是居功自傲是什么?
所谓国有昏君,必出诤臣,反之亦然。这些人天天自诩诤臣,把他这一国之君摆到什么位置上了?
仗着一张老脸,对他动辄冷嘲热讽,眼里还有没有他这个主上了?
说到底还不是图个青史留名,和那些贪赃枉法之徒有什么两样?
人家谋利,你们图名,都不过是从他刘询身上捞便宜,根本就是一回事儿。凭什么人家贪点小钱的,骂名滚滚都毫无怨言,你们这些沽名钓誉的偏要得了便宜还卖乖?
噢,你们全是光辉耀眼的完人,就我刘询是个是非不明的饭桶,不配做这一国之君,所以你们要投靠新主子了,全把我当作将死之人了吧!
或者索性盼我死了,赶紧给太子让位子。太子仁厚,你们就好兴风作浪、为所欲为了吧!
“休想!”这样离题万里地思索着,刘询忍不住再次气愤填膺,不觉间就咕哝出两个字。
这两字虽然说的含混不清,站在中间闷声不响的司马高一直在观察天子脸色,也猜了个?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