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第126章


何应钦、顾祝同等都认为:“国家兴亡;在此一役。如果把这批精锐部队输光;就再也没有力量与共军较量了。”因此;主张徐州全部主力退守淮河。但是;作战厅长郭汝瑰提出;退守淮河首先要回答三个问题:一、苏北方面淮阴如何守备;是不是放弃?二、徐蚌间的交通如何打通?必须要等交通线打通之后;才能决定徐州主力转移问题。三、前两个问题决定之后;才能决定蚌埠和淮河一线如何守备。于是;暂时休会;派飞机去徐州接刘峙、杜聿明和徐州“剿总”参谋长李树正来南京。 
应该说;黄百韬兵团被歼之后的几天;是淮海战场上的局势最微妙的时刻;作战双方的决策层都在紧急磋商下一步的行动;稍有延迟便可能造成被动。但是;至少在二十三日这天的下午和晚上;国民党军最高决策层的紧急磋商休会了。 
就在这一天;共产党方面作出了重大的战略决策。 
二十三日晚二十一时;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发往淮海战场。这封电报的重要意义在于提出了“隔断徐蚌;歼灭刘峙主力”的战役设想。淮海战役进行至此;将国民党军徐州军事集团全部隔离在长江以北加以全歼;这一宏大战役目标的最终确定使淮海战役整体战略规划清晰了。 
还是这一天;晚二十二时;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也向中央军委发出了一封意义重大的电报;电报的内容是:围歼黄维兵团。此时;在淮海战场上;黄维的作战积极性;与其他停滞不前等待蒋介石最终决定的兵团相对比;实在是过于显眼了;好像生怕被共产党方面忽视了似的;这种危险的孤军冒进着实令人费解。该兵团的先头部队凶猛地突击中原野战军的浍河防线;在一个叫南坪集的地方与阻击他们的第四纵队打得昏天黑地;其中的一支部队已经突破浍河向纵深发展。淮海战役总前委提出的战役预想是:以中原野战军全部及华东野战军一部首先歼灭黄维兵团;以华东野战军主力阻击徐州方向的增援之敌;并争取歼灭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各一部。 
二十四日上午;刘峙、杜聿明和李树正被接到南京;蒋介石召集的会议继续进行。对于国防部作战厅提出的徐州主力向南进攻;李延年的第六兵团和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同时向宿县进攻;“南北夹击以打通徐蚌间交通”的主张;刘峙和李树正没有异议。杜聿明也大致同意;但他建议以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先击退共军;控制运河线后再回师向南;不然恐怕侧后会出现威胁。蒋介石认为分歧不大;让杜聿明立即回徐州部署打通津浦线作战。杜聿明提出了一个让蒋介石最头疼的问题:兵力不足——“必须再增加五个军;否则万一打不通;黄兵团又有陷入重围的可能。”蒋介石要求杜聿明“先回去部署攻击”;他说:“五个军不行;两三个军我想法子调。” 
杜聿明当即飞回徐州。他认为;如果能够得到几个军的加强;南北夹击打通津浦路应该不成问题;而只要津浦路一通;徐州战场的主力就可以全部南撤;这样至少可以避免黄百韬那样的命运。 
飞机飞临黄维兵团上空的时候;杜聿明与黄维进行了简短的地空通话。黄维说:“当面敌人非常顽强;应想办法;这样打下去不是办法。”杜聿明说:“今天老头子已决定大计;马上会对你下命令的;请你照令实施好了。” 
回到徐州;杜聿明命令孙元良把徐州防务交给李弥;于二十五日开始与邱清泉兵团一起向宿县方向攻击前进。 
就在杜聿明下达作战命令的时候;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到达淮海战役总前委:刘、陈、邓并告粟、陈、张: 
梗二十二时电悉。 
(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 
(二)望粟陈张遵刘邓陈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 
(三)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军委二十四日十五时 
刚刚下达了打通津浦路作战命令的蒋介石心情郁闷;因为如何处理黄百韬兵团的后事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黄百韬是“徐蚌会战”中第一位不但全军覆灭而且死于战场的兵团级将领;处理不好不但将对军心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党内的舆论、桂系的诋毁以及国际视听;这些都关乎自己地位的稳固。显而易见;照常规将战败的责任直接推到黄百韬身上;至少在大战仍在进行的时刻不合时宜;必须把黄百韬的尸骨找到运回南京厚葬;并追授上将军衔发放厚恤;以安抚家眷和军心。问题是;内部的所有指责都可以想办法消除;国际舆论如何应对? 
同在这个晚上;毛泽东也没有睡意。淮海战役即将进入第二阶段作战;平津战役的筹划也已接近最后决策阶段;繁重的工作完全打乱了毛泽东的作息节奏;但昼夜不眠并没有令他感到疲惫。在给淮海战役总前委发出电报之后;他提笔给清华大学一位名叫吴晗的年轻教授写回信——在超乎寻常的繁忙中;毛泽东竟饶有兴趣地读完了吴晗写的《朱元璋传》: 
两次晤谈;甚快。大著阅毕;兹奉还。此书用力甚勤;掘发甚广;给我启发不少;深为感谢。有些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业已面告。此外尚有一点;即在方法问题上;先生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倘若先生于这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将来成就不可限量。 
淮海战场上大决战的态势已经形成。 
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将合力作战;封闭徐蚌地区国民党军的所有主力;先围歼黄维兵团;然后再解决刘峙和杜聿明指挥的部队;不让其退到长江以南去;而国民党军虽然制定了向淮河两岸退却的计划;但是为了顺利撤出;必须再向这个战场增加兵力;以保持住一条撤退的通道。此时;共产党方面投入战场的兵力已达六十多万;国民党方面投入的兵力多达八十余万;总计近二百万的兵马交错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巨大战场。 
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如果成功;就可以使徐州的杜聿明集团陷于孤立;也可以让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围歼黄百韬之后得到短暂的休整;以便下一步在淮海战场上集中力量攻击杜聿明集团。但是;虽然有华东野战军的南北阻援;围歼黄维兵团的任务毕竟需要中原野战军独立完成;显然困难巨大。这也就是毛泽东后来将淮海战役比成一锅“夹生饭”的原因:“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无论在全局上还是在局部上;国民党军都占据着兵力和武器装备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的战略决战;中原野战军压力巨大。 
中原野战军参战部队只有七个纵队和三个旅;部队自大别山转出后;未能得到及时的补充;从兵力上讲;除了第一、第四两个纵队各有九个团外;其余的纵队只有六个团;九纵只有五个团。平均下来;每个纵队只有一万五千至一万六千人左右;其中的第二、第十一两个纵队仅有一万两千多人。这也就是说;整个中原野战军;可以参战的总兵力约十二万人;与对手黄维兵团的总兵力持平。但是;就武器装备而言;中原野战军与黄维兵团差距巨大。在大别山的时候;因为部队终日转战和大量的减员;重武器都被埋在了山里;重炮也都被炸掉了。目前;除有限的几十门山炮、野炮、步兵炮和两百多门迫击炮外;部队的基本作战武器是轻重机枪、马步枪和手榴弹;而且弹药严重不足。这样一支部队;独自攻击国民党军强大的作战兵团;在以往的历史上还从没有过。 
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在干部会上告诫大家:“打仗总有主攻方向和牵制方向;总有吃肉和啃骨头。过去我们顿顿吃肉;现在啃一回骨头就受不了的样子;这是什么思想?这是什么思想方法呢?我要告诉大家;不要以为上回啃了骨头;这次就让你吃肉。要准备这次啃骨头;下次还啃骨头;第三次还是啃骨头!”政治委员邓小平则代表中原野战军表达了这样的决心:“这是决战;要把蒋介石的脊梁打断;即使在这场决战中;中原野战军全部打光;其他各路大军也能渡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拼老命”的政治口号;要求“人人都要有烧铺草的决心”——中原地区的百姓有个习俗;人死了之后要把他睡过的铺草拖到野地里烧掉;于是人死了也叫“烧铺草”。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准备“烧铺草”。 
二十二日;他们率领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从豫北开始移动;二十三日到达临涣集以东的小李家村;并在那里安营扎寨。小李家村位于宿县至徐州的铁路和徐州至阜阳的公路之间;是国民军黄维兵团、邱清泉和孙元良两兵团以及李延年和刘汝明两兵团三路大军南北夹击的会合点——世界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