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劫》第12章


还有时赵宸会爬在地上上下运动,或是在一根木杠子上上下运动,在两根木杠子间翻来翻去的,或者是爬爬高墙什么的。
这些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做法让大家见都没有见过,就连王爷夫妇也不知道他这是在做些什么。
“小宸,你这是在做些什么呀?”
“父王,我在炼练身体呀。”
“炼练身体你不好好地习武,做这些有用吗?”
“当然,这可是非常有用的方法,长期坚持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你从哪里学来的这些稀奇古怪的做法?”
“哦,这是我自己想到的,做梦的时候梦到的。”
反正这些对他也没有什么影响,所以王爷和王妃就由他去了,总比他一天到晚到处捣蛋的好。
倒是侍卫中有那么几个年龄小一些的,也跟着小王爷的方法每天煅练身体,几年之后他们发现不但自己的身体素质增强了,就是武功的提高也快多了。
转眼赵宸就五岁了。他想,自己应该开始做一些事情了。
这一天,上课的老师是学士苏洵,也就是唐宋八大家中“一门三父子,峨眉共比高”中的苏老泉。
他自己二十七岁观车顿悟才开始发愤读书,三十岁就考中了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学士的官职。
在后世的传记中,他的诗文都有不少传世,但名声却不及他的两个儿子。而让人们称道的是他的一篇文章《六国论》。
然而现在这篇文章他还没有写出来,所以赵宸觉得自己应该帮帮他,启发他早日写出这篇传诵千古的名作。
刚好这一段时间,苏洵给赵宸讲的是《战国策》里的一些文章,并且还布置他下去多读其中的文章,思考其中的得失。
“老师在上,弟子有礼了。”
第二十三章 苏氏兄妹(1)
你能读出下面这首诗的意思吗。
鸿钧合道天地分,蒙受开天功德恩,道祖传教定三界,成事败事巫妖争,天下大乱圣人出,地绝山折九州崩,巨鳖立地足顶天,变化自此气象新。
请支持我的二百万字作品《鸿蒙道》,鲜花砸起来吧。
这是每一节课上课时,赵宸都要例行向各位老师行的礼节,同时也是当时的传统。
“不必多礼。赵宸,今日你先把昨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背诵一遍吧。”
“是,老师。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朝服衣冠,窥镜,而问其妻”
赵宸开始背诵起来,对于这篇他还在高中时就能倒背如流的文章,自然是轻轻松松没有任何滞涩地背完了。
苏洵一边听着一边微微颔首,表示赞同。然后问道:“这段时间读了战国策后可有什么疑问?”
“有,老师。”
“你且慢慢说来,为师给你解答。”
“老师,说起战国七雄,谁最为强大呢?”
“当是秦齐楚三国最强,赵魏次之,燕韩最弱。”
“敢问老师,七国之中有哪些名将?”
“白起、王翦、吴起、孙膑、田忌、廉颇、赵奢、乐毅之徒。”
“请问老师,七国之中有哪些贤能之辈?”
“宁越、余尚、苏秦、杜赫、齐明、周最、陈轸、楼缓、苏厉之属。”
“再问老师,七国之中最是尊贤重士、明智忠信、宽厚爱人者为谁?”
“当属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和魏之信陵君。”
“弟子还有一问,六国与秦国相比,土地和士兵孰多孰少?”
“六国的土地和士兵当十倍秦国也。”
“那么敢问老师,战国之时天下英雄辈出,六国之势远超秦国,为何最终天下归属于秦?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何在?”
苏洵沉吟良久而嚅嚅道:“唐人杜牧曾言‘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余甚为赞同。六国之灭亡,全在于自身不珍惜自己,这才招致亡国之恨。”
“那么教师认为这个不珍惜自身一说,具体可有所指?”
“嗯。这个嘛,这个”
苏洵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就转念一想:“莫非这孩子年纪如此之小,就能有什么独特的看法不成?”
他便问道:“赵宸,你既然提出这个问题,莫非你有什么看法,先说来为师听听。”
“是,老师。”赵宸知道他可能一时之间还没有想到,就有意点拔于他,“学生认为,这六国的君王也太笨了。他们一个人打不过秦国,却不知道要联合起来对付秦国,而是向秦国割地求和,还赔款无数。这样此消彼长之下,秦国自然一天天强大起来了。而且其他那些没有向秦国行贿的国家,也因为得不到他们的帮助,更是一天天陷入困境之中。因此,才最终六国灭而秦一统天下,致万世之基业。”
“你是说六国灭亡,弊在赂秦?”
“对,这就犹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呀。”
“弊在赂秦?弊在赂秦?”
苏洵喃喃自语,立即陷入了沉思之中。赵宸一见就知道火候到了,自己不能说得太多,免得引起他的疑问。
于是,就留下苏洵一个人在房中思考,自己跑出去玩了。因为他知道,现在苏洵是绝对不会找自己的。
这一天,苏洵在岳阳王府中早就了《六国论》,然后兴奋莫名地回到了家中,让下人准备酒菜,他要痛饮一番。
“父亲大人今天何事这般高兴?”
这时,却有三个孩子在窗外偷看,并好奇地询问起来。看官可知道是哪三个孩子呢?
可以说,他们中的每一个在现大都是大名鼎鼎的,那就是苏洵的三个孩子,长子苏轼字东坡年方十岁,次子苏辙年约八岁,小女苏小妹,年仅六岁。
刚才问话的正是苏东坡,因为他们今天趁父亲不在家偷偷地溜出去玩了,没有完成父亲布置的功课,所以现在先看看情况再进去。
“不知道,许是圣上今天又奖赏父亲了吧。”苏辙说。
“才不是呢。父亲今天是去岳阳王府中给那个爱捣蛋的小王爷上课去了。难道父亲是给那个捣蛋鬼给气糊涂了,回来要借酒浇愁。”
这是那个古灵精怪而又聪明异常的苏小妹。
“是呀,父亲今天没有上朝。那会是怎么回事呢?”
三个人听到苏洵在屋里哈哈大笑,全都摸不着头脑,只有面面相觑。
“你们三个家伙进来吧,不要在那里偷偷摸摸地了,是不是今天的功课又没有完成呀。”
“父亲大人,今天你怎么这么高兴呀,是不是有什么喜事?”
第二十四章 苏氏兄妹(2)
苏小妹跑过去,摇着父亲的手就开始撒娇,一下子就让苏洵忘记了找他们算账的事。“今天呀,为父还真有一件大事,值得高兴一回、痛饮一番。”
苏轼听到痛饮一番时,嘴唇动了动。虽然他才十岁,但早就偷偷地背着其父学会了喝酒了。
“轼儿,今天为父作了一篇文章,你来看一看如何?”
苏东坡拿过了父亲的手稿,看了起来,另外两颗小脑袋也凑了过来。苏小妹还小声地念了起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胜,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妙文啊妙文。”
苏轼尽管才十岁,但已经显露出了在文学方面的天赋和才华。
“妙在何处呀?”
苏洵今天非常高兴,所以诚心想考一考儿子。
“其一,观点新颖,不落窠臼。古来人们论及秦灭六国,皆以为秦势强绝,不可阻挡。或是以天下大势所趋为理由,阐明此事。”
“嗯,还有其二呢?”
“其二,譬喻奇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一句,让人拍案叫奇。”
“还有吗?”
“其三,借古喻今之用,这才是这篇文章的合用之处。文章虽然所举事实皆为六国所有,但如今大宋的形势亦如同往日一般。所以,父亲此文是希望能够引起圣上和当朝者们的警示,不要重蹈覆辙。”
“好好好,我苏老泉有子如此,也是不妄此生了。”
苏轼听了父亲的赞扬,欣欣然面有得色地望着弟弟妹妹,心中充满地无比的自豪感。
“但是,轼儿你虽能读出为父文章中用意,却也还算不得天纵之才呀。”
“父亲,那何人在父亲大人的心目中才是天纵之才呢?”
苏轼心中不服,因为他一向以天才自居,不但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而且才思敏捷。
当然了,事实上历史上的苏轼不但在诗词上,而且在文章写作方面都很有建树,是宋代着名的才子和文学家。
然而论及才思敏捷方面却是不及他的妹妹苏小妹的。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苏东坡和妹妹拿彼此的来开玩笑。
一天苏东坡作诗来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诗云:“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毫不认输,当即反唇相讥,也作诗来突出苏东坡的一脸大胡子:“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