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之梦》第1256章


“当和尚其实也不错,真子的父亲不就是和尚?朕看卫儿颇有佛性,没准是活佛转世。”朱济世不知道是不是喝多了,好像有些胡言乱语。
“皇上说的是。”郑诗抹了抹眼泪,应了一句就不说话了。
“允儿,坐到朕的身边来。”朱济世放下酒杯,冲着座次非常靠后的朱国允招了招手。出席今日酒宴的都是年满15岁以上或有国王身份不满15岁的皇子,朱国允是其中最小的几个。而且地位又低,连个侯爵都没有封(要到成年再封),自然坐在末座。
“是。”听到老父的召唤。朱国允连忙起身,在一众羡慕的眼神中快步上前,恭恭敬敬的行了个礼,然后坐在了楠本高子亲自挪来的一个绣墩之上。
朱济世的儿子们虽然从小就被灌输要自己奋斗的理念,但是人总有惰性,谁不知道能得老头子青睐就能少奋斗几十年的道理?现在南洋基本已经平定。多半又要封出去好几个国吧?现在看到朱国允得了皇帝青睐,下面那些还没有国可以去当王的皇子自然是人人羡慕。
不过朱济世却没有再和这个“孝子”多话。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坐在左侧第一位的皇太子朱国雄。
“雄儿,南洋的战事还要打多久?”
“新加坡是长围,新几内亚岛东部的攻略将并入澳大利亚战役。其它地方,年内都可以解决。”朱国雄回答道。他当然是知道皇帝真实的健康状况的,所以并没有流露出悲伤的表情。
“打下来的地盘打算怎么处理?”朱济世问。
“马来半岛和新加坡以及附近的小岛都并入大明本土,成立一个海峡省。”朱国雄道,“菲律宾群岛一分为二,北部成立吕宋王国,由子崇弟(朱国广)统治,南部成立苏禄王国……”
“菲律宾南部给琉球王,称琉球王国吧。”朱济世打断道,“琉球王安在?”
“儿臣在。”一个看上去比朱国允还小一些的男孩子慌忙起身走到了大殿中,“儿臣国荣参见父皇。”
他是千叶佐那子的儿子,也是朱济世已故的贵妃淑子女王的养子,继承了淑子的琉球王位。
“琉球王国举国迁移,去菲律宾群岛南部安家吧,国都就设在三宝颜。”朱济世道。
“啊……”朱国荣却是一愣,他说是琉球王,其实还在应天念书,从来没有去过琉球,更没有想过会有举国迁移这种事情,一时间竟然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父皇,棉兰老岛可是摩洛人的土地,他们都相信真神教,很不好对付……”皇太子朱国雄连忙开口提醒老爹。他是知道真神教不好弄的,在现在的南洋,华人和白人的冲突其实不怎么严重——白人就是抱着捞一票走人的心思在经营南洋,从来没有把那里当成可以永久占据的土地。所以主要的矛盾,其实是存在于华人和当地信奉真神教的土著之间的,这才是真正的生存空间之争。而棉兰老岛上的摩洛人又是南洋群岛上信仰真神教的土著中比较难对付的一群人,西班牙人和他们斗了两三百年也没有完全摆平。
“摩洛人都迁往爪哇岛!”朱济世冷冷地道,“菲律宾群岛上的其他土著,也尽可能迁往爪哇岛!”
“什么?父皇,要把整个菲律宾的土著都迁移走?有好几百万人要迁移呢!”
“迁移!”朱济世放沉了语气,“现在不迁,将来就要有一亿人了!这件事,我们现在不做,将来一定后悔!”
他可分明记得,后世的菲律宾是个人口相当密集的国家,整个20世纪,菲律宾的人口增长只能用奇迹来形容了。
朱国雄不敢忤逆父亲的旨意,连忙道“父皇……儿臣知道了。”心里却在盘算至少500万人的迁移需要花费多少华元,需要动用多少军队……想想都是让人头疼。
“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的土著也尽迁爪哇!”朱济世继续道,“苏门答腊岛有个金州的古名,就立一个金州王国吧。”说着,朱济世一指身边的朱国允,“就让你允弟去当金州之主吧。”
“儿臣遵旨。”
“谢父皇。”
真是羡慕死人啊!几滴眼泪就换了一个国王!下面一众皇子都恨不得要嚎啕大哭了。不过他们哪里知道,朱济世真正看中的不是朱国允的孝心,而是他和日本和尚世家本愿寺家的关系。金州王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那里将是遏制真神教势力向南洋扩张的最前沿,有临近“放逐”南洋土著的爪哇岛。必然会是一个宗教冲突比较激烈的地方,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佛教或道教派别去镇守。而这个时代本愿寺的和尚其实还是蛮凶悍的。至少他们没有什么佛心仁心,可以拉出去和真神教斗一斗的。
朱济世顿了下,又接着安排道“新几内亚岛、苏拉威西岛、帝汶岛、马古鲁群岛都可以成立王国或公国,安排大明皇子前往坐镇。不过最要紧的还是爪哇岛!那里是南洋最富庶之岛屿,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将来又要聚集数千万之人口,如何经营好爪哇,才是南洋安定之本。”(未完待续)
。。。
131 15064111697673
第1438章 法治国, 儒治人,佛治心
夜幕降临。
几盏由电力点亮的灯泡,照得朱济世的御书房犹如白昼。这灯泡可不是托马斯。爱迪生的发明,而是朱济世的女婿郑中诚 “发明” 的,皇室基金(皇室财团)还拿着中诚电灯公司的股份。不过这种在后世最最普通的电灯,因为刚刚发明不久,生产制造的技术还不成熟,眼下可是个奢侈的玩意儿,在应天只有中上人家舍得使用,劳动人民居住的“排屋区”到了夜晚,还是以昏黄的烛光在照明。
在电灯的照耀下,朱国雄、朱国杰、朱国安、朱国良四兄弟正在书房里面继续听着朱皇帝的教诲。
“你们四个都学过儒家经典,都读过佛经吗?”朱济世端起杯绿茶,喝了一口,淡淡地问。
朱国雄是太子爷,自然第一个回答“儿臣没有念过佛经,但是却读过儒家的经典,不过只是粗通。”
其实也算不上粗通,儒学十三经他都读过,只是不求甚解而已。
“儿臣也读过一些儒家的东西,是在济世大学里读到的,至于佛……儿臣是不信的。”朱国杰也如实回答。他自小在英国受教育,当然没有地方去学儒家的经典,更没有地方烧香拜佛了。
不过后来考进香港济世大学,倒是读了些儒学——现在的大明其实并不排斥儒学,在事务官的科举考试中,儒学所占的成分也不低。
但是现在大明科举考试中的儒学内容,已经和过去不同了,不是八股文章。而是一些填空题。选择题。还有一些重要的儒家经典的默写。至于注疏解释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却是不考的。因为做官和做学问根本不是一码事儿。儒家的那些学问,不说用一辈子去钻研,至少也要十年甚至二十年苦读,再有名师教导才能算得上精通。
在伪清、前明和两宋时候,能从科举中考出一个文官的,谁不是饱学宿儒?要知道进士一科,三年不过三百余人。放在后世。北大国学院、人大国学院和首大国学传播中心的教授的儒学水平肯定都不如他们。
可问题是,能让后世国学三大学院的教授去管理国家甚至去带兵打仗吗?完全不可想象啊!儒学这门学问,要按照西方的划分应该是属于哲学,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一国官员岂能都是哲学家?一国的精英又岂能人人已研究哲学为终身事业?
所以现在大明科举中的儒学,也是只求粗通,不求甚解。真正想当大儒的,就不要进官场了,自有鸿儒院和各所大学的哲学系可以去。
至于佛教在大明更谈不上是学问了,就是个烧香的人不少,笃信的人不多的宗教而已。朱济世的儿子们。大概除了朱国杰和朱胡安完全不相信,其他人都有烧香拜佛的经历。不过真的相信的。也就只有朱国卫和朱国允他们俩了。
“儿臣也学过儒,也会念经,不过只会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句。”高大英俊的朱国安,却是一副笑嘻嘻的样子,他也是个长袖善舞的性格,和谁都能处得好。早就从姐姐朱伊莎那里打听到朱济世的真实健康状况,现在也没有外人在,自然不装孝子了。
朱济世呵呵笑了几声,又看着刚刚接任大理王的朱国良。
“父皇,您问儿臣儒和佛,是不是想要在南边崇儒兴佛啊?”朱国良是军人出身,也是军人的性格,说话比较直接,干脆反问?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