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大宋》第107章


会有求于我,由此可见,他真的是到了一个无法突破的瓶颈,才会来寻求我的帮助。整件合作的事情没有任何问题,现在我想问你的是,我们该不该跟他合作,又该如何合作?”
薛鹏思忖良久,也是有些犹豫不定,道:“大人,不如叫上阿三和郑员外一起商量,大家集思广益,然后再做决定。”
林星也有此意,点点头,打道回府,召集智囊团开会讨论。
郑铁山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脸色凝重,深沉道:“贤弟,恕我直言,你现在已经是浙江知府,经略一路,是地方大员,又是端王身边的红人,在朝中也略有微名。以你今时今日的地位,决不能有任何行差踏错,所以我认为,你不应该在涉足商业。”
其实林星也想到了这一点,自己在广州太过招摇,来到浙江不应该重蹈覆辙,这笔生意确实不是一个地方官员应该涉猎的,现在郑铁山的铮铮之言,则是进一步坚定了他的想法。
正当他要表态的时候,阿三有些惋惜道:“话虽如此,但谢树生开出的条件,任谁都很难拒绝。对于我们而言,这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公子,我们都不是傻子,谁会嫌银子烫手啊,银子这东西是越多越好,钱多了好办事嘛!和谢树生合作,肯定能赚的钵盆满盈。公子想必知道,来到浙江之后,我们还没有开展过什么像模像样的生意,又有那么大一伙弟兄要吃穿,光是靠广州攒下的那一点银子,已经所剩无几了。这几天我正为这事烦恼了,哎,所谓英雄也愁钱,五斗米折煞七尺男儿啊!”
他说得都是事实,又合情合理,林星听完之后,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底下有这么多人等着自己开饭,光靠自己这么点俸禄的话,还不如饿死算了。
阿三发表意见之后,见众人都心事重重,忙出言纠正道:“公子,我随口发发牢骚的,公子不必放在心上。银子的事情我会去想办法的,就是再缺钱,也不能再让公子趟商业的浑水。公子是堂堂大官,断不能参与市井生意。”
薛鹏则左右为难道:“是啊!官员不能经商,但不经商又不足以养家糊口啊!哎,真是矛盾!”
郑铁山默念了几句,喃喃道:“官员……官员……官员不能经商。”
随即眼睛一亮,兴奋道:“有了!薛大人,你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哈哈!没错,贤弟是官员,不能经商,但我和阿三不是,我们可以经商啊!我们可以分成两片战场,一片是官场,一片是商场,从今以后,如果是官场的事情,就由贤弟负责,如果是商场的事情,就由我和阿三负责,我们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一定能在浙江混得如鱼得水,无往不利!”
这番话就像是晴天霹雳一样,重重地唤醒了众人的斗志和热情。阿三精神一振道:“对啊!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么简单的办法,我怎么会没有想到呢?哈哈!郑员外,还是你聪明!”
薛鹏则是不住点头,道:“此计甚妙!既能从事一本万利的生意,又不至于陷大人于不义之地,人还是这些人,角色却是两套,就算被朝廷查下来,大人也能安然无恙!”
林星则是震撼未过。
郑铁山这简单的一番话,其实包含了一个高深的理论:政企分离。这在现代是很热门的一个话题,官员不参与商业经营,完全由市场去运作。自己平时没有想到政企分离这一点,总是亲自参与到商业之中,诸事亲力亲为,不但劳心劳力,而且犯了大忌,落入朝廷把柄。
现在想通了这一点,从此分成两套角色,官商之道,同进同退,互不影响,岂不两利?
林星嘴角的笑意止不住地扩大,兴高采烈道:“大哥,阿三,西岭布行之事,就交给你们了!”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四十二章 工作小组
更新时间201175 8:46:14 字数:2608
书接上文。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且不说郑铁山那边成立了一个商业局,负责打点林星的一切生意,单说这边林星根据之前作出的决定,组织了一批由湖州农民组成的专家团,成立了一个农业工作小组,专程赶赴偏远地区处州,为那里的老百姓带去农业技术和种粮心得。
这个工作小组共有十名专家,都是湖州一带远近闻名的种田好手。对于农业的理解之深刻,那是不用多说的,而且还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这不,听到知府林大人要帮扶农民的消息,这些人积极地响应号召,自发到州府报名,这才有了此次处州之行。
工作小组的组长名叫聂景明,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有着二十多年的种田经验,是湖州很有名的粮食大户,只是有些拘谨,一路上不苟言笑,这让林星暗暗着急,一会到了处州,聂景明要是不开口授课,这可怎么行啊。
但事实证明,林星的多余是担心的。聂景明并非不爱说话,他只是不爱和林星说话而已。想想也是,在这群纯朴的农民眼中,林星始终是高高在上的知府大人,任凭你表现得如何亲民,如何保持微笑,如何和蔼和亲,农民思想中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还是存在,在知府大人面前,能少说话还是少说话吧。
一到了处州,深入到田间地头,见到守候多时的乡亲们,聂景明立刻来了话意,话匣子一打开就合不上了,兴致勃勃地对围拢过来的农民们说:“我们这些当农民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同时还要靠天吃饭,是个对天时地利依赖性很强的群体。一旦发生旱灾涝灾,就只有干着急的份,前段时间的旱灾,就是最典型的悲剧。”
这一番开场白,很快引起大家的共鸣,农民们纷纷点头,齐声附和,大感贴近。
聂景明说完之后,看了看尾随的林星,意识到有些不妥,连忙出言补救道:“当然,天灾无情人有情,在大旱之中,我们的知府林大人发挥了父母官的重要作用,积极抗旱救灾,组织生产自救,为解决大家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
林星心知他是怕言语失当,抹杀了自己的抗旱功劳,担心自己心胸狭窄,责怪于他,遂笑着安定众人情绪道:“我今天只是来旁听的,顺便记录一下大家的要求,看看有什么能帮助大家的。至于主角,还是专家们。你们尽管畅所欲言,当我不存在就行了!”
这样开诚布公的话,很快打消了大家的疑虑,众人寒暄一番,然后安静下来,专心听讲。
聂景明接着说道:“我们浙江的农田有两种,一种是水田,一种是梯田,关于这两种农田,应该加以区别对待,分别种植不同的作物,辅以不同的灌溉方式,配合不同的肥料,才能同时获得丰收。一般来说,水田上自然是种水稻,梯田则很有讲究,除了可以种植棉花,小麦,茶叶和水果之外,多种些蓄水的树木,保护水土不流失,也是很有必要的。”
处州的农民们听得十分认真,不时还一边反思,一边阐述道:“难怪我们在梯田上种的东西收成不好,原来是没有种对作物。而且也没有种树固土,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贫瘠。”
“是啊!之前一直白忙活了!要不是今天专家了,我们还懵懵懂懂的呢!”
农民们议论纷纷。
聂景明安抚群众沮丧的情绪,给他们加油打气,鼓励农民从失败中探索经验,续道:“除了作物的选择,田间施肥技术也很有讲究。我们宋朝的主流土壤肥料理论,是源自于东晋的“地力常新论”,认为土壤应该经常翻新,松动,这样有助于改良土壤,使贫瘠的土壤变得肥沃,同时有利于肥料的吸收。民间常见的肥料,有人粪尿,畜粪尿,饼肥,火粪,焦土肥,混肥和石灰等十几种。选择正确的肥料和正确的施肥时机,也是很有讲究的,我这里有一本《肥料大纲》,是我根据多年的自身经验,总结出来的施肥要点,大家将就着看,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批评指正。”
众人当然知道这是谦虚之言,连忙蜂拥上来,争先恐后地索要《肥料大纲》。
聂景明一共只带来三本,如此僧多粥少的局面,只能先让前面几个人拿去,然后提议道:“数量有限,大家不要抢。大家可以回去抄录几分,互相传阅。”
然后又继续授课,就下一个技术发表观点道:“此外,水利也是必要条件,这一点有州府林大人去操心,我就不在此赘述了。我还想说几点关于生产工具的事情。随着农业的发展,我们大宋的耕种工具,有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踏犁和秧马的大规模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耕作速度和效率,为农业增产丰收,创造了前提条件。”
林星听到此处,适时地发表一下官方言论,道:“聂先生说得这几点,也正是州府,及我本人一直致力于改善的地方。古语有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