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在一号线(连载)》第15章


这些印第安人受现代文明的逼迫,避入深山,彼此争夺着指甲盖大的生存空间。在一个最衰弱的部落中,人们没事儿就会自杀。比如一个渔夫早上出去叉鱼,到了溪流边,一叉投出去,没叉到鱼,他就会心灰意冷,就此抹脖子;到了下午,妻子见丈夫迟迟未归,就料想到斯人已逝,于是痛哭一场,聚拢孩儿们同赴黄泉。这个故事对我的意义不是人类学的,而是情感的:由于彼此挞伐,人们的生命意愿竟然可以消减到这般程度。
在玩各种关于美洲的电玩之时,我可没想到,我掌握的权力倘若是真实的,就会把那可怜的渔夫一家逼迫到如此程度。幸好我只是玩玩。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只有六个字:活过,爱过,写过。算得上言简意赅了。可是如果我也有墓志铭的话,倒可以更简洁一些,两个字足矣:跑过。我的毕生宏愿,就是见权力就跑,而且跑得掉,跑得快活如神仙。在贝娄的小说《洪堡的礼物》中,主人公的一句牢骚话深得我心:历史是一场噩梦,老子只想好好睡上一觉而已。
.co
如果自由都是遗憾的
我有关自由的一切思想都始于我妈把我送去幼儿园的那一天。那天先是飞沙走石,妖风阵阵,后来风歇了,就下了一场夏日午后的小雨,淅淅沥沥落在人脸上竟然全是黄泥。我沦落人间不过千余日,何曾见过这种阵仗?心下不免感慨:嚯,这个世界还真是操蛋呐!到了幼儿园,一堆奇形怪状的小朋友就纷纷跑过来搭讪,搞得我非常难受。我可是从来不跟人说话的呀。他们净问一些炫耀性的蠢问题,比如“你吃过香蕉没?”什么狗屁香蕉,我书包里还带着糖三角呢,跟你说得着吗?我痛哭了几场,终于逮着机会把糖三角和鸡蛋统统安全地吞下肚去,才施施然俯允阿姨协助自己撒了尿,捱到下午,终于逃跑了。这就是我一生中不断逃学的开端。
此后的漫长时光中,我则学到了世界的本质是竞争性的。什么事都讲个资格。你要干点儿啥又要不惹人嘲弄,就得有个等级。水晶鞋和南瓜马车就是灰姑娘的等级,齐达内就是前几年的皇马的等级,天价香烟就是被网民们揪出来的那个局长的等级。我看过一篇小说,里面有个在富人学校上学的姑娘,她说:“你知道当富人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吗?就是可以说自己没钱!”
这么来看,所谓自由就像个樱桃,你在社会中的等级则是那个蛋糕,蛋糕越大,樱桃就显得越漂亮。可是我总是想,为什么不能颠倒过来呢?我就想拿自由做个蛋糕,拿等级当个樱桃。
我发现这可真不容易。范跑跑被嘲弄那会儿,我就想,这哥们也没做错什么呀。他就是害怕了,又好作惊人之语,说自己的害怕比别人的不害怕更好。我看了他对教育的反思什么的,其实不赖。他提倡真实的历史教育,还极力避免泯灭孩子们的天性。我小时候要是有这样的一位老师,过年还想给他送挂历呢。
可是为什么大家都嘲弄他,完全不听他说什么呢?因为他的自由权力不够大。他的蛋糕不够大所以他的樱桃显得比较蔫。照我看,他那些话,改吧改吧由罗素来说,大家早就啧啧赞叹了。
就此你可以推论,我不怕这个。我之所以提到自己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逃学,大约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在学问上的等级不至于被人嘲笑。你可能还没想到吧,虽然我斗大的字不识几个,还是大学本科毕业的呢——尽管我不得不承认,直到大学时期为止,我从没认真地上过几堂课。
我相信这是一个不错的教育经验,虽然不是最好的。我想最好的教育经验就是你小时候琴棋书画样样比划,少年时期在市少年队踢球,长大之后就去常春藤名校,跟费正清学历史,跟纳什学数学。如果这等好事降临不到你头上,那么退而求其次,来个180度大转弯,差不多也就是我这种了。甚至于,再少一点、再业余一点的教育就未必不好。比方说我就一直很欣赏那些没上过大学的家伙们的那种天然、活跃的幽默感。最差的可能就是上个中不溜儿的大学而又规规矩矩。想想你自己在那缺乏自由的校园中到底学到了什么,想想在课堂上跟老师念得那些阿弥陀佛,再想想当时窗外的小鸟们的引诱性的歌声,用一句广告词来讲:你被耍了!
西方有句俗语说:自由永远都不晚。可是我又觉得,自由永远都不早。如今我已经不像小时候那么贪恋自由了。我却从未如此深刻地意识到,自由是必需品。这是因为一个人必须尽量脱离“体制”,即便他不得不有所舍弃,我指的是周遭世界中仅仅因为习以为常便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那些东西。自由总是遗憾的,可是对自由的向往,却总是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死而复生。
%%。
去日本见贤思齐(一)
@小‘说〃网
2005年夏天,作为《南方周末》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性报道的采访小组成员,王轶庶、卢嵘和我在日本待了两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参加终战纪念集会的日本国民,无论男女长幼均正装出席,烈日之下莫不正襟危坐,大汗淋漓,那人山人海的,像幼儿园小朋友一样排排坐,真叫一个“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据说在强光照射下,黑白两色的浮晃会令人产生眩晕感,现场庶几如此,西装黑压压一望无际,擦汗的白色手帕在其上跳动不止,宛如一片浩瀚而不真实的光点。
那年夏天,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说了,天儿太热,公务员上班都可以不穿西装。可是日本国民郑重,非捂着不可。在中国,有人说这叫纪律,也有人说叫轴,我觉得就叫克己复礼。
广岛的“原爆”纪念集会的情形让我略有感动。集会结束之际,国民自卫队的一架直升飞机在人群上空盘旋,用高音喇叭呼喊和平口号,林荫道上的日本民众一边散场,一边向直升飞机挥手并同声应和。这个场景让我觉得,日本人心特齐,底下走着的和上面飞着的心心相印,他们是一家人,还让我意识到,和平观念已经在日本民众心中根深蒂固,他们如今是文明人,不想再打仗了。
我们所到之处,日本人总是“和平和平”地念叨个不停,我相信他们都挺真诚的,以逻辑做真伪辨识,也说得通。日本文化中有尚武好战的基因,不过在全世界,现代文明的普世价值都正在超越民族文化价值,尤其在一个发达的民主国家,国民的和平愿望并不是太值得怀疑的事。
日本山川秀美,又很洁净,每辆汽车都很鲜亮,像刚刚洗过似的,房子大多是米黄或浅灰色的,跟人们的衣着一样,低调又得体,透着那么一股格调和涵养。如果只看这些优点以及国民的和平信念,我会非常喜欢这个国家。不过遇到“历史问题”时,我则不免有些灰心丧气。
在东京等地,我们问到的每一个日本国民,除了几位学者和少数“左翼”人士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痛痛快快地承认本国曾经侵略过亚洲诸国并犯下罪行。听了他们的回答,你才知道川端康成关于日本的“暧昧”的特性的说法是多么精辟。我并不是说日本国民完全不愿意直面历史,对于日本发动战争给亚洲各国带去灾难,他们中的多数人并无异议。他们只是并非像一般中国人希望的那样态度恳切。我倒不觉得这是个大问题:恳切不恳切,于我们何加焉?
被访的日本人的最常见的回答是,对于日本侵华往事“不清楚,那是政治家的事”。这跟我们国家1949年之后的正统历史观倒是有些类似:日本侵华是少数战犯主导的战争,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
真实的历史总是没这么单纯。资料就不引了,单我们在广岛“乡土资料馆”的“战时生活展览”的见闻,就足以说明当年日本举国征战的热情。日军打太原,广岛的妇女昼夜缝制军衣;前方杀到徐州了,后方送过去签名的锦旗;攻占中国首都了,后方庆功大游行,高举无数横幅,“庆祝南京陷落”。打到最后男丁没了,妇女去挖煤窑,太热,上身赤裸,蓬头垢面。
当年的全体日本国民都为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军功章里有东条英机的一份也有人民的一份。
m。
去日本见贤思齐(二)
*=
在日本,我也曾站在日本国民的立场上自问:历史问题真的那么重要吗,翻过那一篇儿不行吗?最终我觉得,翻篇儿是必须的,纠缠过去没出路,可是这背后还有一个怎么才能翻得好的问题。在欧洲,落花有情流水有意,前协约国想翻篇儿,前轴心国也想翻篇儿,这才一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