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死弯儿》第54章


崇祯挥挥手:去吧,去办吧。
杨嗣昌正要离开,崇祯突然又叫住他:等等。
皇上还有什么吩咐?
你……不要有什么负担。
臣没有负担啊。臣说了臣死而无憾。
我的意思是说,你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
招抚张献忠是我的主意。原因嘛刚才我都说了。不管张献忠日后反还是不反,都是我的责任,跟你没有任何关系。
皇上……圣明啊皇上……
二十二条军规突然消失,让杨嗣昌既意外又感动。但是在内心深处,他还是心有余悸。
你的情况和你父亲杨鹤是不一样的。他是自作主张,所以当时我才要惩罚他。可你却是公忠体国。你的十面张网计划现在正大见成效,我还等待你大功告成呢。所以你不可以畏手畏脚。绝对不可以畏手畏脚。嗣昌啊,你不知道,我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你身上了,我怎么能够让你心里有委屈呢?
崇祯说得很动情,杨嗣昌听得更动情,在那一刻,他甚至觉得这个一向多疑的皇上竟成了他的红尘知己,让他感激涕零。也许在这个天下,皇上怀疑过千万人,也许千万人曾经对他心怀怨恨,但只要他不怀疑杨嗣昌,那杨嗣昌就愿意为他赴汤蹈火。
万丈红尘,得一知己足已。何况这个知己还是皇上。
杨嗣昌知足了。
当然了,杨嗣昌是不敢想象皇上以后还会不会多疑,特别是对他多疑的。他不敢想象,他真的不敢想象。因为这样的想象会让他失去继续前行的勇气,他宁愿陶醉在这片刻的感动之中作虚幻的满足而不愿意醒来直面惨淡的现实。
现实太冷。太痛。太过残酷。
第三节 张献忠模式
张献忠合法地将他的部队在谷城驻扎了下来。
谷城成了他的独立王国。
名义上,他是个归顺者,大明官兵不能再前去围剿。事实上,他依然是这十万人马的最高统帅。十万人马团结得就像一个人,一个表面上若无其事、无所作为的人。
他在等待。
静悄悄地等待。
到底在等待什么,谁都不知道。
只有张献忠一个人知道。
但是张献忠不说。打死他也不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张献忠模式被罗汝才套用了。
罗汝才是另一支农民军的首领。他在受抚后带领部队驻扎在房山、竹溪一带,与张献忠的谷城部队遥相呼应。
熊文灿害怕了。他觉得自己他奶奶的成了朝廷的牺牲品。
本来,他同意这些农民军受抚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朝廷出钱,负责他们的遣散和安置。可朝廷耍了个无赖,只同意受抚,不同意给钱。这样一来,受抚就成了名义上的受抚。农民军们开始据城为王,美其名曰“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熊文灿不是傻瓜,他当然看出了张献忠和罗汝才的心思。
难与人言的心思。
这哪是受抚啊,这是要对他形成战略合围啊!
必须要解散他们!必须!
活生生的事实摆在眼前让熊文灿迅速认同了杨嗣昌的“遣散”观。但是此时此刻的杨嗣昌却陶醉在崇祯的义薄云天里不再提起“遣散”二字。
熊文灿只能自己收拾残局了。
人生很多时候都是要自己收拾残局。这是一个人人生的必修课。有开局就有残局,但残局比开局更难对付。
因为剩下的机会不多了,一切都进入读秒状态。
剩下的都属于你,不管是希望还是绝望,不管是鸡肋还是鸡腿。
剩下的都属于你,都属于你,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哭笑全由你,唯一的一条那就是你必须承担一切。
残局带来的一切。
熊文灿开始小心地剥离。他要把张献忠和罗汝才剥离开来,把强和弱剥离开来。熊文灿默认了张献忠拥兵自重的事实,不去动他,却反对罗汝才拥兵自重。他要求罗汝才必须遣散部队,否则后果自负。
罗汝才没有理他。罗汝才料定熊文灿不敢动兵,便没有理他。罗汝才料定熊文灿不敢动兵的原因是因为张献忠在,而一旦动兵张献忠是不会坐视不管的,罗汝才有恃无恐。
罗汝才的猜想没有错。张献忠果然给了熊文灿一个明确的信号:动罗就是动张,必有所行动。
张献忠这是赤裸裸的威胁。在不经意间,张献忠和罗汝才以求抚为由,强行占据谷城、房山、竹溪一带,完成了对熊文灿的战略合围。攻守已然易势,所以张献忠才敢发出赤裸裸的威胁。
熊文灿突然明白了自己的处境。目前的状态最多称得上是胶着状态,大家不刀兵相见,那就屁事没有,皇上也以为天下太平,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打起来,弄得不好湖广就会失守,皇上肯定会追究他抚局失败的全部过错,毕竟是他熊文灿主抚而不是杨嗣昌主抚。
到那时,人生就不美妙了。
他不要不美妙的人生。他要美妙的人生。他要以静制动。
他也只能以静制动了,因为他根本就动不了。
陕西的局面就好多了。因为有洪承畴和孙传庭在。他们是剿字当头,招招式式要置李自成等农民军于死地。
事实上,农民军在此威压政策下,也被剿杀得差不多了。毕竟是国家军队,武器精良。毕竟是训练有素的专业军人,毕竟是老谋深算的洪承畴和孙传庭,最后的结局堪称完胜:几十万的农民军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李自成和刘宗敏等十八个人落荒而逃。
十八个人能成什么气候?十八个人完全可以忽略不计。陕西依旧是大明的陕西。
崇祯那叫一个欣喜若狂。陕西是剿局的胜利,湖广是抚局的胜利。不管是剿局的胜利还是抚局的胜利,都是我大明的胜利,说到底是我崇祯个人智慧的胜利。不错,今天的胜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杨嗣昌施展了十面张网计划,可谁给了杨嗣昌施展的舞台呢?又是谁发现了杨嗣昌?
是我是我还是我——崇祯!
崇祯是真正地自己佩服自己了,古往今来,能有几个帝王可以挽狂澜于既倒?屈指可数嘛!国势如此艰危,朝廷腐败至此,还能够取得如此业绩,不容易,真不容易啊……
崇祯几乎被自己感动了,他突然觉得做帝王其实也挺悲哀的,没人会嘉奖他,哪怕他立下盖世奇功。帝王只能嘉奖他人,一辈子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把一顶接一顶的桂冠戴在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脑袋上。这一回,他准备给杨嗣昌戴一顶比较大的桂冠,杨嗣昌毕竟还是功不可没的。
但杨嗣昌却对崇祯的嘉奖显得有些诚惶诚恐:皇上,臣不敢受。
为什么?
崇祯觉得奇怪。这不是杨嗣昌的风格啊。
辽东,辽东还忧患重重啊,大明的天下并未太平,所以臣实不敢受。
崇祯的心突然凉了下来。是啊,大明的天下并未太平,十面张网对付得了“流匪”,却对付不了满洲铁骑。
铁骑不是鱼,是可以踏破任何天罗地网的。何况杨嗣昌编织的网还谈不上天罗地网。
大明依旧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崇祯根本还谈不上挽狂澜于既倒。这样的发现突然让崇祯感觉到一阵败兴。
人间事,不如意事常八九。但人生最大的不如意事则是对这八九不如意事无可奈何。
你永远不能改变这难堪的现状。不能。崇祯回忆起他登基十年以来的往事,觉得没有一次满洲铁骑是被打败的,而是自己莫名其妙撤退的。这是非常令人恐慌的一件事,因为有莫名其妙的撤退就有莫名其妙的进攻。崇祯不知道皇太极的下一次进攻会在什么时候,也许在明天,也许在明年,但决不会在十年之后。
因为皇太极等不了十年,崇祯也等不了十年。在力量失衡的年代,他们很快就会见分晓。
很快。
第四节 力量失衡的年代
崇祯十一年的五月初三,崇祯举行了一次在京高级公务员的开卷 考试。
崇祯出的题目很抒情,也很伤感。他说今年以来天象大变,四月山西下了大雪,而大白天的竟然能看到金星,真是活见鬼了,难道是老天在惩罚我吗?请回答。还有现在边饷欠了这么多,满洲铁骑却虎视眈眈,还成立了一个什么大清国,看样子国家还是危在旦夕,万一有一天战争来临,我们怎么办?我们还有明天吗?请回答。
两个问题看着简单却是暗藏机锋。因为从它的抒情和伤感之中不难看出皇上的心态:焦躁、恐惧、愤怒、悲凉。这是两个皇上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回答得好与不好全看皇上一时的心态。但谁也不知道皇上要什么不要什么,万一回答不好,那后果是很严重的。
可又不能不回答。作为省部级螅伲绻荒芨噬洗鹨山饣螅撬筒慌渥谡飧鑫恢蒙稀?br />
杨嗣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