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终结》第44章


寰萌杂胁凰椎谋硐帧?895 至1913 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竟高达年均百分之十五,这岂是崩溃的迹象?当然,集权统治下广大平民的生活还是艰难困苦的。但这是历代王朝之通病,非清朝而独然。何况,清末民生再苦,也还没有像秦末、汉末、隋末、唐末、明末那样天灾与人祸并行,灾变与民变并举,饿殍piǎo遍地,饥民满国,处处揭竿而起。清王朝,不是因民生问题灭亡的。
民族问题亦然。历朝历代都有民族问题,但清的情况相对较好。汉、唐征伐不断,结果两败俱伤,只好和亲了事;宋、明放任自流,结果无力还手,终于国破家亡。元的情况最坏,公然实行种族歧视和种族灭绝政策,结果是自己也被灭了。只有清,刚柔相济,软硬兼施,化敌为友,以少胜多,成功地创造了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局面。蒙古是其亲戚(蒙满贵族长期通婚),汉人是其子民(康熙以后实行〃满汉一体〃的政策),西藏是其臣属(达赖和班禅均由其册封),新疆是其辖地(后更正式设省)。曾经让许多王朝都要头疼的〃蛮夷〃和〃外敌〃; 连同也曾被视作〃蛮夷〃和〃外敌〃的清朝统治者自己,统统变成了〃中国人〃和〃自己人〃。这真是何等了得!
当然,民族矛盾总是存在的,〃反清复明〃和〃驱逐鞑虏〃的呼声也不绝于耳,但对此要作分析。在我看来,其原因有四。一是〃夷夏之辨〃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根深蒂固,二是〃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伤痛记忆犹新,三是满汉两族在许多方面并不平等(尤其是政治待遇不平等),再就是革命造反需要一个直截了当、具有煽动性的口号了。在一个民族情绪甚浓的国家里,民族主义的口号恰恰是最煽情的,何况汉人原本是多数。但不管怎么说,清末民族矛盾决没有发展到元末爆发民族起义的程度。相反,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各族人民都能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共赴国难。清王朝,也不是因民族问题灭亡的(以上综述,参考了赵无眠先生的研究成果,请参看赵无眠《 中国历代王朝大排名》 )。
事实上正如黄仁宇先生所言,满清君主之符合中国传统,远远超过前朝本土出生的帝王;而他们所能行使之职权,也胜于历朝历代(请参看《 中国大历史》 )。这多半是因为他们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对于政权的颠覆时时怀有戒心,因此居安思危,殚精竭虑,扬己(满族)之长,避彼(汉族)之短,从而将帝国制度发展到了极致。也就是说,在帝国制度的框架内,他们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并不比历朝历代差。清,有什么理由要灭亡呢?
一般地说,一个王朝所受的致命打击,无非内乱与外侵。历史上有亡于内乱的(如汉、唐),有亡于外侵的(如晋、宋),也有亡于内乱和外侵双重打击的(如明、清)。亡于外侵的,多因国力不强。比如西晋,原本是战乱中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脆弱王朝,偏又实行错误的政治制度(即门阀制度和分封制度),结果导致八王之乱,自毁长城,最后是〃五胡乱华〃。北宋(和晋一样,也是通过宫廷政变获得政权者),重文轻武,积贫积弱(财富集中于都市,兵力集中于京师,农村贫瘠,边防力薄); 结果屡战屡败,不断割地求和,最后是〃靖康之难〃。亡于内乱的,则多因纲纪废弛。比如汉末,外戚乱朝,宦官乱政,皇帝大权旁落。唐末,藩镇割据,宦官弄权,皇帝死于非命。他们的灭亡,应该说都是〃理所当然〃。明清则不同。明清两代,国力既不弱,纲纪也算严整(清又胜于明),因此都是享国日久、中间没有断裂的朝代。明代的皇帝问题不少,比如洪武杀人如麻,永乐心狠手辣,正德胡作非为,嘉靖炼丹服药,万历四十年不理朝政。但元首虽有问题,政府却还不错。明代的政府,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一套比较严密的官僚体系,又有一个基本称职的官僚集团,可以按部就班地处理军国大事,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而且,皇帝和朝臣,大体上也都能相安无事。除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外,明代那些〃守成之君〃,一般并不过多干预内阁事务(不像清代皇帝事事乾纲独断);朝臣也都能恪守君臣大义,绝少觊觎之心。所以,如果明清两代时间倒置,则所谓〃虚君共和〃,似乎也并非绝无可能。当然,由于我们后面要讲到的原因,也只是〃似乎〃而已。明之所以亡,原因当然也有多种。其中之一,是太不讲人权,太不把官民人等当回事。明代长时间实行特务统治,东厂、西厂,锦衣卫,横行霸道,草菅人命,正所谓〃视民众为如蝼蚁〃。明代皇帝,口含天宪,滥施淫威,动不动就当众廷杖,剥皮实草,正所谓〃视人臣如草芥〃。再加上宦官用事(如刘瑾),奸臣专权(如严嵩); 皇帝自甘堕落(例子很多),官场腐败成风(例子也很多),百姓走投无路(比如逼反李自成),也就非亡不可。
何况崇祯皇帝朱由检的运气也不好。他接手这个政权时,大明王朝已经千疮百孔,江河日下,日薄西山,谁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就治乱循环的气数周期而言,此时已到王朝末日;而政局的糜烂又不可收拾,王朝的弊病已积重难返。更糟糕的是,明代末年,内忧外患一并发生,本来就捉襟见肘的朝廷顾此失彼,哪里经得起这内外夹击?所以,倒霉的崇祯皇帝虽无亡国之德(并不荒淫,也很勤政),却有亡国之命。大明不亡在他手上,也要亡在别人手上。果然,李自成一进京,多尔衮一入关,明就亡了。
清却没有因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而立即灭亡。因为此时的清,虽非壮年,亦非垂老,生命力并未完全衰竭。但是,明的灭亡不过又一次改朝换代,帝国制度纤毫未损,反倒又延续了二三百年。清却不亡则已,一旦土崩瓦解,就连同帝国制度一并埋葬,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来者不善〃。
第六章 共和之路 二 来者不善与徒劳无益
作为一个靠铁骑和弓箭起家的民族,战争对于擅长征伐的清人来说,原本不算什么。然而这一次的〃外族人侵〃,却全然不同于以往既不同于当年的蒙古人南下,满族人入关,更不同于匈奴、突厥、吐蕃、回纥的〃进犯中原〃。大清帝国面对的不是〃蛮族〃,而是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都比较先进的〃洋人〃。
这是一些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打过交道的〃夷狄〃; 这也是一些当时一直没有弄清楚的战争。谁也没有想到,那些家伙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居然不是掠夺钱财和妇女(此类罪行多半顺手牵羊),更不是颠覆政权,而是通商贸易和传播文化(比如传教)。事实上,1840 年那场战争,在英国人那里就被称之为〃通商战争〃,而不是〃鸦片战争〃。后面这个说法,是英国议会辩论中〃反战派〃用来讽刺政府战争议案的。这个议案最后以271 票对262 票的微弱多数勉强通过(请参看樊美平《 天朝的崩溃与意识的固守》 ),说明战争在英国其实并不怎么得人心,更不要说为了走私鸦片或者灭亡中国而发动战争了。说得白一点,英国人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发动战争,竟不过只是要和我们做生意。
这一点,可以从当时两国政府签订的《 南京条约》 中得到证明。《南京条约》 又称《江宁条约》 、《白门条约》 ,是英国人在这场战争中得到的〃战果〃,也是他们侵略中国的〃罪证〃,因此最能看出其〃犯罪动机〃。《 南京条约》 的主要内容,除例行公事的〃结束战争〃外,有关五口通商、战争赔款、割让香港、订立关税、自由贸易几项,几乎全是经济要求。即便割让香港,也主要是为了通商贸易,不是觊觎政权(否则大清皇帝断然不会同意)。至于《 南京条约》 的后续条约,即1843 年的《 虎门条约》 ,当然不乏丧权辱国的政治条款和经济条款,比如放弃关税自主权,给予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治外法权、英舰进泊通商口岸权等。但这些条款,是英方的敲诈勒索,还是清方的主动奉送,也还两说(请参看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应该说是兼而有之吧!即便如此,我们也很难从中看出亡我中华之意。
其他条约也大体如此。它们常常被说成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实并非条条都不平等。比如〃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就不能说是不平等。〃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