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青史尽成灰》第219章


廊皇呛纬刑焖玫摹对卫罚娉逯羧竦胤⑾至苏庖晃侍猓⑿闯隽恕洞竺骼贰T凇洞竺骼分校娉逯至嘶毓槟旰秃阈悄辏状伟阉瓴钜ǎ獾盟瓴钗?5年11月差一度(今测约为70。7年差一度),定一个回归年为365。24281481日(今测为365。24219878日)。直到南宋宁宗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杨忠辅制统天历以前,它一直是最精确的数据。它采用391年置144闰的新闰周,比以往历法采用的19年置7闰的闰周更加精密,定交点月日数为27。21223日(今测为27。21222日)交点月日数的精确测得使得准确的日月食预报成为可能。祖冲之曾用大明历推算了从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到大明三年(公元459年),23年间发生的4次月食时间,结果与实际完全符合;得出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即定木星公转周期为11。858年(今测为11。862年);给出了更精确的五星会合周期,其中水星和木星的会合周期也接近现代的数值。提出了用圭表测量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
开元时代,唐朝所用的历法为李淳风所编的《麒得历》,但是几次预报日食和月食的不准让唐王朝大为光火。事实上,《麒得历》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历法之一,但是中国古代的历法,在唐朝以前有一个重大的弊病,即虽注重观测的结果,但历法的修订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计算的数据。这就使得历法的准确性存在着很大的限制。一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重新回到了长安,而他所接受的也是这样一项艰苦的任务。一行要做的准备工作很多,正如他对唐玄宗所说的那样:“今欲创历立元,须知黄道进退,请太史令测候星度。”他提出了以实际观测的数据为准作为制定历法的依据,这一主张虽然在他之前的年代里也曾经实现过,但是局限于设备的简陋和环境的限制,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落实,而这一次则不同,这不仅仅是一行人生中一件重要的大事,更是历史上的首次以国家的名义修订历法。一行拥有了比他前辈们更好的条件,而他几十年游学生涯中所积累的丰富知识,从这一刻起也发挥出了重要作用。这部历法的修订,几乎穷尽了一行一生中最后几年的时光,辛苦的游学和艰难地求索,也许正是为了这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刻,从这个时候开始,他所有的人生都必将贡献给这伟大的事业。
而在修订历法的过程中,一行对于一系列天文观测仪器的制作与改良,不仅对于新历法的修订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更对于后世的天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有代表意义的当属铜浑天仪和黄道游仪。铜浑天仪的原理是用水冲动机械让其以一日一周的速度自转,上面设有两个机械的木人,每刻自然击鼓,每晨自然击钟。这种仪器比西方自鸣钟的出现早了600多年,堪称世界首创,而这种浑天仪演化星云变换的方式也比张衡的浑天仪更加精巧细密。一行以这种新制的仪器观测日月星辰的变动,发现其数据与汉代相比有着较大的出入,他利用这些全新的数据,作为修订历法的基础。
在新仪器制作完成后,一行组织人力发动了一场浩大的运动——测量日影。这实际上是人类天文学历史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的运动。一行的行为得到了当时唐朝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也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完成的科学工程。从开元十二年开始,这场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展开着。在全国共选择了12个观测点,派人实地勘测。这场工程几乎集中了当时唐王朝所有的科技精英,这样的行动是一项不亚于万里长城的奇迹。一行根据当时实测的结果,计算出来大约526里(唐里小程每里为300步,合454。363公尺)270步,影差二寸有余,纠正了《周髀算经》“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说法。这个数据虽然与今天的数值有着比较大的差距,但是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对子午线的长度进行实际测量,它对于科学历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怎么说也不过分。而这一运动,比公元814年回教王阿尔马蒙的实测子午线早了90年。
公元727年,这部穷尽一行所有热血与心力的历法终于修订完成。这部历法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几乎涉及到了当时唐王朝统治区域的所有角落。而一行更是殚精竭虑,亲自处理每一个测量数据,并主持测量的计划。这部凝结着无数人心血的历法拥有比同时代历法更为缜密和准确的特点。在其问世之后相继传入了日本和印度等国,沿用达百年。李隆基亲自为这部历法命名——《大衍历》。
然而就在这部历法问世的前夜,一行却因为劳累过度,闭上了疲乏的眼睛,那一年,他仅仅45岁。他没有亲眼看到这部历法在中国颁布实施,更没有想过他所做过的事情,会对后世有怎样伟大的意义。但是他明白自己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工作,他的国家将因为他的心血而受益无穷。
《大衍历》共分7篇:第一,计算节气和朔望的平均时间(步中朔术);第二,计算72候(5日算一候,用鸟兽草木的变化来描述气候的变化)(步发敛术);第三,计算太阳的运行(步日躔术);第四,计算月亮的运行(步月离术);第五,计算时刻(步轨漏术);第六,日食和月食的计算(步交会术);第七,计算五大行星的运行(步五星术)。这种编写方法,内容系统,结构合理,逻辑严密,因此在明朝末年以前一直沿用。可见《大衍历》在我国历法上的重要地位。尽管《大衍历》是当时最优秀的历法,但是,颁行不久便遭到守旧派的反对。后来分别用《麟德历》,从印度传入的《九执历》和《大衍历》来计算,结果是《大衍历》十有七八是准确的,《麟德历》十有三四准确,《九执历》十次仅有一两次准确。在事实面前,《大衍历》才得以继续使用。
《大衍历》发展了前人岁差的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计算食分的方法,发现了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新的二次方程式和公式,并将古代的齐同术用于历法计算中。一行同样为《大衍历》写下了许多论著。可惜流传下来的已经不多;当时以及后代对于他的技术之巧、历算之精,非常景仰,因此别人的许多有关著作,也用一行的名字。查各书所载,用一行名的计有32种75卷,多数出于依托,因为大都佚失,现已无法详细楷定。至于《旧唐书·一行传》所说的《大衍玄图》一卷、《义诀》一卷和《后魏书》中的《天文志》(《宋史·艺文志》著录后魏《天文志》四卷),可能是一行的作品,可惜也已散失,无从稽考了,但他对于天文学的巨大贡献和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1000年前的那个寂寞的夜晚,疲劳的一行完成了又一天的工作,他的面前是浩如烟海的各类卷宗与测量数据,昏黄的灯光下,《大衍历》就像一个初生的孩子一样,勃勃地生长着。他看着面前的各种数据,憧憬着这部新历法的美好未来,想着它将在后世造福国人,那个夜晚他终于闭上了疲惫的眼睛,他笑了。
【五】
如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行的一生的话,那么我宁愿说:“一行,中国科学家中的天才,也是中国科学家中的幸运儿。”
我想,这或许是对于他最为恰当的评价。富有才华的他成功的最关键要素,正是身处一个激情飞扬的盛唐时代,这个时代是无数知识分子所神往的时代。而从一行的人生履历上,我们更能感受到这个时代之所以成功的最关键要素:唐朝建立了最为完备的科技教育体系与科学开发体系,历史性地进行了国家行为的科研开发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在唐朝士族制度已经瓦解,科学家成为最纯粹的科学家,开放的国家也同样使各种思想兼容并包。在那个时代里,中国的科研体系之发达,科学开发深度之深,一如今天的美国,而无数的外国学者也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只愿亲眼见证中华文明的光辉。如果说在一行以前,许多科学家的成功可以被归结为个体的成功的话,那么在唐朝,科学的成功更多成为了一种群体的成功和国家的成功。之后的宋元两朝延续了唐朝所固有的科学体制,在科举制度导致自然科学日益边缘化的背景下,科学仍然以其独特的地位固执地占据着历史的舞台。从《大衍历》到《梦溪笔谈》,从《梦溪笔谈》到《授时历》,这是属于中国科学自己的黄金岁月。
一行过世以后,他的谥号为大慧禅师,而于我看来,这样的大慧,不仅仅属于他个人,更属于盛唐这样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