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青史尽成灰》第222章


诠?94年的会战中,成功收复了沦陷的安西四镇。这时候的吐蕃发生了内乱,禄东赞死后,其诸子争位,一度陷入内战。所以在武周收复了安西四镇后,双方的边境暂时恢复了平静。
【二】
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战争再起,是在武则天去世,李唐复辟后。
在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吐蕃与唐朝一度关系比较密切。公元710年,唐朝与吐蕃再次和亲,此时吐蕃正是尺带珠丹在位时,对唐朝奉行友好政策,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更上表说,唐朝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这是所有爱好和平的唐蕃百姓的愿望。但是好景不长,就在唐王朝经历了中宗、睿宗两代皇帝短暂执政后,吐蕃与唐朝再生摩擦。公元714年,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的第二年,吐蕃以10万大军进犯河西走廊。唐朝灵州守将王海滨壮烈殉国,这一战正是盛唐最困难的时期,为了筹集军费,李隆基甚至下令宫中妃嫔都要捐献财物。最终,在唐将薛讷的打击下,吐蕃再次被击退,但是在唐玄宗心里,对吐蕃的复仇情绪却从此强烈起来。
开元年间以后,唐朝在河西走廊对吐蕃改变了战法,由以前的大规模野战,变成了堡垒攻防战,在青海和甘肃交界的漫长战线上,唐军修建了大大小小2000多个军堡,军堡之间互相支援,利用唐军强悍的防御能力和先进的弩箭技术,与吐蕃人周旋。这个战法一下子点中了吐蕃的命门,擅长野地骑兵战的吐蕃军队,多次在唐军的军堡面前吃亏。公元729年之前,休养生息的唐王朝对吐蕃主要以防御为主,之后,随着唐朝军事力量的强大,唐朝开始了对吐蕃的反击战。这个时候,一个让吐蕃军队头疼的人出现了:王忠嗣。他是当年阵亡于灵州的王海滨的儿子,身为河西节度使的他,是此时唐朝最出色的战将。王忠嗣对吐蕃采取了积极防御战术,即坚固的堡垒防守和突然的骑兵打击相结合,他相继发动了青海湖会战和积石山会战,在两战里重创吐蕃的有生力量,巩固了唐王朝的防御。与此同时,唐朝在西域也打赢了小勃隶之战,粉碎了吐蕃进入西域的企图。到了天宝年间,唐朝的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再次在大勃隶之战中击败吐蕃。这一时期的唐朝吐蕃战争,已经转化为唐朝全面的战略优势。吐蕃在开元、天宝两个时期,曾经多次向唐朝示好,要求重新恢复双方的友好往来,但是皆被唐玄宗拒绝。可是唐玄宗没有想到,屡次胜利之后,唐朝将迎来一场建国以后最惨痛的失败。
公元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成为了唐朝和吐蕃之间战争的又一个拐点。
这时期,唐朝为了平定安禄山叛乱,大量调动河西和安西都护府的军队回援,结果吐蕃趁机北进,在河西地区,吐蕃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河西走廊。在安西地区,吐蕃一路北进,占领了阿尔泰山以南的地区,得到了唐朝当年的安西四镇。唐王朝的军事防线则完全退回了关中平原。这以后,吐蕃甚至一度深入到唐朝内地,比如唐代宗在位时期,公元763年,吐蕃曾攻占长安,虽然后来被名将郭子仪击退,但这时期的唐朝与吐蕃战争,已经从完全的优势,变成了被动挨打的守势。
【三】
唐朝被动挨打期间,日子是不好过的。为了防御吐蕃,唐朝大量调动内地兵马驻防关中平原,因为吐蕃多在秋天发动进攻,因此这些军队又被称为“防秋兵”。这时期的唐朝边防防守,依然沿袭了河西走廊时期的战略,以大量的军堡遥相呼应,阻遏吐蕃骑兵,同时以骑兵突袭进行反击。这种防守反击的战略很快收到了效果,吐蕃虽然占有河西走廊,却无法进入关中平原。在公元768年,吐蕃围攻灵武,被唐将白远光击退,同时唐将李晟奇袭吐蕃的后勤基地甘肃临洮,导致吐蕃大败。公元786年,李晟又在陕西龙州战役中再次击败吐蕃,这时候的唐朝军队,大多采取正面坚守,主力部队大迂回袭击吐蕃后方的战术,用围魏救赵的方法粉碎吐蕃的进攻。
和战争同时进行的,还有双方的外交战,唐朝在安史之乱初期吃亏最大的事情,就是唐玄宗时期讨伐南诏,导致南诏成为吐蕃的盟友,后来吐蕃每次对唐朝进行军事行动,南诏都从侧面夹攻,使得唐朝里外难顾。特别是地处前线的四川,更是腹背受敌,在这种情况下,唐朝也开始分化瓦解。唐宪宗在位时,唐朝宰相袁滋筹划,将与唐朝翻脸数十年的南诏重新拉了回来。这以后,吐蕃的日子不好过了,在西域地区,由于唐朝和阿拉伯结成了联盟,导致吐蕃不得不调动精锐在西线防备阿拉伯军,战线日益拉长,作战也日益吃力。漫长的战争激化了双方的内部矛盾,唐朝内有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吐蕃内部也多次爆发奴隶起义,两家人都认识到一个问题:这场战争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公元821年,唐穆宗即位,这时候统治吐蕃的,是赞普赤热巴巾,他极力主张和唐朝恢复和平关系,并在唐穆宗即位的第一年,就连派了3次使节到长安,表达了和平的诚意。同样内忧外患的唐王朝,也希望能有一个和平的环境。公元822年,唐穆宗派重臣刘远鼎到吐蕃,经过商谈,和吐蕃会盟于拉萨东郊,双方发誓“患难相恤,暴虐不做”,记载这次会盟情况的唐蕃会盟碑,今天依然屹立在拉萨大昭寺。此后的事实表明,双方都忠诚遵循了这个承诺,甚至在吐蕃之后几次遭到严重雪灾时,唐朝都主动拨发粮食援助,而唐朝与吐蕃双方每逢婚丧嫁娶,帝位传承,都互相通报情况。持续几个世纪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尽管对于双方百姓来说,这个和平来得有些迟。
第十八章 毁灭唐王朝的朱温
与吐蕃之间的修好,为唐蕃两个政权的边民,迎来了一段和平的时光,但是唐王朝的灭亡,却不可逆转了。
唐朝在经过了唐宣宗在位后的“小贞观之治”后,就迅速进入了下滑期。唐宣宗死后,相继即位的唐懿宗、唐僖宗皆是无能之主。而在唐宣宗中兴时期掩盖的危机:土地兼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等,却从此迅速膨胀。到了唐僖宗在位时,唐朝爆发了持续10年的黄巢起义,敲响了唐王朝灭亡的丧钟,而真正把唐王朝送上死亡之路的人,就是这场大起义中的一个叛徒——朱温。
【一】
朱温,河南商丘人,公元852年生人,其父亲是乡村的一个私塾教师,也算是书香门第家庭,可朱温子不类父,道德文章没心情学,偏偏喜欢在村子里好勇斗狠,成天惹是生非。而且和一般的莽汉不同,朱温从小性格就狡诈,打架的时候拍个黑砖,搞个偷袭,那是家常便饭。朱温的母亲十分宠他,每次朱温惹了事,都挺身护着他,不断告诉别人:我儿子将来能做大事业,你们不要小瞧他。那时候的乡亲们,包括朱温的父亲,都认为这女人纯粹溺爱孩子,说的都是胡话,直到很多年后,当朱温已经成为一代枭雄后,相信他们才不得不感叹:女人看人,有时候真的很准。
朱温的发迹,是在他25岁那年。那年黄巢起义打到了他的家乡,乡亲们纷纷逃离避难,偏偏朱温不跑,不断跟他人说:我发迹的机会到了。结果农民军一到,他飞也似的报名参军。之后随着黄巢南征北战,他起先只是一个小卒,但是打起仗来无师自通,偷奸耍滑搞鬼子,很快就玩得滚瓜烂熟,先当小队长,然后当参将。他得到黄巢赏识,主要还是义军转战南方时,在江苏镇江遭到了唐军的追击,慌乱之下,朱温不慌不忙,主动要求殿后。他仅带了500多人,在镇江附近的山里大摇旌旗,让唐军误以为农民军设下了埋伏,硬是被追击的农民军给吓跑了。唐军,也就失去了这千载难逢的活捉黄巢的机会。此战让黄巢对他刮目相看,然后提升为亲军大将,到了后来农民军占领长安时,朱温已经是先锋营将官了。在占领长安的战役中,朱温率先头2000人身先士卒,打到长安附近时又继续耍诈,一路大张旗鼓,宣传自己带了几十万人来,硬是把唐朝留守在长安的军队吓得脚底抹油逃跑了。结果,农民军兵不血刃,占领了长安——这个黄巢梦寐以求的坚城。然后,朱温又马不停蹄率兵南下,攻克了唐朝的寿州地区,粉碎了唐朝欲经河南反攻长安的计划。随后,朱温出任黄巢农民军大齐政权的“陕西防御使”,成了权镇一方的封疆大吏,短短5年间,年仅30岁的朱温,就成为了黄巢农民军中最有战斗力的名将,甚至许多唐朝军队看到“朱”字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