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起明末》第407章


在这种情况之下,别人根本就抓不住他的短处,同时他还能够借助短期的效果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第二天,崇祯便下诏,将徐光启招入内阁,并兼任工部尚书。同时也将吴荣堂招入内阁,同时兼任兵部侍郎。同时颁布一系列诏书,其内容均旨在仿照台湾对待工人的政策进行改革。
这一番动作下来,是把那些混迹大明官场的官员是砸得头晕眼花。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反对和弹劾。不过,在灭国的威胁之下,崇祯皇帝顶住了这些压力,力挺吴荣堂进行变革。
当然,吴荣堂的变革只限于工匠和军队,崇祯皇帝不会同意他进行全面的社会变革,他的目的只是要将大明军队的战斗力提升上来。至少不能像现在这样,三十多万大军被人家围得死死的。
至于吴荣堂已经进入了内阁,为何还只担任兵部侍郎。这是因为兵部尚书现在是被围困在大凌河堡的孙承宗,崇祯皇帝总不能在人家还在为大明朝拼命的时候,把人家的官职给下了吧。这怎么都说不过去。
不过,即使是变革并没有触及到那些士绅阶层的经济利益,大明内部对这次的改革的反对声音还是此起彼伏,他们极大的牵制了大明投入变革的力量。使得提高工匠身份地位,几乎成了一句空话,虽然有些效果,但是根本不足以改善大明的状况。
倒是吴荣堂所负责的建立装备新式火枪的军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在其后的数年时间里,大明总计建立了装备新式火枪的部队多达二十多万。在对内镇压反抗和对外抵抗台湾的过程中,起到了不俗的效果。
不过,这种无法变革大明腐朽根本的变革注定只能对社会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对打破儒家的思想统治有一定的作用,并不能实现崇祯皇帝的希望。
所有的这些只是大明针对台湾的威胁而不得不做出的改变,但是这对于身在山海关的洪承畴和被台湾大军团团围住的三十多万大明军队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此时的大凌河堡内,军队的士气已经跌到了最低点。长达十八天的围困,使得大凌河堡内的粮草已经出现了短缺,普通士兵一天只能吃一顿用绿豆煮成的饭了。这种军粮淡而无味,如果是让台湾士兵去吃,他们根本咽不下去。
但即使是这种东西,对于大凌河堡内的明军来说,现在也已经成为了最后的企盼了。每每站在城墙上,闻到台湾大军营地里飘出来的饭菜的香味,大部分士兵都觉得,似乎投降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不是有孙承宗的强力弹压,大凌河堡早就崩溃了。
不过,被围了十八天之后,情况还是出现了些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了大凌河堡的崩溃和孙承宗的死亡。
最新章节 四百九十六章大凌河堡,最终崩溃!
收费章节(8点)
四百九十六章大凌河堡,最终崩溃!(第三更)
“少将军,已经联络了好几个总兵,他们都答应一起向台湾人投降。只要我们一打开南门,他们便会率领麾下士兵一起冲出大凌河堡。”
一名参将对一名十七八岁的少年,恭敬的汇报道。
“那台湾人那边怎么样”那个少年阴沉着脸问道。
“台湾人接受我们的投降,但是他们言明,到了那边之后,任何人要想进入军队,都需要经过考核和批准。”那么参将低着头汇报道。
“也就是说,我们到了那边就没有了带兵的权力了这台湾人可真是吝啬,如果不是孙老匹夫杀了我父,我才不会向他们投降呢”
没错,这个少年就是吴三桂。自从吴襄被孙承宗给杀了以后,吴三桂就一直寻找机会报仇。
大凌河堡被围之后,还有不少人抱有突围的希望,但是经过这十八天之后,这种希望彻底的消失了。
现在全城都人心思动,于是吴三桂积极联合众多辽东的官兵,说服他们离城投降。不管怎样,台湾人至少没有虐杀他们在辽东的家室,所以很多人都对这个提议动了心。
“有没有办法杀了那个老匹夫?”吴三桂一脸阴狠的问道。
那位参将一脸为难的看着吴三桂,孙承宗一直处于满桂等大同宣府兵的保护之下,想要杀他,简直难如登天。这也是孙承宗能够压服整个大凌河堡如此长时间的原因。
其实,这个时候的辽东边军除了战斗力还在以外,早已经结成了一个非常顽固的利益团体。这个团体根本就不把国家的利益放在心上,袁崇焕被捕,辽东各军便放弃各自的防线这件事情就说明了这一点。
这次大凌河堡中的辽东军只有十几万,而其他地区的兵力则接近二十万。在这种情况之下,拧不成一股绳的辽东军自然被孙承宗所压服。
不过,这十几天来,在吴三桂不懈的努力下,已经有近七成的辽东军准备投降了。但是这只限于投降,没几个人会跟着吴三桂一起疯,去杀孙承宗。
“既然没办法,那就算了。我想这老匹夫自命清高,他是不会投降的。到了台湾人的手上,他也会不得好死。”见到手下露出这样的表情,吴三桂只能无奈的放弃了这个想法。
“秦师长,你说对方会不会是在诈降?”
接到吴三桂派人送来的请降书,不少人觉得有些不确定是不是孙承宗的计策。
“没关系,即使是诈降。在数万支步枪的瞄准之下,对方也翻不起什么浪花来。而且,这个吴三桂是吴襄的儿子。在吴襄死在孙承宗手上的情况之下,他的确有可能做出这种事情。”秦可仁倒认为这十有八九是真的,不过他对吴三桂的印象却因此而大跌。
吴襄丢下数万大军逃离,导致锦州守军在极短的时间内崩溃,不管放在那里,这都是个严重违反军法的事情。孙承宗杀吴襄并不是没道理。
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吴三桂还是坚持着放弃国家大义,转而向敌方投降。足以说明这个人是个人利益至上的人。对于这样的人,没有一个掌权者会喜欢。
“不过我们的人毕竟不多,面对三十多万俘虏,还是要小心处理。一个不好,就会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给挑起那些心理本就不问的士卒的暴动,那可就糟糕了。
所以待会,一定要将那些投降的将领集中起来,单独安置。那些普通的士卒,也要按照一千人一组分成数百个小组,防止出现暴动现象。”秦可仁非常严肃的对其他师的师长交代道。
虽然击败这三十多万人,对于这八万大军来说,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要想处理好他们却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个时代的士兵普遍不识字,他们都是盲从的跟随着他们的将领。将领说什么就是什么,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处理这样的战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四月十六凌晨时分,沉寂了十几天的大凌河堡的南门突然间喧闹无比,期间还夹杂着一些惨叫声。然后只见越来越多的人疯狂的向着城外跑去,而且台湾大军在见到这些跑出来的明军,竟然没有开枪,而是排除一些人,将这些跑出去的明军引向不同的地方。
这一现象一开始就引起了其他地方的守军的注意,但是没有上司的命令,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谁也不知道这是不是要突围。但是其后台湾大军的举动,让他们明白了,这是有人开城投降了。
如果是在以往,见到这种现象,肯定会有不少低级军官率领手下前往南门去阻止这种叛逃现象。但是在这个时候,他们犹豫了,特别是那些从小兵升上来的低级军官。以至于在人心不稳之下,竟然有人将西门也给开了。
南门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而西门的打开则充分的反映出,大凌河堡中的守军的士气已经跌到了什么程度。
“大人,吴少将军已经带人出了南门,东门也被人给打开了我们怎么办?”
这个时候,真在休息的祖大寿突然被外面的喧闹声给吵醒了。起来之后,才知道原来吴三桂竟然已经叛逃了。而且还没通知他这个舅舅。
“哼,小畜生,这么大的事情竟然不和我说”
祖大寿当真是被气着了,吴三桂这么做,明显已经不把他这个舅舅当自己人了。
“大人,现在不是追究这种事情的时候。已经有至少十万人逃了出去,还请大人早做决断。”
祖大寿如何听不出,这些属下话里面的意思,但是他祖大寿实在放不下自己这么多年的经营。在没有同台湾联络的情况下投降,他将得不到任何的好处。这让他怎么想都不甘心。
但是他同样知道,如果他现在拒绝手下的请求的话,那他的头很可能会成为他们邀功的筹码。
“出东门,投降”
再不甘心,祖大寿也不能拿自己的头开玩笑,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