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史》第97章


“孙统领的兵有大堤和树木隐蔽,打死日本兵不少。只见(日本兵)这一排倒下了,又一排向前冲,可始终冲不上去。”注10日军见正面进攻受挫,又企图从南面包抄孙万龄的后路,因遭到李楹军的堵击,而未能得逞。不久,日本炮兵架起了四门山炮。于是,双方“炮声无间,战愈倍烈”。注11日本炮兵“拚命地发射,终将清兵的猛烈炮火压下去了”。注12阎得胜见日军炮火猛烈,只放了两排枪,便下令西撤,孙万龄因左翼受到威胁,不敢恋战,不得已率军越过皂山,撤至酒馆集。
在孙家滩战斗中,孙万龄军打得相当顽强,杀伤敌人四十名,而清军也有三十五人阵亡。注13如果阎得胜能够按作战计划出击,必定会取得更大的战果。逃将阎得胜终究未能逃脱惩罚。第二天,孙万龄在酒馆集隆福寺召集各将领会议。阎得胜按时赴会,刚走进寺门即被逮捕正法。
二月二日上午,日军左右两路纵队会师于威海卫城:第六师团步兵第十三联队之部,从东门进入城内;第二师团步兵第十七联队第一大队和步兵第十六联队第二大队,从西门进入城内。然后,日军又立即分兵进攻北帮炮台。
北帮炮台坐落于威海卫城东六里的丘陵地带,地势陡峭,仅有一条小路可通,形势极为险要。此台与刘公岛隔海相望,相距仅四里,故对刘公岛的防御关系极大。北帮炮台由绥军驻守,原有六营,而经过虎山和虎口两次战斗,已有五营溃散。为了加强北帮炮台的防御,丁汝昌派广甲舰管带吴敬荣带二百多名水手,张文宣派护军两哨,前来助守。南帮炮台失陷的第二天,丁汝昌亲至北帮炮台,与戴宗骞商“战守之策”,戴称:“绥、巩军均向西散去,派人四出招集,所剩只绥军一营,守台及保长墙等处。”当天夜里,这仅剩的一营绥军也溃散了。而吴敬荣“所带协守水手亦随绥军西去”。二月一日,丁汝昌再次前往北帮炮台与戴宗骞议商,戴无可奈何说:“所散兵勇招集不回,并台、墙守兵亦溃西去,全台只剩十九人。”丁认为:“孤台不支,恐资敌用,我船及岛将立见灰烬。”注14于是,他劝戴宗骞移注刘公岛。戴喟然叹曰,“守台,吾职也。兵败地失,走将焉往?吾唯有一死以报朝廷耳!他何言哉?”注15丁汝昌挈之行。戴在刘公岛水师公所前的官码头下船时,望丁一眼,惨然一笑,对搀扶他的水手语义双关地说:“老弟,谢谢了。我的事算完了,单看丁军门的啦!”注16上岛后即愧愤自尽。丁汝昌复募送奋勇至北帮炮台,将火炮、火药库尽毁,“火廷数昼夜始熄”注17,尚未遗敌。当毁炮的奋勇刚回艇上时,日军平行而至,不费一枪一弹而占领了北帮炮台。
到此日为止,除刘公岛和日岛外,威海全区都处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之下。日军在旅顺的暴行,曾引起世界正义人土的谴责,斥之为披着文明人皮的野兽。而今,刚踏上威海的土地,又充分暴露了其贪婪的本质和嗜血的兽性。日军官兵挨门逐户搜寻财物,遇到店铺更是动手抢劫一空。“民间鸡豕竟吞噬,器皿钱财一掠空!”注18其奸淫烧杀的罪行,尤为令人发指。当时有一篇悼念死难者的祭文,曾记述日军的暴行和威海各村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倭寇鸱张,兵马劫扰,突围村庄,操戈入室,持刀登堂,拆毁我房屋,搜取我衣裳,糟蹋我黍稷稻粱,屠杀我鸡犬牛羊。一至黄昏,四起火光。当此时也,朔风凛冽,天气惨凉,饥寒之儿童暮寝雪地,困惫之妇女夜走山岗……奈何变生不测,事出仓皇?欲救祸反遭奇祸,欲消殃竟罹凶殃。当其时,或以子救父而首犯锋芒,或以弟救兄而身被旗枪,或被发缨冠以救乡邻,不转瞬而仆尸道旁。是以幸子悌弟仁人义士之骨肉,能不令人痛心疾首,而叹天道之茫茫?”注19威海人民也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日军为搬运辎重,到各村征用民夫,便遭到大多数村民的抵制。连日方记载也不得不承认:“山东地方以不可通车辆,多募人夫,到处劝诱土民,又多遁亡,应者甚稀,是以搬运甚困。”注20各村群众还开展自发的对敌斗争,伺机消灭进村干坏事的敌人。长峰村便提出了“进村就赶,进家就打”注21的口号,对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日军对反抗的群众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如长峰村有丛德等十七人被杀,九家疃村有邹宿等八人被杀,海埠村有邵锦安等二十多人被杀,等等。
日本侵略者一面在威海全区进行血腥镇压,一面积极准备对北洋舰队的进攻。于是,保卫刘公岛的战斗便开始了。
注释:
注1 《日清战争实记》第20编,第34页。
注2 《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中日战争》(1),第270页。
注3 《徐云秀口述》(1958年记录稿)。按:徐云秀,威海汤河西村人,巩军前营哨旗兵,当年23岁。
注4 战斗后,日军检查战场,发现清军仅遗尸即有一百二、三十具。(见《日清战争实记》第20编,第36页)。
注5 《日清战争实记》第20编,第36页。
注6 《山东巡抚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398),第30卷,第15页。按:原电将“阎得胜”误作“谭得胜”,兹据《山东巡抚衙门档》校改。
注7 《李秉衡致孙万龄电》,《山东巡抚衙门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注8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11卷,第384页。
注9 《日清战争实记》,第20编,第36页。
注10 《隋纪明口述》(1959年记录稿)。隋纪明,威海港头村人,当年16岁。
注11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11卷,第383- 384页。
注12 《日清战争实记》第20编,第36页。
注13 《日清战争实记》第20编,第37页。
注14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482),第31卷,第16页。
注15 戴绪贤等:《讣闻》。见《丛氏钞存》(抄本)。
注16 《陈学海口述》(1956年记录稿)。按:陈学海,威海卫城里人,来远舰水手。
注17 池仲祐:《甲午战事记》,见《清末海军史料》,第325页。
注18 岳晓岩:《日本军》,《蜗庐杂咏》(抄本)。
注19 《祭乙未殉难诸公文》,《丛氏钞存》(抄本)。
注20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11卷,第386页。
注21 《丛维祖口述》(1958年记录稿)。按:丛维祖,威海长峰村人,当年26岁。 
第四节 北洋舰队的覆没
一 刘公岛保卫战
早在日本第二军总攻威海南帮炮台之前,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祐亨中将即在加紧筹划对刘公岛的进攻。这既是日军在山东地区的最后一战,也是北洋舰队生死存亡之战。为了牵制清军在山东半岛西部的兵力,日军采取了如下两种措施:
一是继续炮击登州。一月二十四日,伊东祐亨命令联合舰队第三游击队的天龙、海门二舰,伺机对登州进行炮击。当天,天龙、海门驶至登州近海,“向城内开炮,登防营亦开炮还击,遂向东驶去”。注1二十八日,天龙,海门再次驶至登州近海,“又相持一日而退”。注2
一是散布将要占领烟台的消息。烟台乃是一八五八年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天津条约》所规定的通商口岸,故此地的安全颇为西方列强所关注。在此以前,意大利外交大臣布朗克即曾提请日本驻意公使高平小五郎注意:日军“不可侵占烟台”。注3高平深知,布朗克的意见反映了英国政府的态度。力求避免列强插手中日战争的日本政府,当然不会做出进占烟台的不策略决定。但是,日军为牵制清军起见,在炮击登州的同时,还是“声言有攻烟台之议”。对此,李秉衡疑信参半。认为:“虽系牵制我军,难保不乘虚登岸。”注4在总攻南帮炮台的前两天,日本方面又通过英国驻烟台领事阿林格向登莱青道刘含芳转告:日军“欲至烟台,不向开炮”,要求清军“亦不开炮”。李秉衡认为;“两国构兵,断无不开炮而让其遂踞之理。”并致电总理衙门表示:如日军至烟台,“必当开炮轰击;如英国执意阻拦,断不可曲从”。注5孙家滩战斗后,李秉衡“深恐贼乘锐西犯”,因退“扼莱(州)境而东,以固省垣门户”。注6英国领事劝刘含芳避入租界,刘答曰,“此我死所,出一步非职也。”注7慷慨誓死。其夫人郝氏“复手鸩一盂”,以坚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