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史》第109章


八担骸耙胛囊杂⒁胛耄阂牖蛴胁磺逦Γ缧杪薜捞ǚ耄胛刑靡胫!甭薹崧凰炷闷鹩⒁敫次模鹱种鹁涞匾氤珊何模⒓右越馐汀@詈枵碌榷俗闾H瘴母次牡闹饕谌菔牵?br />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体察目前军务情形,并顾虑因停战所生局面,兹将停战要款胪列如下:日本军队应占守大沽、天津、山海关,并所有该处之城池堡垒,驻上开各处之清国军队,须将一切军器、军需交与日本国军队暂管;天津山海关间之铁路当由日本国军务官管理;停战限期内日本国军队之军需军费,应由清国支补。既允上开各款,则停战日期、停战期限及日清两国军兵驻守划界并其余细目,应即行议商。”注9
当时,清廷最迫切期望的是停战,伊藤、陆奥早知其意,因此故意提出这种明知不会被接受的酷苛条件,以迫使中国方面打消停战的念头。
李鸿章听完罗丰禄的口译后,完全出乎意料之外,为之大惊失色,口中连呼:“过苛,过苛!”注10他再三向伊藤博文恳商,几乎近于哀求:
“贵方所指之天津、大沽、山海关三地,实北京之咽喉,直隶之锁钥也。倘贵军占此等要地,我方则反主为客,岂不令人有宛如异国领土之感?”注11
“前承贵国请余来此议事。我之来此,实系诚心讲和,我国家亦同此心。乃甫议停战,贵国先要踞有三处险要之地。我为直隶总督,三处皆系直隶所辖,如此于我脸面有关。试问伊藤大人,设身处地,将何以为情?”
“我两人忠心为国,亦须筹顾大局,中国素未准备与外国交争,所招新兵未经训练,今既到如此地步,中日系切近邻邦,岂能长此相争,久后必须和好。但欲和好,须为中国预留体面地步,否则,我国上下伤心,即和亦难持久。如天津、山海关系北京门户,请贵国之兵不必往攻此处;否则,京师震动,我国难堪,本大臣亦难以为情。”注12无论李鸿章怎样乞求,伊藤决不松口,并限定于三天内作出答复。下午四时二十分,李鸿章离席,遂各回住处。
当天,李鸿章即致电总理衙门,告以日方的停战要款。三月二十二日,电达北京,光绪“为之动容”,欲至宁寿宫谒见慈禧,而“慈躬未平,逡巡而退”。是日,奕劻、孙毓汶、徐用仪先散,“往各国使馆商酌”。各公使皆以先索议和条款为要。于是,议定以此意电复李鸿章。二十三日,翁同龢和孙毓汶各出一电稿。经传看后,用孙毓汶稿。翁同龢深感“措词不易也”。注13其电曰:
“阅所开停战各款,要挟过甚。前三条万难允许;必不得已,或姑允停战期内认给军费。但恐只此一事仍难就范。昨令奕劻等与各公使面商,均以先索和改条款为要。可告以中朝既允议和,无不推诚相与,可允必允,无须质当。其停战期内认给军费一节,可以允许,若彼仍执前说,则以难允各条暂置勿论,而向索和议中之条款。务将朝廷诚心议和之意,切实讲论,婉与磋磨,总以先得议款为要。”注14
此电于当天下午六时三十五分打到马关电报局,至第二天中午始送交李鸿章。
三月二十四日下午三时,中日全权大臣举行第三次谈判。双方出席人员同于第二次谈判。李鸿章提出宣读对日方之复文,即取汉文正本交给伊藤博文,将英文译本交罗丰禄,令其读之。复文表示对日方“所复停战节略内要款情形,万难照办”,并谓:“本大臣尽心议和之始愿,从未稍减。以期两国和局之早底于成也。”李鸿章既将停战之议搁起,便要日方出示和款。伊藤答应第二天交阅。四时十五分,谈判暂告结束。
在此日的会谈中,伊藤博文突然询及台湾之事,表现出对台湾的极度关心,引起了李鸿章的警惕。当时有如下的对话:
伊藤;“我国之兵已向台湾行进,但尚未接来自南方之消息,情况难明。不知台湾之民如何?”
李(突闻“台湾”二字,面讹惊愕之色,故作镇静):“诚如贵大臣所知,台湾居民有客民与土人两种。客氏多来自广东,占十分之四,最为强悍。土人居十分之六。几日前议及停战,贵大臣不肯轻许,盖为出兵台湾之故欤?”
伊藤(微笑):“决非如此。”
李:“贵国倘占台湾,英国将不甘心,奈何?”
伊藤:“英国乃守局外中立,无任何置喙之理由。”
李:“英国固守局外中立,然此事与其利害攸关耳。”
伊藤(边笑边说):“利害攸关者非英园也,岂非贵国乎?”
李:“否。以台湾近香港。”
伊藤:“近香港何妨?我只进攻敌对之国。”
李:“除我国之外,英国不欲他国盘踞台湾。”
伊藤(微笑):“岂止台湾而已!不论贵国版图内之何地,我倘欲割取之,何国能出面拒绝?”注15
伊藤本答应在第二天出示和款,却又急不可待地露出要割占台湾。李鸿章不敢正面拒之,而大谈英国如何如何,想用英国来吓住日本,也未免太天真了。
从三月二十日至二十四日,中日全权大臣共举行了三次谈判。是为马关议和的第一阶段。在此阶段中,伊藤博文蛮横无理,耍尽刁滑手段,而李鸿章则委曲求全,惟恐和议中梗。日方终于以酷苛的条件使中国方面自动撤回了停战的提议,达得了不停战而和谈的目的。
注释:
注1 李鸿章:《酌带随员约筹经费折》,见《朝鲜档》(2611)。
注2 《总理衙门收李鸿章文》,《朝鲜档》(2713)。
注3 北京美国公使馆:《节录中日议和往来转电大略》,见《中东战纪本末三编》第2卷,第34页。
注4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东行三录》第227页。
注5 《马关会议纪要》,《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1089号,附件2。
注6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东进三录》,第227页。
注7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东行三录》,第227页。
注8 陆奥宗光:《蹇蹇录》中译本,第132页。
注9 以上皆见《马关会谈纪要》,《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1089号,附件2。
注10 陆奥宗光:《蹇蹇录》中译本,第133页。
注11 《马关会谈纪要》,《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1089号,附件2。
注12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东行三录》第232233页。
注13 《翁文恭公日记》,乙未二月二十六日、二月二十七日。
注14 《译署来电》,《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20卷,第24页。
注15 以上见《马关会议纪要》,《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1089号,附件2。 
二 日军攻占澎湖
在日本全权大臣坚拒中国停战要求的同时,日军向台湾省所属的澎湖列岛发动了进攻。日本政府之所以决定进攻澎湖,是为下一步占领台湾做准备。日本的企图是:趋中日双方正在和谈之际,先攻占澎湖,以逼迫中国在谈判桌上同意割让台湾;即使达不到割取的目的,也可利用澎湖作为进攻台湾的跳板。
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海峡之中流,东与台湾之云林、嘉义两县隔海相望,西与福建之厦门遥相对峙。群岛错立,风涛澎湃,诚乃闽台之锁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当时驻守澎湖的清军达十三营三哨,计五千余人。
日军之进攻澎湖是从三月二十三日开始的。为发动这次进攻,日军进行了多日的准备。先是在三月六日,以占领台湾咽喉澎湖为目的的日军混成支队,包括步兵三个大队和炮兵一个中队,共约五千人,以后备步兵第一联队长比志岛义辉步兵大佐为支队长,正式在宇品组成。是日下午二时许,比志岛支队分乘鹿儿岛丸等轮抵马关。运兵轮增加到七艘,于八日下午五时出马关,九日晨进入佐世保港,以与日本联合舰队会合。在伊东祐亨的主持下,制定了进攻澎湖的作战计划。其要点是:
一、“第一步占领澎湖南部之仓岛(按即将军澳屿)为据点,占领澎湖后即以此处为根据地,以制马鞍山以南之海面。”
二、“在冲绳之中城、大岛之久慈设置贮水池,并在冲绳之中城设煤炭贮藏所。”
三、“占领澎湖后设民政厅,购备蒸馏水器械。”
四、“十九日到达仓岛后,第一游击队吉野、秋津洲、高千穗先侦察澎湖岛。”
五、“二十日总攻击。上陆时,如有清军抵抗,(第一)游击队即开炮击之。在此期间,本队泊于海上。”注1
三月十五日,日本联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