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史》第123章


癫恐魇吕畋鹬髦酝獬凭翊蟪迹涔胤牢脑弧疤ㄍ寰裱妹殴胤馈薄V畲蟪级阅诔贫桨欤八杏Π焓乱耍醋鸥醚妹畔ば暮艘椋是敫ê硕帷F溆嗟胤矫袷拢杂傻馈⒏⑻⑾卣站砂炖怼8ㄓ谕庋蟾鞴铺ㄍ迕裰鞴笞芡常诒臼∥奈涫粼比哉障蜗喑啤!弊?4台湾民主国之改官制,主要是迫于当时形势的需要,或改衙门的名称,或对外变换官员的职衔,并不意味着原先的封建衙门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在三个衙门之外,还设立了议院,并拟推举台湾首富太仆寺卿林维源为议长。但林维源并未就议长之职。据载:“设议院,集绅士为议员,众举林维源为议长,辞不就,余亦不出。唯拔贡陈云林、廪生洪文光、街董白其祥数人就职。”注35所谓议院只是一个空架子,仅有数名议员以撑门面,并未真正成立起来,更谈不上“立法机关”的作用了。再就是割台明文下达后,台湾的府、道、厅、县官员及将领大都内渡,民主国一成立,便立即任命新的官职以填补空缺。这样,台湾抗日的领导体系才得以维持,没有因大批官员内渡而趋于瓦解。并对其后台湾的反割台武装斗争起了组织保证的作用。
其三,建立清军与义军联合抗日的新体制。台湾原有的驻军甚少,仅二十余营。战争爆发后,巡抚邵友濂陆续招募新营。清廷又谕福建水师提督杨岐珍。南澳镇总兵刘永福酌带兵勇赴台。旧有新募各勇,“统计当在八十营之数”。注36唐景崧署台湾巡抚后,对编制义勇的工作甚为重视。他认为:“湘、淮勇丁到台不服水土,又虞吃紧之际,难于隔海招军,惟有就用台民之一法。”注37由于清政府饬令在台官员内渡,福建水师提督杨岐珍、台湾镇总兵万国本及统兵官廖得胜、余致廷等先后回到大陆,清军营救大为减少,义军的作用更为突出。民主国成立后,除由全台义军统领丘逢甲统十营义勇外,又任命吴汤兴为台湾府台军统领,统六营义勇。其后,刘永福檄简成功为义军统领,带十一营,协防台南。在当时来说,建立清军与义军的联合体制是一个创造,为台湾的反割台武装斗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注释:
注1 《台湾唐维卿中丞电奏稿》,《中日战争》(6),第381页。
注2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东行三录》,第238、245、252253页。
注3 江山澜:《徐骧传》,见《小说日报》第9卷,第3号。
注4 江山渊:《丘逢甲传》,见《中日战争》(6)第396、398页。
注5 《收署台湾巡抚唐景崧文》,《朝鲜档》(2414)。
注6 丘琳辑:《丘逢甲信稿》,《近代史资料》1958年第3期。
注7 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第109卷,第5页。
注8 《户部主事叶题雁等呈文》,《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3022),附件一,第39卷,第36页。
注9 《台湾唐维卿中丞电奏稿》,《中日战争》(6),第385页。
注10 《台海思痛录》,第7页。
注11 陈衍撰:《闽侯县志》第69卷,《陈季同传》。
注12 《台海思痛录》第7页。
注13 《张文襄公全集》,见《中日战争》(5),第106、107页。
注14 《台湾唐维卿中丞奏稿》,《中日战争》(6)第387、388页。
注15 《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874号。
注16 《节录龚大臣中英法往来官电》,《中东战纪本末三编》第2卷,第60页。
注17 《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819、884号。
注18 《节录龚大臣中英法往来官电》,《中东战纪本末三编》第2卷,第60页。
注19 《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812号。
注20 《节录龚大臣中英法往来官电》,《中东战纪本末三编》第2卷,第60页。
注21 《台湾唐维卿中丞电奏稿》,《中日战争》(6),第388页。
注22 《岭云海日楼诗钞》卷2,《重送颂臣》
注23 《中东战纪本末》,《中日战争》(1),第204页。
注24 《台湾唐维卿中丞电奏稿》,《中日战争》(6),第392页。
注25 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第110卷,第14页;第112卷,第12页;第112卷,第11页。
注26 《寄译署》,《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20卷,第6061页。
注27 《清德宗实录》卷366,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五、二十六日。
注28 吴德功:《让台记》,见《割台三记》,第34页。
注29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见《中日战争》(1),第94页。
注30 黄家鼎:《补不足斋诗钞》,见《中东战纪本末续编》第2卷,第1920页。
注31 洪弃父:《台湾沦陷纪哀》,见《民族英雄吴汤兴文献》,《台湾风物》第9卷,第5、6期。
注32 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第113卷,第3页。
注33 《中东战纪本末》,《中日战争》(1),第202203页。
注34 胡传:《台湾日记与禀启》,第264页。
注35 连横:《台湾通史》上册,第70页。
注36 《收台湾巡抚邵友濂文》,《朝鲜档》(2262)。
注37 《收署台湾巡抚唐景崧文》,《朝鲜档》(2471)。 
二 日军登陆澳底与台北弃守
当台民酝酿自主之际,日本也在做割占台湾的准备。五月十日,即烟台换约的第三天,日本政府便将海军军令部部长桦山资纪晋升为大将,任命他为台湾总督兼军务司令官,以便使割占台湾迅速成为既成事实。
清廷派李经方赴台交割。五月三十日,李经方带道员马建忠、顾问科士达等,乘德国商轮公义号由上海启航,于六月一日抵台湾海面。二日下午二时,日本政府所派台湾民政局长水野遵至公义号,与李经方商定台湾交割文据。当天深夜,将文据缮成中文和日文两份,先由桦山资纪署名盖章,然后交于李经方,就算交割完毕。
形式上的交割台湾,只是为日本对台湾的军事占领提供一个所谓合法的依据罢了。其实,早在交割的四天前,日军已经开始了对台湾的进攻。五月二十九日,日本军舰先向基隆的金包里猛烈炮击,作欲登陆状,以牵制清军的兵力,然后从基隆以东五十里的澳底登陆。于是,台湾武装抗日斗争的帷幕便正式拉开了。
日军进攻台湾的部队有两支:一是总督府直属部队,由台湾总督桦山资纪海军大将亲自指挥,包括臼炮中队、要塞炮中队、后备步兵第四联队、临时台湾铁道队等,计将校二百二十八人,士卒六千四百九十四人,役夫五千六百三十六人,乘马一千八百七十二匹;一是近卫师团,由近卫师团长陆军中将北白川能久亲王指挥,下辖近卫步兵第一旅团(旅团长川村景明少将)、近卫步兵第二旅团(旅团长山根信成少将)及骑兵大队、炮兵联队、工兵大队等,计将校三百六十人,士卒一万四千二百零九人,役夫七百人,乘马、驮马、挽马三千四百五十二匹。近卫师团先驻金州,于五月十五日奉命移至营城子,又转旅顺。二十二日,北白川率部乘十四艘舰船由旅顺出发,于二十六日黄昏时驶至琉球中城湾。桦山资纪一行于二十四日乘横滨丸自宇品起航,于二十七日上午也抵琉球中城湾,与北白川的近卫师团会合。桦山即命令近卫师团进兵台湾,“若遇顽民抗拒,即迅速扫荡,严惩不贷”。注1当日中午,各舰船启锚驶向台湾。
五月二十八日傍晚,桦山资纪乘横滨丸驶近淡水海面。提前出发的高千穗、浪速、八重山三舰先已到达此处。据高千穗等舰报告,岸上清军进行抗御,在淡水登陆颇为不利。于是,桦山决定在三貂角附近海湾登陆。横滨丸于二十九日晨六时驶离淡水,至基隆海面后,又与停泊该处的萨摩丸等十一艘运兵船东航,以松岛舰为先导,于下午一时抵三貂角湾,并着手进行登陆准备。日军以澳底为登陆地点,由姬路、佐仓、丰桥三船所载之近卫步兵第一旅团第二联队先行登陆,第一中队为先头部队。澳底港深,可泊巨轮,而清军却视为荒僻之地,仅以总兵曾照喜统带两营驻守。曾军两营皆系新募,“成军甫三日,遇敌不敢战”。注2下午三时半,日军先头部队开始上岸。双方才交火,曾军死四人,即向西越山而逃。日军一鼓登陆,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澳底。当夜,日军便在澳底宿营。
五月三十日黎明,日军以近卫步兵第一旅团为前卫,向西进犯。澳底西北去基隆五十里,沿途重峦迭嶂,山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