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情色电影精品鉴赏ⅰ》第17章


“我就是喜欢食物。如果她不喝酒她也会喜欢食物。我是个好司机,她也承认。”
突然安娜感觉到伊斯特就在房外偷听,她大声说:“你在听吗?你想要什么?”
“我想和你聊聊。”
安娜听到伊斯特的哭声。她打开门,同时故意在伊斯特面前和酒店服务员热吻。
“你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统治感你就活不成,每件事你都想知道得一清二楚。”安娜坐在床上对伊斯特大喊。
“我们怎么生活?”
“我过去以为你是对的,什么事都想学你。可我发现你讨厌我,一直讨厌我。”
“我没有。”
“你让我害怕。”
“没有,我爱你。”
“你别那样说,你恨你自己和一切。你受过教育,翻译过很多书,你应该能回答我的问题。父亲死的时候,你说你也不想活了,你为什么还一直活到现在?是舍不得约翰?舍不得我?还是你的工作?”
“我没有那样想。”
“滚,让我一个人呆会儿。”安娜歇斯底里地大叫,一边哭一边把头靠在床头上。
“可怜的安娜。”伊斯特抚摸了一下安娜的头发,之后离开了。在走廊里,伊斯特呆呆地站着,表演归来的侏儒人走过她身旁。
第二天早上,安娜穿好衣服,打开门,发现伊斯特晕倒在房门口。安娜把伊斯特送回房间,让她休息。
安娜决定让伊斯特先留下,自己带约翰走。躺在床上,伊斯特又被痛苦包围。她要给约翰写信,信的内容很简单:给约翰的信。单词是外国文字。
“她带着孩子离开一个小时了。”伊斯特无法安静下来,她拍着床坐起来。“消化组织,关于吞咽组织和消化道。我有好的嗅觉,被冻的时候像一条臭鱼,这是可选的,我接受不了惨败的角色。孤独太可怕,我们想让别人行为端正,但那力量太强了。那力量太可怕了。在精灵鬼怪之间行走,你得倍加小心。”
伊斯特舒了一口气,她让服务员把她写的信拿来。
“你知道我得的什么病吗?是伤寒,和父亲一样。要是父亲知道一定会大哭的,他会安慰我说没关系。他是个大块头,但他很善良。我累了。”
伊斯特挺起身,她仿佛想抓到什么,手吃力地在空中挥舞,但什么也没抓到,她困难地喘气,扑倒在床上。
“我不想这样去死,怎么会这样呢?医生呢?我不想这样死去。”伊斯特狂乱地叫着,但很快她就没有力气了。她平躺在床上,拉过被单蒙住脸。
约翰来和伊斯特告别,他拉开伊斯特脸上的被单。
“别怕,我不会死,我会让自己好起来。”
“我知道。”
“我给你写了一封信。很重要的信,以后你会明白。”
妈妈催约翰走,要来不及了。约翰难过地抱住伊斯特。
“你离开是对的。”
“我没问你的意见。”告别的话依旧充满敌意。
约翰和妈妈坐在火车上,约翰手里拿着伊斯特的信,车窗外下着大雨。
“什么?”
“伊斯特的信。”
“我能看吗?”
约翰把信递给妈妈。
“给约翰的信,单词是外国文字。她真是好人。”
安娜站起身,打开车窗,任大雨浇湿她的头发。
作品分析
《沉默》是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神之沉默》三部曲之一,也是电影史公认的第一部艺术的诚实和露骨的色情镜头并存的严肃影片。影片的主题不是性。
伯格曼是现代电影史上最有影响的电影家之一。
《沉默》具有伯格曼电影的一切因素,以质朴的语言表现深刻、复杂的哲学命题。主要表现人与其同伴以及人与上帝之间的相互关系。显然,这既是伯格曼通过电影探索生命意义的结果,也是人类20世纪人本主义的结果。
影片故事比较简单,主要讲述姊妹客居异乡,彼此不能沟通,由于不懂当地人的语言也不能与当地人交流。隔绝之中的妹妹安娜置重病的姐姐伊斯特于不顾,纵欲——甚至和初次见面又举止粗俗的酒吧侍者做爱;姐姐伊斯特崇尚理性,但性格乖僻,对妹妹怀着既怜爱又忌妒的矛盾心理,最后孤独地客死他乡;安娜的儿子约翰是维系两个成人的惟一纽带,常以天真无邪的童稚目光望着陌生而充满恶意的外部世界,只能从患病的姨妈那里获得一点儿温情……
影片用象征性的镜语表现令人窒息的幽闭气氛,表现现代人的孤独:死寂的旅馆、杳无人迹的广场上突然出现的坦克、无尽头的坦克队列、侏儒人的表演、难耐的酷暑、长时间的沉默……
本片的拍摄角度独特:要么从门外拍门内,比如小约翰站在门外看服务员在门内吃东西,伊斯特经常通过打开的门看妹妹的一举一动,而妹妹也经常从敞开的门看姐姐……都令人有一种隔着画框看画的隔离感;要么从镜中拍摄,比如伊斯特在镜中看洗漱的妹妹;要么把人陷在柔软而蓬松的床或沙发内,使得视域极其有限,比如伊斯特躺在床上呻吟,约翰坐在沙发里表演飞机飞行;要么把镜头对准演员身体的一部分,两条腿,两只手,上半身等,用局部的肢体语言表达一种情绪和情感。这种拍摄角度让人在局限中体味人的孤独,以及人对人了解的片面与隔膜,给人一种寻找、探索的感觉,表现人们在疑惑中对答案的追寻,更透出一种陌生感、一种冷漠、一种莫名的压抑和无尽的孤独。
英格玛·伯格曼通过约翰——一个孤独的寻爱少年的角色流露了他童年时代对父母之爱的渴求和得不到这种爱的怨恨。20世纪70年代伯格曼在接受瑞典电视台采访时说:“一种巨大的忌恨建立在我和父亲之间。有一天他打了我。”这种对父权的反抗情绪贯穿伯格曼的电影生涯。就如《沉默》一片中的约翰,他要被送到奶奶家读书,他问姨妈:“爸爸妈妈会去看我吗。”伊斯特说:“妈妈会的,爸爸有时间也会的,但爸爸很忙。”约翰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但显然他能得到的很少。在异乡,母亲沉溺于自己的欲望之中无暇他顾。他与伊斯特姨妈相处的时间反而相对较长,然而姨妈又生命垂危,自顾不暇。
伯格曼写尽了人的孤独。妹妹安娜抛开沉疴在身的姐姐伊斯特,和侍者做爱却连彼此名字都不知道,好不容易有一个老侍者照顾伊斯特又语言不通;小约翰和侏儒玩耍,却被他们的头儿客气地请出;影片结尾,姨妈伊斯特垂危之际写给小约翰的最后一封信却用了外语,连她最亲近的外甥也无法读懂——也许她压根就不想让别人读懂。
伯格曼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他一向大声地质疑生与死、人与上帝的关系,质疑一种生存状态,却找不到可以归去的精神家园,这一直是伯格曼的痛苦所在,也是伯格曼影片的特质之一。在《沉默》这部影片中,伯格曼的这种特质与影片完美地结合。安娜通过性的交往试图建立与他人的联系,但在影片中这种性却既是一种亲近又是一种疏离。安娜靠它和不相识的人亲近,安娜也因为它和儿子约翰以及姐姐伊斯特疏远——本能和人性、人性和上帝竟然如此隔膜,性是这部影片艺术构思的必须的重要元素。
伊斯特外表像是上帝派来拯救人类灵魂的道德教士,不苟言笑、表情刻板、衣着保守。但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爱、有欲念、有恐惧。这个角色没有太多的台词,无论何时,即便是在她大吵大叫时,你也能感觉到沉默的气息,甚至她越是歇斯底里,这种气息就越浓。伊斯特的孤独和痛苦都是对上帝力量的怀疑,人不能在上帝的教诲下摆脱欲念,同样,上帝也不能解脱人的痛苦和孤独。影片中巴赫的音乐反复出现,他的作品结构宏大,很有宗教感,在影片中成了天国的声音,成了上帝的呼唤和洗礼。伊斯特听巴赫,安娜也听,然而这音乐似乎并没有“让别人的行为端正”。可见上帝的力量在强大的现世欲望之下,也会显得苍白。“我们想让别人的行为端正,但那力量太强大了,那力量太可怕了。在精灵鬼怪中间行走,你要小心。”伊斯特的这番话在揭示影片主题的同时,也表现出对上帝的力量的质疑。人在努力拯救着人的堕落,但神却保持着沉默。这既是对神的一种质疑,又是对人的一种质疑。
影片以小约翰无法读懂姨妈伊斯特的信,面对着最后的隔绝而告终。这意味着电影家同样面对着一个永恒的哲学疑问。这样的电影具有毋庸置疑的深刻,然而也有着毋庸讳言的沉闷。《沉默》大概也是电影史上第一部表现了色情却没有理想票房的影片。
英格玛·伯格曼在本片体现出的主要风格元素:
1。具有复杂哲学含义的故事。
2。对白极少,但很重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