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媒体》第23章


“就这么简单?”林枫自言自语。
(。。)免费TXT小说下载
“这还简单,要不是一个博士生临时决定不来了,还轮不到你呢。”聊天的女人听到林枫的话,回头应了他一句。
有很多事是林枫到滨海都市报三个月以后才知道的,其实林枫参加招聘考试的分数并不低,但由于他的学历是大专,所以让领导们犹豫了许久,倒是滨海都市报的老总陈利民力主下才让林枫进到滨海都市报的。他也是那一批招聘的记者中唯一一个大专学历的人。
培训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一是业务培训,主要是采编方面的,由于滨海都市报是滨海市第一份自办发行的报纸,所以没能招到一些真正做过报纸的人,只有从省报下来的几个老记者有过类似的从业经验。二是电脑培训,滨海都市报想成为滨海市第一家无纸办公的平面媒体,所以要求所有的记者都会打字,都会内部网传稿。第三项就是有关宣传纪律的培训,这也是林枫最不想听的内容,一个是条条框框太多,让人心烦,二是前后也干了两年多媒体,所以对于这些内容他早就听到耳朵长老茧了。
业务培训让林枫受益非浅,虽说他也算是一个老记者了,可是从来没受过任何系统的训练,连什么是导语他都搞的不是很清楚,更不要说如何把一篇新闻写的吸引人。另一个吸引他的是编辑,报纸的编辑与电视广播的编辑完全不同,除了要找出记者文章中的错别字外,还要对文章进行修改,最后还要完成画版、排版等工作。
滨海都市报里几乎全是年轻人,大家热情都相当高,办一份市民自己的报纸,与原有的党报要有明显的区别,市场化是报纸的生命线。令林枫更为兴奋的是这份报纸里几乎没有什么等级观念,老总也才三十多岁,就没什么年龄大的人。
但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的是在报社里学习是件很容易的事,出门就难了。大多数人之前根本就没当过记者,书本上的知识完全变成实践的时候就太难了。这一点对于林枫来说倒没什么问题,问题是所有的单位根本就不承认滨海都市报的存在,以至于他们每次外出采访时先要做长长的一段自我介绍,然后才能切入正题。如果被采访者接受还好说,不接受那就很难办了。所以有时候他们干脆就冒充是省报的记者,反正他们也是省报办的子报。
另一个难度就是什么是都市报,什么是市场报,不但外面的人没有明确的概念,其实就是他们自己都不太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当时在全国知名度比较高的都市报只有一份,那就是华西都市报,后来在全国鼎鼎大名的南方都市报与滨海都市报是同年成立的,只不过比滨海都市报早几个月而已。
44
其实最大的困难很多都市报人都是到了后几年才知道,那就是省报对办好这样一份都市报也是一点信心都没有,所以一共只给了滨海都市报80万元的现金,办公室的租金先欠着,办公室的设备先赊着,印刷费先缓着,其实那80万元也仅够发几个月的工资就没了,所以都市报人必须背水一战。
为了把滨海都市报办得像样一点,就内部先出报,当时一共办了三期,林枫至今还保存着试刊的那三期报纸。也许命运早就注定林枫这辈子要和社会新闻打交道,所以林枫虽然是文教部的记者编辑,但他在滨海都市报试刊的第一张照片就是社会新闻类的,第一篇作品也是社会新闻类的。
那条报道在今天看起来是相当普通的一篇报道,但是它对于林枫的意义乃至于对滨海都市报来说都是相当大的。那是一篇关于事故发生后众人都不去援救的故事,新闻线索来自己于当时都市报的一位分管文教的副总编那里。
当天下午林枫正在为他的第一期综艺走廊发呆,在滨海这个从来就没有什么明星光临的城市里想做娱乐新闻相当困难。当年还没有什么互联网可言,所有的稿件都要自己从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职业写手那里约过来,所以当时娱乐圈发生什么大事你要是不知道,那就太难编版了。
林枫还是搞到了几条像样的稿件,但是如何把这些稿件放到一个版上,林枫可就头疼极了,画版对于林枫来说那是破天荒第一回,面对着版样纸上的小格子,林枫头就有点晕。就在这时候,分管他们文教部的吴副总在办公室里叫道:“小林,你进来一下。”
林枫放下手头的工作,进了吴副总的办公室,“吴总,您找我?”
“小林,有这样一件事情你去采访,上星期六滨海大学的两个老师带着他们的独生子到江里去游泳,没想到两个大人全都沉了下去,救上来的时候已经双双死亡,现在只剩下他们的儿子一个人,听说今天在外婆家里,你去采访一下这件事,记住稿子要做得软一些,希望能引起市民的关注。”
林枫马上就投入到这件事的采访当中。当他见到小林华时,小林华正坐在外婆家的沙发上发呆,老人对林枫说:“这孩子,从上星期六他父母出事后就成这个样子了,实在让人担心。”
林枫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要关注这个孩子,让他在经历这么大的事后心里还能健康成长。可是当他和小林华聊起来的时候才发现这件事的新闻点远不止如此。小林华含着眼泪对林枫说,“记者叔叔,当时江边那么多船我去求他们救救我爸爸妈妈时他们为什么不去救,还有人问我给多少钱,我是一个小孩子哪来的钱。但如果当时他们能救救我爸爸妈妈,也许他们就不会死。”
林枫立即着手对整件事进行调查,第二天一大早林枫就将3000字的稿子交到了吴总的桌面上。林枫并没有将稿子写成长篇大论,而是分成了几个小部分来写,一部分是现场回放,二是带有采访和评论性质的众船夫为什么不施援手,第三部分是让大家都来关心失去父母的小林华。
吴总看完稿子后相当满意,随后在下午的编前会上大家开始讨论林枫的这条稿子。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这种采访方式以后在都市报要经常使用,那就是每篇文章都不要太长,最长也不要超过800字,这样便于读者阅读,也不会因为文章太长而让读者失去兴趣。第三就是信息量一定要大,这样才会让读者真正自己花钱来买你的报纸。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篇报道只出现在都市报的试刊报上,并没有真正的被读者看到,但由它所产生的意义一直延续下去。
林枫在都市报的主要工作当然还是文化采访,包括省市的一些文化团体和机关单位。除此以外林枫每周还要做两个版,一个版是每周四的校园风景线和每周五的综艺走廊。本来林枫还要做副刊版的连载,可由于林枫太不负责任以及对长篇小说的改写太不擅长,最终主任还是没敢放心让林枫做连载版。
当时都市报的分类还是让人觉得有些奇怪,分成的几个部门是要闻部,社会新闻部和文教新闻部。要闻部主要是编辑,包括要闻、社会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体育新闻等。社会新闻部主要是社会新闻的采写,而文教部则是采编合一,从事的很多版面现在大多数报社都把它分进了专刊部,有文化新闻、娱乐新闻、还有校园版、老人版还有医疗版等。看起来稀里糊涂一锅粥。
虽然大家都没有经验,可是积极性都非常高,办公室的灯每天从早上八点钟一直亮到夜里两三点,省报大厦每天最早来的就是都市报的人,最晚离开的也是都市报的人。虽然记者的工作每天晚上八点钟之前都做完了,可是记者一定要看到自己的稿子上版面才会离开。
唯一与原来预计不同的是,无纸办公无法实施下去。1997年大多数记者的电脑水平都极低,连打字都无法完成,更不用说在电脑上操作其他的东西了。最后报社不得不决定大量招进打字员来解决这一问题。
出报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每一个人都在期待着这一天,像等着自己的孩子出世。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四章 45…46
45
开报的日子定在了十月一日,之前为此已经改过的三次日期,主要是担心记者和编辑不成熟,开弓没有回头箭,如果在出报的时候发现有任何问题后悔就来不及了。相信在那个时候心里最没底的应该就是老总了。滨海都市报的老总们都是省报的中层干部,因为心中还有一份新闻理想才主动请缨办了一份这样的报纸,可是能不能办成他们心里也没底,更何况?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