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大唐》第122章


一路往南,开始是水手们已熟悉的航线,我还是一丝不苟的要求,把这段航程当成横跨印度洋之前的一次实训。
于是,航行四天之后,按照我的计划,参照后世的方法,由程飞亮和秦伟具体负责,开始组织实施大量的练习科目训练。除了一般的训练内容,更包括了船员落水救援、急救演习、防火演习、暴风雨应急演习、海上遭遇战演习、岛屿探索演习等等一系列模拟突发事件的演习。这让没见过世面的舰队成员们大开眼界,对我的点子越发佩服。以舰队中众中专业的军人身份看来,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经过训练的水手们一旦真正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便可以不至于太过慌乱,并能按照演习时的步骤有条不紊的应对。
于是,手下对能够顺利完成这次的任务的信心更足了,而我的向下级军官的通告中当然也少不了详细的叙述这部分内容。在我看来,经过此次的任务,凡是能够存活下来的水手一定能够成为最最精锐的水兵!只是现在,这些未来的海军精锐们每天连晚饭后吹牛的兴致都有些欠缺了,空闲的时间都在抓紧时间休息。
第165章 出征南海(4)
今日四更(162…165章),各位大大多多捧场!你们的支持,就是我写下去的动力!
……………………………………
我让独眼龙提高了水手们的伙食标准,保证他们在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中的营养,对于每个水手每天的休息时间,也必须加以严格的保证。
除了船上的随军医生有些无事可做,只能兼职做做理发师以外,日常工作都在井然有序的进行着。当然,既然是航海,繁忙绝不仅仅是水手的专利,高级船员也同样如此的。整个航行的过程中,他们所要做的事情很多,虽说不是体力劳动,但是也相当烦琐,更需要尽可能的精确无误。
而且,我的船上的海员们还有别的事情要做。那就是继续印尼语和大菲国语及英语的学习了,秦伟不在,由张天负责讲课,相比起秦伟,张天在一群男人看来,课程都似乎无趣了很多,但是看到船长和大副都认真的学习,大家也只能强打精神。
为了练习拉丁语和英语,我尝试着用这两种语言来给五个学生写下一阶段的《航海教范》,现在,我正提着鹅毛笔,组织着语言,试图说明风向与海流的问题。
“……由于地球的两极和赤道之间的温差,引起了巨大的大气对流循环,加上地球本身的自转,这种本来应沿经线方向的对流,在所谓的“科里奥力”的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了沿纬度方向的偏转。两者的最终结果,就是在这个蓝色的星球的大气上,形成了巨大的对流圈。总体来说,在地表上来看,这种大气运动在北半球沿着顺时针方向循环,而在南半球刚好相反,于是,便形成了所谓的‘信风’。我们很喜欢这种风,因为它是如此的有迹可循,信誉卓著。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主要由海陆分布引起的呈季节性变化的‘季风’也有规律可循。当然,有的时候,我们更需要一点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可言的风的帮助——尽管很多时候这种风会给我们带来大麻烦。
在信风终年的吹动下,加上其它诸如地球自转,海水各部分盐分不同,最终的结果,也导致了海水也形成了类似的洋流圈,北半球顺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相反……”
写完,看了看成果,我苦笑着摇了摇头,在纸的一角做上个记号,把好不容易写成的东西给收到一个专门的柜子里,锁上,可以看见,里面已经有很多张这样的做上了记号的纸了,那些都是记着孙子延写废的文字。倒不是说文字本身的问题,而是这一小段文字,所包含的内容太过超前了。我甚至都能想到年青的大唐学生学到这些内容的时候,那些成筐的问题了,然后要解释那些问题,又足够他写另外两本书了。一本是写地球和地理的,多半就会因此犯禁而被皇室通缉;一本就是基础物理,里面的内容只怕能让整个世界都被搅个天翻地覆……
揉了揉眼睛,最终,我在另外一张纸上写上一行文字:“经观察,风与流多呈这样的方式……”
南下的航线,于是便能顺风顺水,航速甚至有时超过了十节,平均航速稳定在八节左右,于是,每天的航程将近两百海里,有时甚至更多。随着纬度的降低,天气也一天比一天炎热,新鲜的食物开始腐败,为了防止生病,所有已经变质的鲜肉全部丢进大海,这样,船上的伙食标准逐渐降低了,水果和蔬菜的供应量也越来越少。
第十五天中午开始,风却渐渐小了,到了下午,甚至弱得连风标都无法吹动,阳光刺眼,空气异常的闷热,船舱中就更不用说了。值班的船员向我报告了这个异常的情况,却只换来我淡淡的一句:“知道了,继续顺流航行。”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应当,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或许是他的这种沉着感染了水手们,他们焦躁的情绪渐渐缓和了下来。
于是,船只能被海流带着以不到两节的速度在海面上漂,这天晚上,我在我的航海日记中写到:“……船只越过北纬三十度纬线,与预计相同,无风……按目前船速,如没有特殊变化,估计二天能通过该区域。当然,最好能来点‘歪风’就好了……船员对现在的情况有些轻微骚动……”
第二天,在早上集合水手时,我破天荒的向船员们许诺,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二天之内,将到印尼最大港口外围第一群岛链,前段时间表现优秀的水手将会获得物质奖励。
白天,因为无风,操帆的水手们无事可做,水手们也得以小小的休息。但到了夜里,东北风终于再次吹胀了船帆,“火神号”及其另十一只大船又终于繁忙了起来。我站在船尾,享受着微风,长长的松了一口气。帆船的船长,真难当呀……说起来真的和农民差不多,都是要靠天吃饭!值班的独眼龙高兴的跑来报告,船速恢复到五节以上。
听到了起风的消息,本来在休息的张天也来到甲板上,走到我身边。我向他笑了笑,说:“阿天,记着这个位置,我们已经靠近陆地了。”
“越上靠进陆地,海流就加带动风……”
张天对于我的博学已经见怪不怪了,根本就不去管我是从哪儿知道了这些知识,说起来也是,在他的心里,我可是连“神仙”都见过的人……还好,他没有去问我原因,免除了我又准备用“经观察”来搪塞的打算,不然就只能又开讲大气循环和物理了。
船行依旧,继续往南。
现在正轮到风子期值班,他先巡视了一趟船上的情况,确定船体没有异常之处,捆扎的物品没有松动。木匠正准备可能会用到的大小不一的堵漏的材料,炮长正带着炮手把火药用天平称成标准的份量,灌进备用的火药包,装进木盒子里。回到甲板上,招呼过两个水手,拿出“测程仪”,开始测量船速。听名字这东西似乎很先进,其实也就是块拴在绳子上的重木板,绳索每隔一段相同的距离就打一个节。
风子期命令一名水手将木板扔出船舷,这时,绳索从轴线上开始快速绕开,同时,风子期用准备好的沙漏开始计时,三十秒之后,沙漏中的沙流完,绳索从海中打捞出来,记录下滑入水中的绳结数目。这样,便可计算出这段时间内船行的距离,从而算出船速。为了准确起见,我要求每次测量都要进行三次以上,然后用几次测量出的速度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出的船速,风子期一丝不苟的完成着。
第166章 出征南海(5)
风子期来到舵手身边,舵手是从几名高级水手中精心考核挑选出来的,只要不是特殊的情况,都是由他们听从命令控舵。风子期来到这里,现在是要监督其正确的调整测航板。这是块固定在操舵室的磁罗经(带方位指示的精确指南针)旁的木板,木板的顶端是一张方位刻度图,上面有三十二个尖头,与罗经上的三十二等分圆周方位相对应,每个尖头都有八个可插木栓的小洞。木栓系在中间悬着的绳子上。每隔半个小时,舵手就必须把代表这半个小时的木栓插进与罗经上航向相对应的那个尖头的小孔里。木板的下方还排着记录船只速度的八排小洞,同样的,也是把相应的木栓插进小洞里记录当下的航速。
完成了这一步,风子期又观察了下桅顶的布带做成的风标,计下视风向,然后观察风标飘起的角度计算大致的视风速,记录下来。接着,按照“平行四边形”速度合成法则,计算出真风向和真风速。为让他把这个法则弄清楚,我可没少出题难?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