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影》第25章


记忆这种东西,有时侯还是有点意思,就象我的小姑姑。'手 机 电 子 书 w w w 。 5 1 7 z 。 c o m'
现在我躺在我们家的沙发上,屋子里在放披头士的《黄色潜艇》,屋子里分明充满了一种懒洋洋的嬉皮士情调,我的桌子上放着一杯咖啡,每天我都要喝一杯咖啡,墙上挂着凡高的画——我常想凡高到了晚年一定是精神分裂的,他放弃了世俗的快乐,走到阿尔的田野上,选定一个位置朝自己开枪,结束了短暂忧郁的生命。
我看着坐在对面的小姑姑,她说,凡高不喜欢城市因为城市令他神经衰弱,可是我喜欢城市,真的喜欢。
我可爱的小姑姑穿着一身黑坐在沙发里,神清气爽,脸色红润。
喜欢唱歌的小姑姑没有成为歌唱家,反而成了作家,她原来的英文比我现在的水平还烂,但是现在她居然会用英文写小说,还是畅销书。她身材窈窕常穿着唐装或旗袍出现,梳着圆髻。小姑姑有一张孩子气的粉扑子脸,微微斜飞的丹凤眼,丰厚的唇,悬胆鼻,这使她极象西人心目中的东方佳丽,充满了甜蜜的异国情调。
小姑姑的新书叫《火红的农场》,讲述她的知青生活,里面涉及到政治和性这两个畅销的元素,也许不久以后她会上TIME杂志。写作对于小姑姑来说是件时髦的事情,但如果明天香奈尔找她做代言人,她会马上放弃写作,但是目前香奈尔只选用30岁以下的白种美女,姑姑虽然是美女,但是她毕竟老了,这一点很遗憾。我常充满好奇地问她一些知识青年下乡插队的情形,是否真如她的小说所述离奇曲折,她用不以为然的口吻回应:“有什么好说的,反正这辈子我是不会再下乡的了。”当然最后她还是应我的一再要求讲一些故事,这些故事在她的叙述下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我得承认小姑姑似乎更适合写作,比起做香奈尔的代言人来说。
小姑姑目前已经不在中国,但是每逢假日她都会回来看我的母亲,她们的道路迥然不同,她们这对姐妹,从外表到个性其实毫无相似之处。我的母亲是个沉默内敛的人,小姑姑说,这和你外公一样。
外公在我的记忆里是个奇怪的人。
那时据母亲说在W大里,是一色的红瓦青砖平房,道路两旁夹着樱花树,樱花是最奇怪的花——开到盛极的时候就死掉了,樱花的颜色有粉、白两种,非常脆弱的颜色,象人无常之生命,弥散着消极的气息。后来那里拆掉平房建高楼,居然时常有人跳楼,摔死在落英缤纷的道上,别有一番凄恻的视觉效果。每次行过的人都要看看头上的高楼,揣测不知何时又有人要跳下来。而外公每次走在这条路上都目不斜视一脸漠然。
外公曾经脾气很大,W大里很少有人不被他骂过。有一次学报发表一篇批评他所写的关于《红楼梦》的文章,他看了以后觉得不通,于是跑到学报编辑部痛陈其害,声色俱厉地用成语呵斥对方,真正是骈四俪六,对仗工整,平仄相和,节奏分明;学报主编惟有面露尴尬洗耳恭听。
母亲说起这些事好象是在讲另外一个人的故事,因为我后来看到的外公性格是相当内敛的,面无表情,见了人都谦恭的笑;他寡言,常闲坐看窗外,窗外有一棵乌桕树,据说是死了很久,却没人挖掉。他眼神空洞的看着,可以消磨一个下午,屋里必放京剧,那锣鼓声与唱腔在我听来凄厉,有压迫感。
1968年,文化大革命急剧展开,此后这种运动以各种不同的层次继续发展在1956——1966年间就有120万的青年被送到乡下。当时的报纸写了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从根本上,培养怎样的青年一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事业是否后继承有人的问题……,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是否能继续沿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道路继续前进的问题,是我们能否成功的防治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在中国重演,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问题,……(上山下乡)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我们党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这场运动缩小着城市与乡村,工人与农民、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差别,它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就这样,我的母亲和小姑姑加上其他一共十五名男女青年就下到了湖北潜江,当时家里人无法送她们,据说是有了错误自顾不暇,在汽车上母亲流泪,而小姑姑不知何时已经入睡,窗外的乡村已经酣睡,现出沉寂。
这一块地方属于江汉平原,是血吸虫肆虐的地方。最初他们被安排在生产队的粮食仓库里,由于年久失修,屋顶经常漏雨,她们只好找来塑料布接雨接雪,在晒棉花的竹架子搭成的床上,盖上晒粮食的竹帘子,上面铺满稻草,经常会有草蛇因为冷钻在里头,地下长满菌类植物。空气里弥散着米的霉味和雨雪沉积的寒湿气息。后来总算盖了一间可以住人的房子,八男五女。
村里的农民对知识青年怀有莫大的好奇心,因为没有见过这么多讲话新派穿着时髦的城市青年,常跑来围观,把观察他们日常起居当作每天必有的娱乐,母亲说即使你在那里烧饭、说话,他们也津津有味的围观:面带笑容,脖子抻的老长,象鸭的颈项,那种乐此不疲的眼光让她现在还记忆犹新,而且那目光是直视,五个只有15-18岁的女孩子觉得那种赤裸裸的眼光就是一种污辱——但是后来慢慢就习惯了,在城市里人总是显得格外脆弱敏感,到了乡村所有枝支蔓蔓的小情绪就被修剪的光秃秃了。
按照毛主席的话语方式,他们这群充满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城市青年要和农民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睡在一起,好好接受贫下中农的思想改造,因为在这些城市青年的心里对农民是充满鄙视的,而这种鄙视正是思想错误以及未来社会动乱的根源。
他们每天的生活这样开始的:绿色的江汉平原一望无际,一轮红日升起,然后是生产队长拼命敲钟催促上工的声音,这声音一点也不象田园牧歌里的天籁,相反它使得知青们精神衰弱、神经错乱,因为当时的她们又累又饿还要劳动,并且平均年龄只有18岁,他们是一群厌恶体力劳动的年轻人,才大志疏而又经常想入非非,看的是资和修的东西:黑格尔、费尔巴哈、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狄根斯、普希金……当然还有普及的马克思、恩格斯、鲁迅。这些书使他们的精神走向了与年龄不相吻合的深邃,因为深邃所以对于生命的痛苦体验更深。
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来路与去路,不知道个人的命运和政治的决策间到底有什么必然的关系。他们起初对于生活抱有的幻想是缘于书本的,从书里获得革命斗争这样的字眼,获得乌托邦的理想。中国革命的模式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书本告诉他们,火热的生活频繁的斗争激昂飞扬的人生在乡村,城市是浮华没落的充满了浪漫主义毒素的气息。
但是农村的生活马上使他们丧失原有的热情,幻想在日复一日的务农生活中很快就消耗殆尽,剩下的是茫然,因为饥饿。茫然的结果是产生两种人,思想家和精神空虚者。事实上,在这批年轻人中,也许有人是具有思想家的潜质,但是没有一个足够衍生思想的空间就断送了他们的智慧。
在这些忧心忡忡的年轻人里头,只有小姑姑是无忧无虑的,她当时才十六岁,声音甜美喜欢唱歌,她的理想不是成为一个学者而是到文工团做一名独唱演员,她长的漂亮,表现欲强烈,不甘于过朴素平庸的生活。她的想象力超越于这个时代之外,带着过分张扬自我的痕迹。
她的歌声使得乏味的知青生活具有一点人性的色彩,当地的农民很喜欢她,教她唱各种小调,有些是含有戏耍成分的“艳段”,由她唱来含有一种澄澈恬美的味道,他们夸奖:“妖妖唱的真好。”我的小姑姑叫李若窈,但母亲常叫她的小名,按潜江的乡音,做“妖”。
可惜小姑姑的这项特长一直是我的外公深恶痛绝的,外公认为她的身上缺乏一种深刻平稳的东西,他常说小姑姑看起来一点也不象知识分子家庭出来的孩子,我倒觉得小姑姑身上少去了知识分子的矫情闪现着某种世俗的机智。
小姑姑喜欢穿特别的衣服,比如肥大的军装,她总会偷偷系上一条皮带现出腰身,这在一个性别模糊的时代是极凸凹有致的风景;她的辫子垂在肩膀上,用黑色的玻璃丝扎的有点蓬松,而非革命的杀气腾腾的九节鞭;那时她脸上还有几粒雀斑,显得很俏皮,背着着阳光看象提香笔下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