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逆天》第517章


安定了汉族官员之后,萧思温又开始商量如何进军的问题了。对于萧敌烈死守玉河口的看法,萧思温并不赞同。因为有人提出来了:契丹军不善于防守,而且玉河绵绵百里,水势又不大,并非只有一个玉河口才能渡河。周军完全可以在其他的地方渡河。
萧思温看了眼说话的人,眉头皱了皱。进言的人,萧思温非常熟悉,这人就是自己的儿子萧天佑。这家伙十五天前从益津关跑了回来,浑身是伤不说,还带来了周军入侵,益津关失守的消息。乾化军8000人,独独萧天佑一个人从益津关逃了回来。萧思温向来治军严谨,就算心里面舍不得也只能派人把萧天佑拿下,准备砍头。对于辕门斩子这出戏,大家伙儿虽然没怎么经历过,可是该怎么做,众将领还是知道的。于是,一块儿求情,萧思温才勉为其难的免了萧天佑的死刑,给判了二十军棍,充当帅帐的持戟者。萧天佑见很多人都商量着怎么在玉河口阻击周军,他实在忍不住跳出来说了这么几句。
萧思温脸色一沉,怒道:“本帅在军中议事,那是你这个持戟者能够**言的。来人哪,将他赶出去!”
南院宣抚使韩德源素来知道这萧天佑还是颇有才干的,只不过老子萧思温想让儿子多锻炼锻炼,才把他放到乾化军去。可是,有才干就是有才干,萧天佑说出的问题,也正好打中了萧敌烈的要害。韩德源说道:“持戟者所言并非虚话,现在军情紧急,下官斗胆请求留守大人着力提拔。他日未必不能成为我契丹的一员大将!”
当下又有几个人汉族官员站出来符合。这萧天佑说的话,其实和萧思温自己心里想的正好符合,他也早有提拔儿子的心思,当下就说道:“你既然说敌烈将军说言不妥,那你可有什么良策啊!”
“我军善战的乃是骑兵,讲究就是来去如风。周军虽然也有骑兵,但是一来骑兵数量没有我们多,二来马匹也没有我们多。所以,末将以为,与其派遣**在玉河口狙击,反倒不如留下主力部队在南京防守,只派出万余人出城南下*扰周军的补给线。周军为了确保补给线,不能不排除骑兵来与我军作战。这么一来,敌人就再也没有余力快速北进了。只要拖过三天时间,我契丹主力到来,那就是和周军决战的时机!”萧天佑朗声说道。萧天佑的主意,是杨衮的老招了,当然杨衮也是和契丹的耶律阿保机学的。
萧思温扭头又问萧敌烈道:“敌烈将军,死守玉河口还是有弊端的。你觉得游走在周军身后,牵制周军骑兵的法子如何啊?”
萧敌烈沉思了一下,道:“末将谨遵将令!”他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话里面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他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萧思温笑道:“敌烈将军听令。本帅命你率领10000骑兵立刻启程赶赴**一带,见到粮草就烧,见到小股周军就杀!务必要引起周军主力的注意!”
“末将遵令!”
萧思温接着又开始给众将分派任务,有些人防守南面,有些人防守西城,有些人负责后勤,有些人负责安抚百姓。一道道将令条理清晰,不愧是文武双全的人才。
萧敌烈带着10000骑兵从南京出发。留在山南的契丹军,不如上京附近的契丹装备完善。按照太祖皇帝的诏令,契丹族人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都要入兵役,但精锐的部队,每一个骑兵要配三匹战马,同时还要配两个家丁作为帮手,一个专门打草谷,一个专门守营门。不过,山南的契丹军则没有家丁帮手,说是10000骑兵,就是一万骑兵。只不过,萧敌烈出城的时候还是费了有一点周章的。
每个人手里都举着军旗、战旗,原本可以并驰四匹马的道路,现在只能走一匹战马,这就把整个**拖得极长,是出城的时间也大大延长了。萧敌烈这么做的用意,也是很明显的,这是典型的虚张声势,让别人以为自己出城的人马众多。现在的燕云地区,由于契丹**较少,真正起到防御作用的都是汉军,而周军大举北上,汉军多有观望着,萧敌烈这么出城,事实上是在向云州等尚没有沦陷地区的汉军表明契丹人的决心:我们要和周军决战了,你丫们最好眼睛放亮点,等战事有了胜负再做选择不迟。
还有一个目的,这样子出城也是用来迷惑周军的斥候的。10000人马,让周军无算成四万人马,那么南京城里就剩下20000人马了,如果周军在南京城下分兵,萧思温突然杀出,一下子就彻底打乱了周军的计划,让周军首尾不能兼顾,腹背受敌。
萧敌烈出了城门,他不走玉河口,反而顺着南京城东的高粱河向东南过安次(今河北安次县西)向**迂回。萧思温虽然坐守在南京城,却也不什么都不做的。他每日都派遣大批的斥候,向南方搜索情报。周军的兵力多少,**的部署情况,萧思温还是略有了解的。
这次周军入侵,一路从沧州出发,夺取益津关,一路从易州出发,夺取瓦桥关,威服莫州、瀛洲之后,两路**在**回合。攻克**之后,周军的主力骑兵已经开始向**东北、南京西南向的良乡进逼了。只要周军决心足够大,那么最迟今天夜里,骑兵就能到达南京城下。走玉河口很有可能正好和周军迎面撞上,打遭遇战可不是萧敌烈出城的主要目的。
马匹疾驰了一个多时辰,萧敌烈赶到了安次。安次县是个小城,除了衙役根本就没有驻兵,在战乱时期,那只能是谁来了就站在谁的一边。听说萧敌烈来了,安次县令赶紧出城迎接,一把鼻涕一把泪:哥们,你终于来了。萧敌烈出城的时候,萧思温反复交代,一定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他见着安次县令表现不错,当下也是温言安慰,顺便问了问周军的情况。
你想啊,这安次县两个驻军都没有,县令那什么去侦察敌情啊。对于这局势,他是两眼一抹黑,还不如萧敌烈知道的多呢。萧敌烈原本也没打算从县令哪里探听什么消息,他麾下10000骑兵,会少了斥候吗?当下就把斥候全面撒开,重点放在**,其他方向兼顾。他不仅要探听周军的动向,更重要的是,他要探听周军粮草的安放地。只要知道了周军粮草的所在,萧敌烈就准备动手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只要少了周军的粮草,周军在能战也只能乖乖撤军。
常言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那说的是,出兵打仗之前,要先准备粮草。可不是把粮草摆在最前面,两帮子比比谁的粮食多,然后决定胜负。恰恰相反,粮仓这种地方,一般都被视为机密,一般人绝对不会告诉他,就算要找也不容易。
可斥候毕竟不是一般人,人家玩的就是侦察的艺术,这一来二去的,不到半天时间,就发现了周军的粮草。
第179章 今天是个好日子
一般来说,知道了敌军的军粮所在地之后,我军会怎么做呢:啥也别说了,烧呗。当年曹孟德在官渡就是这么干的,还挺嚣张的叫嚷道:就敌人戳着你的菊花了(原话指屁股),你也得先烧了再说。
萧敌烈听斥候禀报,说着周军的粮草就在**城南30里处刘李河畔的金安镇。这么快就把周军的粮仓给探明了,让萧敌烈心中也是惊讶不已。他忍不住反复询问了一阵。原来这周军的粮仓和别人的大不一样,一般**的粮仓都是专门找个地方圈块地自己建粮仓。而周军的则是把百姓给赶出来,用百姓的家作为粮仓。如果不是周军现在开始向沧州转移粮食,契丹的斥候也不容易发现。接下来,又有个斥候去侦察了一下,明确了金安镇的确是周军的粮仓无疑。不过时间不等人,周军似乎正在发动百姓搬运粮草。
萧敌烈的眼睛微微眯了起来,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家伙眼睛一旦眯起来,那肯定是想杀人放火了。派出去的斥候送回的军情表明:周军的骑兵部队已经向良乡进发,而步军主力则进入了**城修正。留守金安镇的周军不过千余人,沿途押送粮草的军士只有数百人。
萧敌烈立刻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自己能够一把火把周军的粮仓给少了,击溃周军的第一功就是自己的了。至于说周军的粮仓为什么这么好找,对萧敌烈来说也很容易理解,南京迟迟不发兵,整个燕云十六州面对周军的入侵,事实上是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周军警惕心下降也就在所难免了,再说了,如果不是运粮的话,它也不算好找。至于,它现在加速搬运粮草,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周军主力北上在即,它需要粮草前移,第二就是因为,周军也知道了南京城下出来了一支**。这骑兵除了南京城就跑没影儿了,这让周军的高层立刻就意识到,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