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女书商》第125章


?br /> 端卿答应着,心里过意不去,又在边上站了半天,见林云浦始终没有改主意地打算,只得走了。
接下来的几天林云浦夫妇以及若茗把手头所有的事都丢开来,只管守在忆茗床前,她要吃什么喝什么,都极力张罗,忆茗起初还是眼泪不干,三个人无不极力劝慰,渐渐见她心平气和,虽然时时独自发愣,脸色却一天天好转起来。
吴慎明三七之日,忆茗以未亡人的身份回吴家主持一应礼仪,吴老爷见她恢复的不错,亦喜亦忧,喜的是媳妇的命看看保住了,忧的是她年纪尚幼,膝下又无儿女,今后是守是走?
林云浦早已拿定了主意,背人处对吴老爷说:“女儿这几天虽然看起来气色还好,心里还是想不开啊,时常一个人发愣,我还是不放心,就让她在家住几个月,等全好了再回来,你看怎么样?”
吴老爷心一横,索性道:“亲家,咱们没人时说句实心实意的话,媳妇年纪小,又没子嗣,我们强留着也不是那么回事,先回娘家将养些日子,过个一两年要是有合适的人家,就让她走了吧。”
林云浦大喜,面上却不露声色,只道:“再说,再说。”
入夜时在灵前奠了酒,忆茗痛哭一回,这才跟着父母回家,路上若茗伴着她,忽听她轻笑一声,道:“我早说我是薄命之人,只是没想到居然命薄如此!”
若茗正不知如何应对,见她又笑了笑:“庆幸地是,不经此事,我永远也不会知道爹心里如此疼爱我。若茗,你说,这究竟该喜该悲?”一语未了,早已泪流满面。
网友上传章节 四十八 传道Ⅰ
更新时间:2009…5…27 20:07:18 本章字数:3129
梁云林出入叶家多时,常常听见铮铮咚咚的琵琶声,他虽然不懂音律,也本能地觉得十分哀婉动人,只是不得机会见一见弹琵琶的人,心内未免存了几分好奇。
这天他陪着叶水心考校了前来投身的几个画工,正在议论优劣,叶水心忽然想起前天来的几个人画作还留在家中,便道:“梁师傅,麻烦你跑一趟,去我书房的第二个架子上把前天那些人的画也拿来一起参详参详。”
梁云林答应着去了,这些天他总在叶家出入,下人都已认得他,所以一路上并无人阻拦,快到时他拦住书童问了问,回说大少爷在书房,他忙紧赶几步进了门,才发现坐在案前看书的不是端卿,而是一个从未见过的年轻女子。
那女子听见脚步声,抬头看是陌生人,却也不躲,只是点头致意,完了依旧埋头苦读。
梁云林识字不多,一生都靠自学,所以对识文断字的人十分尊敬,见这么一个年轻女子就能读这么厚的书,心内十分佩服,恭恭敬敬退到边上,动作极轻地翻找书架,待找到那卷画,又恭敬告辞道:“打扰姑娘读书,画匠这就走。”
那女子闻言抬头,道:“你是书坊的画师?”声音十分清冷。
梁云林见她神情自若,以为是叶家的亲眷,惶恐回道:“正是,对不住叶姑娘,我刚听书童说大少爷在里头,这才冒冒失失闯了进来。WWW。1 6 K。cN没想到是您。”
那女子轻描淡写道:“我不姓叶。”
梁云林更加惶恐:“对不住,弄错了,是叶老爷的亲戚吧,我这就走。”
女子淡淡道:“也不是亲戚。叶老爷是我师父。你不用那么多礼,我跟你一样。都是寄人篱下。”
一个寄人篱下令梁云林忽然觉得心里有些酸楚,忙道:“姑娘说笑了,叶老爷那样有本事的,您有这么个师父是前世修来地福分哪。就算画匠也谈不上寄人篱下,叶老爷、林老爷帮了我不少忙,画匠就是粉身碎骨也难以回报。”
女子淡淡一笑:“你真老实。你是林家书坊的还是修竹堂新招的画工?”
“我是林家书坊的,林老爷命我过来帮几天忙。”
女子细眉轻轻一挑,低声道:“林家的?”
正在此时。端卿走进来,道:“琴默,东西找到了。”说完见到梁云林,问道:“你怎么来了?”
梁云林连忙行礼道:“老爷差我回来取东西。”
端卿点点头,道:“这位是凌琴默姑娘,是家父收地弟子,跟着学琵琶的。。Www;16K.cn。琴默,这位是梁云林梁师傅,做的一笔好画,你不是说要学画吗。大可以拜他为师。”
梁云林惶恐说道:“我这点本事,怎么敢教人哪!”
琴默望着他道:“原来你们说了多时的梁师傅这么年轻,今后请梁师傅多指教。”
梁云林忙道:“林姑娘知书识字,比我有学问多了。我怎么配教姑娘呢。”
琴默不由得笑了,捧起手里的大部头道:“梁师傅误会了,我也没读过书,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最近才开始跟着师父认字,这一本也不是书,是我的琵琶曲谱。”
梁云林瞧了一眼,果然都是些从未见过的古怪符号。并不是字,笑道:“就算是谱子,能看这么厚一大本,也是极难得的,我从小到大读过地书还没有在书坊里一天功夫见的多呢。”
琴默微笑道:“跟书坊比,那就说不得了。肯定是我们平日里见的书少。”
端卿把手里的一本书递过去。道:“这是我小时候开蒙用的,父亲让找出来给你。”
梁云林偷偷瞟了一眼。只看见“诗集”两个字,心内更加佩服了,原来人家一开始认字就是读诗的!不过这本书也提醒他想起此行的目的,忙道了别,一路上寻思着平日里听见的琵琶是不是这个女子弹奏。16K小说网。电脑站www.16K.CN
若茗这天收到了天锡进京后的第一封信,天锡情绪仍十分低落,说是进京后并未见到父亲,只是按照父亲地命令在京内各处走动,拜访东林党的高士,信末写道“茗妹,临别约期三月,以今日情状,或恐后延,唯乞见谅。明春定当火速赴昆,求得伯父首肯,免我思念之苦。”
若茗收起信时仍然心事重重。不知道这位素未谋面的余应升大人究竟打的什么算盘,儿子去了不见,只让他四处见人,而天锡也委实令她放心不下,她深知天锡恃才自傲,性格又十分单纯,心里这个困惑一天解不开,他就会痛苦一天。
没想到两天后又收到天锡地信,这一次天锡不但见到了父亲,并且与父亲促膝长谈,心中疑惑尽解。
原来余应升这几天安排天锡在京城各处走动,拜会了东林党的叶向高、杨涟、左光斗等人,天锡一向十分崇敬这些忠直之臣,虽说心里有个疙瘩始终未曾解开,但能与这些前辈见面仍然非常高兴。这些日子来他亲眼目睹了东林党人的清贫和操守,对东林党的敬仰又多出几分,只是他还不能理解:这些忠臣怎么会罗织罪名诬陷好人呢?
紧跟着余应升命令亲随带着天锡到京城各处繁华地带走了一遍,每到一处高屋广厦,就告诉天锡:这栋房子是某某人的,曾任何等官职。一两天过去,天锡便发现,这些气派宏伟的住宅,没有一处是东林党人的,相反,他们的户主不是齐楚浙党就是得势地太监。
要知道余应升如此安排是有自己的深意的。他虽常年在外为官,但对自己的儿子却十分了解。他清楚天锡虽然正派,但是性格十分单纯,对官场的阴谋阳谋一概不通,从来只是按照自己的好恶决定行动,并且是非观十分简单,做错事就是坏人奸臣,做好事就是忠臣,然而他却明白,世间地事绝非那么绝对,包括东林党人。
东林党虽然清廉公正,然而能在长达几十年地党争中脱颖而出,取得最后的胜利,绝不仅仅依靠他们地清正。上一次余应升愤而辞官,是因为齐楚浙党借京察之机排挤东林党人,天锡也因此认定齐楚浙党是扰乱国家的根本,但他却不知道,几年前东林党人主持京察之时,也曾采取过一模一样的行动。
从前余应升忙于国事,对于儿子只是关照一下学业,其他并没多问。然而天锡年已弱冠,如果没有意外,下一科必定要参加科考,说不定就是三甲进士,早晚要步入朝堂,如果再不好好点拨一二,让他对政治有所了解,迟早要吃大亏。余应升想到了这一点,正准备找机会好好指教儿子,方从哲之事恰好给了他最好的契机。
天锡在京城走了一遍,心里便有了这样一个结论:凡不是东林党人,家里都十分阔气,住得起大房子大院,其中又以齐楚浙党的高官和太监为甚。而东林党人,无一不穷的叮当响,尤以杨涟和左光斗为甚,特别是杨涟,几间破屋,几件破衣,家里连一碗像样的好茶都端不出来,妻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