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笙》第888章


马车停在了西偏门,安笙让人去叫门,自己便坐在车里等着。
府里知道她不在的人并不多,大管家算是少数中的一个,他是林氏的人,一听说安笙回来,立即亲自出来迎人。
林氏还在宫里没出来,魏老太君的情况也不大好,说不准哪天也要驾鹤而去,安笙也没顾上先去看魏老太君,匆匆忙忙回了自己的院子,喝了口茶,便开始询问管家京里的情况。
管家得过林氏交代,将所知道的消息一五一十地报给安笙,足足说了半个时辰才算完。
安笙赶路辛苦,管家早命人准备了热水汤饭,先安排安笙用了膳,又沐了浴,安笙连日来的劳顿才算是消解了一些。
待安笙打理过了,管家又来请示,询问安笙可是要现在进宫,安笙想了想,说先不去了,管家便告退了。
安笙倒是也急着进宫去,但却不能在这个时候。
陆铮刚回来,她就“病愈”了,能进宫去哭灵了,未免太巧了些。
大行皇帝还未入葬,梓宫依旧停在乾德殿,太子和皇后每日带人哭灵,今日已经是第十六日了,再有四日,便要移梓宫于寿皇殿,再停灵数日,待钦天监算好日期,才可出殡入葬。
太后的情况也不大好,惠帝驾崩对她的打击不可谓不大,她本就病势缠绵,如今更是进气多出气少了。
不过,大家还是都盼着太后能多活些时日。
毕竟若皇上太后接连崩殂,只怕会有不利于皇室与朝廷的流言传出来,于太子的名声怕也有碍。
万一真有人逮着这个说太子刑克亲人,只怕太子登基也不会那么顺利。
朝臣们倒是一直上书太子继承大统,但太子一直没有同意,只说待大行皇帝入葬后再来讨论登基事宜。
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太子虽未登基,但其实已经算是在行驶帝权了。
瑞王倒是没有如太子所担心的那样,出什么幺蛾子,除了在大行皇帝灵前哭得特别大声之外,似乎并没有再做其他事情了。
但太子总觉得心里不安,这种不安,在接到陆铮已经回京的消息后,方才散了。
陆铮回来了,太子心中便有了底气。
陆铮手中有兵马,虽然带回的人不多,也足以让太子放心了。
陆铮风尘仆仆进宫后,立即得到了太子的召见。
太子先道一声辛苦,然后又问及陆铮的伤情,尔后才与陆铮说起京中形势。
这一聊,便聊了个把时辰,直到内官来报,说又到哭灵时辰了,太子和陆铮才停下来。
“走吧,你也该随孤一道去拜拜仁宗。”太子一面说,一面招呼陆铮跟他走。
前几日,大行皇帝的谥号已经定了,经太子与群臣一番商议,最后定了仁。
仁宗皇帝在位期间,既称不上经天纬地,也称不上威强睿德,唯这个仁字,还算是贴合一些,故而最后便定了仁字。
……
陆铮拜过仁宗皇帝后,被太子特许回家一趟。
朝臣们见太子待陆铮如此亲近,都不由地在心中重新估量起了这位在未来新君心目中的分量。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由此便可窥见,这陆铮必然又将是一代宠臣,看来往后得多跟人来往来往了,就算沾不到什么好处,也千万别得罪了人,给自己招惹麻烦才是。
陆铮是不知道这些官员们心里的想法的,他正急着回府去呢。
不过,在回府之前,还是要先去见一下母亲。
林氏品级高,乃超品的国公夫人,地位仅次于亲王妃,故而排在一干命妇最前面哭灵。
守了这么多天,其实大家都已经哭不出来了,但为了不给人留下话柄,每个人还是都尽力做出哀容,以表现自己的伤心。
但实际上,每个人都累得厉害,只想赶紧回家去好好睡上一觉。
但在仁宗梓宫移去寿皇殿之前,这些想法都是不能实现的,能允许她们每日回家去休息一会儿,已经是皇后娘娘仁慈了,谁还敢多说什么?
林氏接到宫人来报,说儿子找她的时候,险些将喜色表现出来,忙拿帕子压了压眼角,又抽泣了几声,然后才跟皇后请示,要暂且离开一会儿。
皇后也知道陆铮来了,当然不会不同意林氏离开,且她知道他们母子必有话要说,还叫人带他们母子去自己休憩的偏殿说话。
众命妇见皇后如此厚待林氏,暗暗羡慕者有之,嫉妒者亦有之,然而,不管是羡慕还是嫉妒,都没用,谁叫她们没有个太子心腹近臣的好儿子呢?
他们除了感叹一声世情现实,还能说什么呢?
……
林氏和陆铮被带到皇后休憩的偏殿,一见儿子,林氏眼泪便如断了线的珠子一样,纷纷落了下来。
陆铮知道母亲为何会哭,因而不等林氏说话,便自己道:“都是儿子的错,累母亲担忧了,还请母亲保重自身,切莫哀伤过度。”
林氏听他这样说,便想捶他一下,但手抡起来了,却又舍不得打了,只好嗔道:“你还知道我们担心,你拼命的时候怎么就不想想我这个当娘的呢!”
陆铮非常识时务地认了错,态度诚恳端正,林氏又哪里还气得起来?
仔仔细细地将儿子上上下下瞧了一遍,见儿子全须全尾的,林氏这才彻底放心,又问:“你到了以后直接就进宫来了?”
林氏这话问的有些奇怪,陆铮却明白林氏到底想问什么,遂答道:“是,儿子直接便进宫来了,从西北带了些东西,让他们先带回府中去了。”
林氏听儿子这么说,便明白是说安笙安全回府了,想到这里实在不是说话的好地方,便也再没问下去。
陆铮又跟母亲说了几句话,便暂时辞别母亲,先回府去了。
第1231章 应验
陆铮回府后,先去看了魏老太君,魏老太君见孙子好好地回来了,人也精神了许多,知道陆铮有事要忙,也没多留,略说了几句话,便叫走了。
陆铮这才又回自己的院子,去看望他那“尚在病中”的妻子。
陆铮回去的时候,安笙正在写东西,听见动静,见是他回来了,便搁了笔,站起身朝他迎了过去。
“宫里情形如何?”
安笙只在国公府管家口中听到些宫内情形,但管家所知毕竟有限,而陆铮进宫去肯定见过太子,太子有什么安排了交代,这会儿必然已经跟他说了,所以她才想再问问。
安笙猜的没错,太子确实已将计划与安排同陆铮说了,陆铮也没瞒着安笙,但也没说太详细,一是他时间紧迫,来不及细细详说,二是怕安笙担心,也不愿将那些事说的太过详细。
安笙听了几句,猜到陆铮的心思,也没刨根问底地追问下去。
知道太子的大致安排,她便有底了。
她倒是不大认为瑞王还有能力掀起大型政变的可能,汪家没了,瑞王最大的支撑倒台,手中又没有大行皇帝留下的遗诏,既不占理,也不占义,纵然起事,成功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但太子有太子的考虑,安笙不好多加评判,陆铮身为太子心腹近臣,太子将此事交于他,也是出于信任,陆铮自然不能不重视。
陆铮还急着回宫去,便也没在家中多留,与安笙说了下之后的安排,便又匆匆走了。
陆铮回来后,大行皇帝的丧仪已经算是接近尾声,再有四日,便要移梓宫于寿皇殿,届时,朝中上书太子继承大统的声音,只会更多。
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虽老皇帝去了,但国家必然要迎来新主,据说,大行皇帝的遗诏便封在乾德殿正大光明金匾后头,只待太子登基,便可出示群臣。
……
转眼,便到了移送大行皇帝梓宫于寿皇殿去的日子,是日,太子一身孝服,满面憔悴,却仍强打精神主持仪式,带领群臣送大行皇帝梓宫前去寿皇殿。
皇后娘娘前儿夜里因伤心过度晕厥了过去,亏得诸命妇小心看顾,才没出大事。
皇帝殡天,举国齐哀,移送梓宫这日,京中自王公以下官员一律白袍,伏道左哭送,仪式十分隆重。
待梓宫移送完毕,请奏太子即刻登基的折子,果真如雪片一般飘进了御书房。
朝臣们用的理由也很恰当,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再悲痛,也要先考虑天下万民,天下不能无主。
但太子依旧没有答应即刻登基,后在群臣一再的请求之下,方才忍痛答应。
新帝登基,又是大事,钦天监和礼部忙的不可开交。
京都的局势,似乎随着新帝的即将登基,也平静了下来。
就在钦天监拟定的登基吉日前一夜,西北大捷,匈奴认输了。
这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