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公主搞事日常》第187章


“娘子安顿下来,要记得给七郎带话啊~反正是搭着商盟的便车,这些事并不麻烦。手书就算了,带句话就行!要不然七郎非得被三哥念叨死不可!娘子是不知道,三哥他在您面前装着镇定,让我来送您的时候也看着挺好,但七郎估计,等几日后,他在家中听到消息的时候,指不定还会如何哭呢!”
车里的妇人对那名小郎说了什么,那名小郎便连连摆手,“娘子此去必当顺心如意,今后就好好过自己的日子,想干点什么,都不妨在路上想好了。以娘子的见识、手腕,能干的事多着呢!”
“到时候,琐事都有人替娘子解决,对,就是娘子也在阿媪身边见过的慧娘,她现在正在扬州呢。不过娘子过去,怕是要注意避开俞东家,她近来有孕不能东奔西跑,应当也要在扬州多待一会。”
一阵有些讶异的说笑声之后,应该是终于说完了惜别的话,那名小郎便对车驾挥了挥手,自己回身上了骑来的马儿,那一队车驾的护卫统领也过来和小郎再说了些什么,这才对他抱拳行礼,又转身打了个呼哨,并不算华丽庞大的车队缓缓开动,严整而迅速地向南方而去。
行过一段路程之后,那队车队的队前队尾,忽然打出几面不大的旗幡,上头用平实的笔锋,写着隶书的“黑水”二字。
十里亭里,前来送别的并不只是小郎一家,有见多识广的人认出了这面旗幡,忍不住发出了有些讶异的声响。
再看那名还在目送车队远去的小郎,只见他不过十二三岁,但是举动有礼,身形挺拔,身边的随从不多,但各个眼神精悍,训练有素,尤其有一名老仆,那周身的气质,让想上前攀谈一二的人瞬间就熄了心思。
怕不是哪家富家巨贾出行,联想到方才听到的只言片语,以及那面旗帜,有些消息灵通的人,已经从这些线索里得出了结论。
富家巨贾,现在的地位也并不低了,更别说他们的家资,着实是令绝大部分官员也要眼红。前来送别的人里,望向那名小郎的眼神又更多了一些。
不过那名小郎,对周围人的揣测一无所知,“他”感应到周围的眼神,便笑呵呵地对他们微微点头算是招呼,之后,便自顾自地和自己身边的老仆说道:“老奚啊,咱们非得这就回去啊?难得出来一趟,要不,就让我再在外头逛一圈再回家呗?肯定不会误了日子!”
那名老仆,也就是贴了胡子的奚太监毫不留情地瞪了小郎,也就是李馥一眼,“七郎莫要歪缠,再不回去,怕是家中要传七郎吊丧了。”
“啧,”李馥其实也是随便问问,她当然知道王皇后出意外的消息一经证实,再确定搜救无望之后,即便是依然没有找到尸首,她爹也肯定要宣布死讯。而她身为公主,即便在宫外静修,也肯定会被叫回宫里服丧,就和上次王皇后父亲去世时一样——这也就是说,她的暑假即将被她自己搞出来的事提前结束,她必须得尽快赶回景龙观才是。
而至于她爹会不会发现王皇后只是假死,实际上是通过某种手段出了宫,这一点李馥还是比较有把握的。首先,表面上,“王皇后”和“陆姑姑”是在九洲池落水,而九洲池那里淹死个把人着实是稀松平常,她爹怀疑的可能性不大。奚太监就和她说了不太初宫往事,明里暗里,那湖里都死过不止七八个人。
实际上,被人看见掉进九洲池里的,并非王皇后和陆姑姑,而是扮作她们模样的奚太监的人,他们下水之后很快将行头抛弃在水底,从别的地方上了岸,后来甚至作为搜救人员下了几趟水。在他们“落水”的时候,李馥早带着王皇后、陆姑姑,以及安排好一切的奚太监从他们来时的水路撤退,撤退之后,还专门让前来接应的郭振他们,将水道里外都恢复原样,包括他们在另一头挖的坑,以及被他们事先锯断的闸门在内。
这样一来,只要奚太监的人可靠,要找王皇后就只会在巨大的九洲池里找,而即便将池水放干,那也势必耗费漫长的时间,那时候找到一两具年代不明的尸骨,恐怕也不好说是不是王皇后的,说不定就会将错就错;而就算奚太监的人不可靠,那她爹依然不知道王皇后的去向,不过她爹肯定会特别生气,因为这就明显是有人可以背着他在宫里搞事,这样一来奚太监也惨了,所以换句话说,奚太监既然敢提出这个建议,就有把握这种事不会发生。
除此之外,王皇后此次出宫,完全可以当做是李馥自己出宫的一次预演,她去年和大姐二姐商议过的出宫后的钱财、身份以及路线安排,这些准备都直接应用在了王皇后身上。也正因为此,她在有了让王皇后假死出宫的主意之后,才能这么快就付诸实施。
不管怎么说,宫里的王皇后彻底成了过去时,一位崭新的王家瑶娘会在南方过着她自己的日子。而完成这一切的李馥,在几名护卫的跟随下一路骑行,又在路上换上马车,直接回到了她离开不过十日的长安城。
这时,王皇后出意外的消息,才刚刚传到大明宫里。
第141章 渐变
皇后薨逝, 举国服丧。
可惜,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 为皇后举哀之后, 他们的生活还要继续。
已经停息的雨水中, 萧嵩蹲在地上,低头打量着田里的豆苗,这片田里的水几乎被排干了,青青的豆苗羞涩地从土壤里探出头来, 让人看着就要开心起来。
萧嵩眼角一扫, 又看见田垄边整整齐齐的排水沟(这些排水沟微微倾斜, 整体连成一片,挖得实在很有章法),以及更远处明显是新建起来简单屋舍,忍不住不动声色地打量了他身边的本地县令一眼。
这位栾川县令出身不高, 不仅并非门阀子弟, 据说考中明经之前, 家徒四壁, 甚至还为了生计, 在商盟的小学校教了几年书。不过, 自从他考中明经之后,他的官途却也很顺, 起家官倒是寻常,但好在不必苦等,而之后据说又受到朝中某位大员的青眼, 直接举荐他为外县县令。
要知道,要求三品以上大员每人每年举荐一位县令,是圣人这两年来新提出的举措,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朝廷大佬们更重视基础官员的选任。他们举荐的人才若是不胜任,或是犯了错,那么他们自己也要受到惩罚,可以说,是将朝廷大员们的官途和这些县令的,以对方的出身而能得到这样的举荐,这名名为吴远的县令,一定是受到了那位大员的极端看重。
在萧嵩身边,膝盖下全是黄泥的吴远却不知上官在想什么,他所在的栾川县在之前的大雨中受灾最为严重,全县的耕地受影响的约有五分之一,因为雨灾失去屋舍的百姓也有几十户——这肯定要影响到他今年的政绩考核,但是吴远本人却没有多大怨言,他只是在第一时间联系了已经在本地设点一年的蓝翔,以及委托他们联系中建第一局,让他们介绍有经验的施工队,来栾川帮忙组织本地百姓以工代赈,做好灾后的重建工作。
作为在商盟小学校里干过活,其实也是顺便被新学洗礼了一遍的吴远,类似于他这样的人,才是义学、小学校、国子监这整个新学教育系统中能够影响到的,第一批进入大唐基础官员队伍中的吏才。
这也是李馥事先绝对没想到的。
只不过,在发现这一点之后,商盟便立刻为将这些人才推向基层岗位出了不少力,商盟没有追求回报,而不管这些人本人知不知道这背后的运作,在他们当上一地县令之后,往往都会和扩展到当地的商盟有不错的合作。
就比如这次,在水患之后,吴远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借助专业人士的力量,调动商盟庞大的资源,尽可能减少本地百姓在天灾中的损失。
而商盟也没有让他失望,他们也早已做好了救灾的准备。
或者说,这其实也是他们占领市场、扩大势力的良机。
萧嵩在地上蹲的时间有些久,吴远并不知道他的上官对于稼穑之事懂得多少,不过他还是尽职尽责地对他解释道:“这就是那些蓝翔的人送来的种苗,他们的价格其实十分公道,每一亩地的种子,算起来也不过是四十五文的价格,还允许事先赊欠,等收获之后用干豆抵扣。”
“除此之外,为了尽快挖好沟渠,排干积水,他们还有相应的农具租借,不过这部分钱是县里出的,就当是以工代赈。比起让百姓们乱糟糟自己来干,这样也能更快帮助他们挽回今年的粮食,让他们不至于无粮过冬……”
说起这些事来,吴远侃侃而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