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皇戚》第682章


然而,就是如此,伏泉翻阅他派人找来的,大汉往年各地的盐铁记录,发觉各地的税钱都是少得可怜,而且是越来越少。
中间缘故,不问亦知,肯定是监督收税者,与地方世族豪强狼狈为奸,损公肥私,窃取国家利益为己有。
历朝历代,乃至后世,盐、铁其实都是属于国有重要资源,而后汉世族豪强竟能直接垄断盐铁之利,势力之盛,由此可见一二。
所以想想后汉那些能靠着越来越少的税收,连番支持国家大战,还能不断压制周边异族的皇帝,是多么的不容易,也难怪会出了几个见钱如命的皇帝,实在是朝廷真的越来越穷了。
不过,即使如此,后汉也未和后世明末那般,因为收不到各种商税,只能加重田赋而亡国,亦可见为何“汉独以强亡”?
伏泉而今为骠骑将军,已经掌控天下,麾下有兵有将,自然不怕一场改革。盐铁之利,贸易巨大,而且他在边地实行屯田,花费代价很大,到现在新建屯田,大汉还是投入多,回报少的时候,自然不能见到那些该到手的钱财白白流失,被人所贪墨,所以遂动了收回盐池铁矿的心思。
若是收回盐池铁矿,哪怕是仅仅收回天下一半,伏泉觉得,他根本不需要再修生养息,等屯田区建好,再开起大汉扩张的车轮。他完全可以一边屯田,一边战争,靠着自产自销的种田模式,快速向外扩张,所以收回盐铁,于他而言,势在必行。
朝会日上,伏泉便上奏皇帝,请求按前汉之例,朝廷收回盐铁官营。
此话一出,立刻便引得满朝世族豪强出身的高官激烈反对,其中,犹以信任司空杨彪反应最甚,毫无疑问,身为顶级门阀的弘农杨氏,必然在弘农或者附近拥有当地盐池利益。
至于为何杨彪会为司空,却是因为原来的司空马日磾因为朝廷去年穰灾而被罢免,而后便换了到了资历的杨彪为三公,也由此,弘农杨氏也是继已经势衰的汝南袁氏之后,第二个完成大汉四世三公的家族。
其实,本来穰灾,不少世族豪强出身的朝臣有意拿下蔡邕,换另一个懂军事的资历够的人,来顶替,以此对抗伏泉。不过,这被伏泉强行入宫,找了皇帝、太后据理力争而没了下文,而后,伏泉更是动用了自己的势力,坚决的罢免了在司空位置上做得很好的马日磾。
究其原因,是这位大汉的皇亲贵族,这几年得势,已经有些和自己面善心不和了,再加上伏泉有些跋扈朝堂,为政有意提拔寒门,打压世族豪强,马日磾身为大汉一流门阀右扶风茂陵马氏的掌控人,又如何还能和伏泉保持以前二人的亲密关系?
大儒也是人,也是要考虑家族利益的,再加上朝中其他高官的支持,因此根本不用想,他们会联合,对付伏泉的诸般削弱他们的举动。
因此,马日磾不可留,而伏完作为伏泉伯父,在司空之位必须留下,蔡邕更是伏泉用来搪塞朝官的军事傀儡,又有蔡琰的缘故,自然也得留下,所以这一切自然就成了定居。
只是,让伏泉没料到,他拿下了马日磾,却让杨彪这狐狸冒头了,虽然知道杨彪是肯定能当三公的,但是让他在这局势上位,确实令伏泉有些措手不及。
不过,伏泉也没办法,毕竟,三公不是别的职务,朝臣有资历为三公的就那几个,而杨彪也是天子刘崇的四个帝师里,唯一一个没有成为三公的。所以,伏泉就算强硬阻止,也不可能打帝师的招牌,忤逆小皇帝的意思,只能同意杨彪继任为司空。
而随着杨彪为司空,弘农杨氏四世三公的局面形成,自然作为世族豪强一员,杨彪接过马日磾的大旗,继续团结朝堂的其他高官,对于伏泉各项削弱世族利益的政策,各种反对和敌视了。
因此,这才有伏泉刚刚提出收回盐铁官营,就被朝堂高管群起而攻的事情了,毕竟,这朝廷收回盐铁的利润,无异于将大量世家豪族取之不尽的财富,一下子抽干。
第六百七十四章 监者渎职
有着身为司空的杨彪率先进言,满朝群臣中的高官,都仿佛有了主心骨一样,纷纷进言盐铁不可收。
议郎王允出列道:“启禀陛下,自本朝以来,盐铁于民间兴盛,福及万民,朝廷岂可轻易强取之?岂非与民争利乎?以臣所见,万万不可如此,前汉世宗孝武皇帝之鉴,尚在眼前,若非其强收盐铁,夺财于民,岂会有天下民怨沸腾,反叛不断,社稷崩塌之危也?故世宗孝武皇帝纵武功赫赫,有大败匈奴,开疆拓土之不世大功,然其治下,户口凋敝,百姓流离失所,却是不争事实,此皆与民争利之果,臣恳请陛下,万万不可下此亡国之诏也!”
待王允这话说完,在场朝会高官,无论是想到反驳伏泉理由的,还是没想到理由的,纷纷眼前一亮,齐齐出列行礼道:“臣等恳请陛下,万万不可与民争利,强收盐铁,下此亡国之诏!”
只见得,朝会之上,高官尽数反对,唯有伏泉不断安插的寒门出身的朝官,并未与那些世族豪强出身的朝官联合,反而多数人在他们反驳伏泉后,极力上奏收回盐铁官营是善政,要求皇帝下诏实行。
场面极其僵硬,坐于上首的皇帝刘崇和宋太后,一时之间,都有些没反应过来。不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朝官中的寒门士人,实力上明显比不过那些世族豪强的高官,声势很弱。
望着那些反对自己的人,伏泉本就是世族出身,对此心中早有准备,因此并未吃惊,毕竟他的举动是在吸干世族豪强的血,这些世族豪强子弟如何会答应这再次开办盐铁官营的政策?
眼光将在场反对之人,一一扫过,最终停留在自己的老熟人王允身上,伏泉在他身上流连许久,这才收回他那饶有深意的目光。
伴随着的,是伏泉心中一丝冷笑,这老狐狸隐忍那么久,没想到却因为伏泉戳中其家族核心利益,竟然就让王允一下子跳将出来,口若莲花的反驳自己来了,不得不说他不止是工于心计,这张嘴皮子也是厉害。
说来王允这些年也能隐忍,当初朝廷平定太平道之乱时,王允先是想利用伏泉,借着张让宾客和太平道蛾贼勾结的信件,准备扳倒张让等宦官,结果伏泉有意识的率先从中脱身,王允只能自己去做,最终的结果是他不仅没有扳倒张让等人,反而后来因此把自己也陷进去,被张让等人寻到把柄,诬陷下狱。
后来若非杨赐与何进相助,其命休矣,好在最终被赦免脱身,不过也因为宦官势大,其力量有限,担心为宦官报复,只得改名换姓,离开京师雒阳,辗转于河内、陈留之间亡命。
而随着之后何进和袁绍要为刘辫夺权,招外兵入京,同时也要招揽各种他们可以招揽的人才,王允自然也在此列。
作为并州名士,何进、袁绍当然都写信联络王允,希望得其相助,王允得信后,知道对付宦官,自然是欣然同意,当下赶往雒阳。
只是,没曾想,等他到雒阳时,京师大局已为伏泉所定,何进作为逆贼被蹇硕诛杀,而袁绍为了力挽狂澜,强行扶持刘辫即位,结果事情没办成,连他自己和嫡系亲族都因为谋反而身死。
得到这些消息时,当即王允得老狐狸本性,立马出现,毫无犹豫的选择蛰伏下来,直到打听到张让、赵忠等宦官都在雒阳兵乱时,为袁绍带人所杀后,这才现身。
本来,王允改姓换名亡命,就是忌惮张让、赵忠等宦官而已,毕竟他的罪名早就已经被先帝刘宏赦免了,现在随着张让、赵忠等人已死,王允自然用着本名,联络了一些京师雒阳的故友旧交,而后在他们的举荐帮助下,被朝廷征拜议郎,再次步入了仕途。
这般坎坷的经历,使得王允在面临伏泉独章大权的朝堂里,一直格外注意,虽然也有不少反驳自己的谏言,但从未像这样第一时间做出头鸟的。
想了想,伏泉便明白王允为何如此了,原因很简单,朝廷收回盐铁,无疑是断了太原王氏的根,也就难怪他会这般冲动了。
毕竟,作为并州大族,太原王氏是州内名门望族,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在并州当地影响很大,威望颇高。而太原王氏能如此兴盛,除了族内人才涌出以外,更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并州之内,掌握了大量的盐铁利益,这才能如今的强盛局面。
本朝世族豪强能够崛起,最大的原因自然是他们掌握的资源多,可以供养出更多的人才,只是,要想养出人才,必然需要足够的财富供应。
这就像后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