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清(皇朝)》第1049章


答应义律的条件,杨猛才是真正的傻子呢!望着满心期许的义律,杨猛也不避讳,直接点出了问题的关键,利益!满足了大清的利益,什么战争之类的都是浮云,满足不了,那就用血肉来偿还。
三十亿真金白银,整个世界想要聚集起来,都很有难度,想让英法两国拿出这么大数量的金银,还不如看着沙俄被灭掉呢!
“我们尽快!”
若是在谈判场上,义律会毫不犹豫的拒绝,但面对欧美的记者们,他也只能含糊其辞的拖延了,义律的示弱,杨猛看在了眼里,同样欧美的记者们也看在了眼里。
这些记者,虽说大多没有战略眼光,但微妙的情绪变化,他们却是能准确把握的,义律本来要为沙俄争取一定利益的话语,若是被报道出来,只会被认为是落井下石的举动。
欧美记者们请求下去采访的提议,直接被义律和杨猛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杨猛怕的是下面的小动作曝光,而义律担心的是,更多不利于英吉利一方的消息被这些记者们侦知。
随着夜色的降临,北塘营地中,屠杀的枪声也停了下来,集体屠杀,十几万人包围几万沙俄佣兵,一天的时间足够了,明日,就是英军离开的日子了,也代表着这场由英法发起的,沙俄稀里糊涂参与的战争走向终结。
“义律先生,明天走的时候,记得缴械,记得将英吉利承诺给大清的火炮运送到海岸上,不然你们的归途也不一定顺利呐!”
临走之时,杨猛说了这么一句,可是把义律给气得够呛,这话要是报道出去,就是大英帝国的耻辱啊!
但形势比人强,纵使心里有再多的不甘,义律也选择了隐忍,这次在远东发动战争,绝对是帝国极端荒诞与错误的决定,清国已经今非昔比了。
英军的受降仪式上,杨猛倒也没有太过刁难,只是与法兰西一样,让英军脱下了军装,光着登船,近千门舰炮,数万步枪,一堆堆的被摆在了海岸的泥滩之上,步枪倒是小事儿,这些火炮,加上拦江沙里的,还有之前额尔金留下的,足有三五千门。
这些若是全部运到西北,足够沙俄那边消受了,想要对抗这些远程火炮,沙俄只能大规模的铸造巨炮,而杨猛手中,这些没什么大用的前膛重炮、巨炮有数万门之多,沙俄想要对抗步步为营的西北军,付出的代价绝对小不了的。
看着一队队的英军登船,杨猛心中也多少有些不甘,这些人杨猛本打算全部宰掉的,但在利益面前他做出了退让,如今能抚平他心中遗憾的,只有战争带来的利益了。
这次战争,以英法俄三方完败告终,以后几年,就不会有国家不识相,对大清的本土发起战争了,这对北方的战争,好处是绝大的,若是英法在海岸线上骚扰,杨猛就不能全力对付沙俄了。
最大的利益,还是这场战争,给了华夏崛起的契机,满清已经名存实亡了,简单的工业基础,杨猛也依托杨家建立了起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国内修路、开矿、建厂,在国外掠夺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相对于英法等国来说,杨猛的资源掠夺还是比较人性化的。
在掠夺资源的同时移民,杨猛不可能不管英法殖民地百姓的死活,虽说同样是掠夺,但英法的掠夺过于直接了,而杨猛的怀柔政策,对于英法的殖民地政策,也具有致命的威胁。
不等英军离开进口,荒诞战争的言论,已经在欧美记者之中,传播了开来,这对杨猛是有好处的,那些个一个不平两个不忿的欧美记者,正是最好的利用对象,有了他们不避权位的义气,杨猛就可以利用他们在舆论上继续打击欧美各国了。
第八百四十九章邸报
国内的纷争落下了帷幕,但杨猛这边还是闲不住的,蒙古诸王、东三省的鬼子六这段时间,都要发配到北方送死的,说是送死或许草率了一些,但杨猛的目的却是很直接的。
战争,不仅需要先进的武器与高昂的士气,后勤补给也是重中之重,北方几乎是无路可走的,铺路搭桥、筹集粮食,就是蒙古兵与八旗兵的主要责任。
铺路搭桥还是很不错的任务,筹集粮食就要得罪当地的原住民了,这时节,哪个手里的粮食也不是极端富足的,北征的大军需要粮草,沙俄土地上的原住民需要活命的口粮,想要筹集粮食,只能一方选择放弃了。
杨猛是不会停止战争脚步的,而沙俄的百姓,杨猛也不会像中亚那边一样,对他们进行接济,满蒙大军想要粮食,就只能杀人夺粮了。
这些如今来说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还是国内的支持,举国之人同仇敌忾,才能为战争的胜利,打下坚实的根基,国内动不动就造反、变乱,显然是不利于对外战争的。
控制百姓,杨猛不需要什么信仰,事实证明,无论是什么样的信仰都会有崩坏的一天,用信仰控制百姓,可以说是下策,苏俄的崩溃,就是前车之鉴呐!
而利益才是团结、拉拢百姓最好的手段,利益到了,不用说别的,百姓也会站在你的身边,只有信仰没有利益,大家伙都吃不饱穿不暖,信仰再为雄厚。也会在瞬间坍塌的。不说别的。太平天国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
让国内同仇敌忾,杨猛之前做了很多,但有一项他还没有做,那就是舆论,现在的舆论就是报纸,这东西要做不难,但做好就难了。
舆论针对的目标,也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大清的读书人,读书人在大清的底层,有相当的基础,而办一份绝大多数读书人都认可的报纸,也是不容易的。
办报纸,杨猛直接就将目标选在了邸报之上,这东西原本是官场互通消息的玩意儿,在读书人之中,有很强的权威性,若是将邸报发送的范围。扩大到整个读书人群体,想来不是很困难。
但这事儿如何去操作。杨猛还是有些力不从心的,对于自己的弱点,杨猛清楚的知道,事无巨细的去做,那就是一事无成的结果。
他的前瞻性在大局之上,具体到细处的工作,他是做不了的,若是强行来说,对于劫掠他还是能做到细处的,但治理一国可不像劫掠那么简单,抢到手赚了,抢不到无所谓,大方向虽说重要,但没有底下细致的操作,想要成事,太难!
这些或许已经确定了未来他杨猛,以及杨家要处的地位,参与其中不如超然于外,具体做事无论好坏,都很难让所有人满意,与其被人诟病、针对,不若放下呐!
揣着这种心思,杨猛找到了徐子渭,将扩大邸报覆盖范围的事儿说了一下,就等着徐子渭的建议了。
“三爷,这事儿可行,这是挣名声的好事儿,不如由咱们牵头来报新的邸报如何?这事儿无论是计长还是颜卿,亦或是秀成,都可以一力担当的。”
确实,这邸报是个挣名声的事情,若是能成为天下读书人的喉舌,这样的声望,是许多读书人都难以拒绝的。
“先不说由谁来办,我只问这邸报如何?”
徐子渭的请缨,杨猛好似没有听到,这事儿不能由杨家来办的,具体参与到其中之后,就很难抽身离开了,徐子渭、岑毓英、李秀成如今都是杨家麾下,做这事儿,以后容易遭人嫉恨的。
“很好!最近几次科举,都在倡导洋务上下了功夫,曾涤生为各省出的题目也是不错的,这天下的读书人,虽说皓首穷经,但朝廷有了新的方向,也由不得读书人不做变通,根据最近的明湖的反馈,咱们印制的洋务书籍销量还是不错的。
邸报这东西,但凡有志于官场的读书人,都会想方设法的搞到手看一看,由各省的府道州县,下发邸报,三爷的这个谋划大好呢!”
自杨猛接手朝廷大权之后,各地的科举考试,也进行了几次,题目都是曾涤生依着洋务与儒教的结合点制定的,有了曾涤生的题目,洋务、政务这些东西,也披上了儒教的外衣。
科考,面对的群体虽大,但还是有盲点的,底下的官员、官府的书吏,许多人还是不研究科考题目的,若是用邸报,这覆盖的范围,就几乎没有盲点了。
这样的点子,看起来很简单,但徐子渭知道,没有长远的眼光,是很难想出这些法子的,杨家三爷,在大局的把握上超乎寻常呐!
“可行就好,你说这邸报,该多长时间发一次呢?西洋的报纸,有些是一天一张,有些是几天一张,邸报这东西,涉及国家的走向,发的太过频繁,内容太过杂乱,只怕误导人心呐!”
办报纸,是个控制舆论的好法子,报纸的用途何在,杨猛清楚的很,如今的邸报,只是为了改变大清的读书人,没有必要太过频繁的。
“一月一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