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命女》第333章


梁玉小心地问:“他们还嫌自己人做官不够多吗?”经过史志远的事情,尤其是苏征,梁玉对朝廷选官用心了解过。袁樵的亲戚故交,一个个都不是凡人,他们自己能举荐、子侄有荫官,不能说生几个荫几个,但是嫡长总是有的,家族的势力是国家制度通过给予官爵来维护的。在她看来,学校、科考实是寒门士子最大的机会了。
【这都要争,还给不给别人活路了?】
“谁嫌自家官多呢?谁嫌自己人多?”袁樵坦诚地说,“可他们不该这么过份!”
“就是!”
袁樵道:“嗐,说这些做什么?回来我将他们也考上一考,考不过我出的题,统统打发滚蛋!”
梁玉小心地问:“要是考过了呢?”
“那就荐上去吧。所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有真才实学的,如何不用?商君也是通过贿赂才得见孝公的,怎么出现的不重要。哪怕生气,我也做不出来故意压抑人才的事情。锥入囊中,总是会出头的,又何必去拦呢?”
梁玉想了想,将要说出的话又给咽了下去。【偏偏我现在还不能动弹!】不然她想上一回天。
袁樵与妻子说了一回公务上的烦心事,出来又是神清气爽,跑到前面再接见道贺的宾客去了。非常巧的,遇到了萧度正与宋奇在说话。
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一个是前上司,一个是现上司,同时出现显得怪异。两人虚伪地寒暄,看到袁樵出现,面上不露心里都松了一口气。这两个人出身、经历、阅历全不相同,完全没有共同语言。冲袁樵奔过来的时候,很自然的一人一边,给人以老死不相往来的错觉。
袁樵心里翻了个白眼:【他们俩怎么凑到一起来了?】
萧度纯是来道贺兼帮忙的,梁玉做事漂亮,晋国大长公主赞不绝口,孙女儿交出去了,又把小儿子赶过去沾点聪明劲。宋奇的心事就多了,他不是个正人君子,再装刚直不阿也不像。皇帝的姨母是要继续交好的,亲自到下属家里道贺也不觉得丢脸。他手里也攒了一把条子,顺道来看看袁樵这个难兄难弟,找点心理平衡。
第152章 我当珍惜
宋奇与袁樵交情并不深; 见面寒暄之后只说道贺的事情; 萧度在一边看了; 心道:【怪不得阿爹说宋奇这个人心术不正; 一个上司给下属来道贺还这么的……】宋奇才不管萧度怎么想呢,他对萧度的评价也高不到哪里去。
袁樵夹在两人中间; 心道:【看你们两人这个样子,就知道朝廷上为什么争执起来了。】
朝上的争执也很有意思; 三位执政没有倚老卖老故意欺负桓嶷的意思,却又因为桓琚过世; 三人头上的压力骤减而展露了一些本心。譬如萧司空,自己不大出面只管做好山陵使; 但是长子与门生故吏都不是吃素的。而黄赞在桓琚时代的后期,比萧司空要活跃得多,这份活跃又延续到了现在。即便是纪申; 也有一些在桓琚时期不大好做的事情,此时也都提了出来。
三人做事的时候皆有自己的道理,并没有哪一个认为自己只是为了谋私利而有损公事; 都认为自己是为了国家。老臣们不欺负新皇帝,可他们自己互相先争起来了。一些在桓琚时期不会起争执的事情,现在也争了个热火朝天。举荐人才、选拔官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罢了。
萧司空的立场是许多人都能理解的、已延用了很久的观点——朝廷已经很公平了。名门子弟家学渊源,较之非名门出身的人更容易出现人才; 名门子弟比寒门士子吃相要好看; 且朝廷从来没有堵死寒门子弟做官的路。这很能代表绝大部分世家出身的人的立场; 同时也是朝野许多人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士庶都有。个人素质差不多的情况下,他就更倾向于用家世更好的那一个,因为家学渊源,因为一个人如果有钱,就不会为了蝇头小利去出卖灵魂。
黄赞则有他自己的考量,他也羡慕世家,结亲的时候头一个考虑的就是当世的名门。他的所有子女里,除了一个尚主的儿子,一个嫁了宋奇的女儿,其余皆是尽力结姻名门。饶是如此,在举荐人才的时候,他也是尽力摆脱姻亲的影响,所举荐者以寒士居多。黄赞没有明确的“我要抬高寒士”这样的目的,而是认为没有庞大家族的寒士更好用,因为他们的庞大的家族利益的拖累。
两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是为国家考虑的。萧司空虽隐,留着儿子、学生跟黄赞争,在儿子、学生顶不住的时候,萧司空再放个话,两下又打平了。
还有一个纪申,在双方看来虽然“持正”,但是这份“持正”在这个时候就尤其讨厌,因为不知道他在某一件事情上究竟分支持哪一方面。
袁樵夹在萧、宋二人中间,就有点能够体会到纪申的感受了。
三人打着哈哈,宋奇半开玩笑地说:“彦长倒会躲清闲。”
袁樵笑道:“少尹不是也来了吗?”
以萧度的出身,即便做过地方官也不大能够理解这两位说话的意思,如果只有袁樵他就问了,旁边还有一个宋奇,萧度只能憋着。憋到一半,灵光一闪,笑吟吟地道:“他有儿子可以用,自己当然就能闲下来啦。”提出要看袁先去。
萧度一走,袁樵与宋奇也就能说两句悄悄话了。萧度则找到袁先,单刀直入问明了情况。袁先连猜再蒙,将袁樵遇到的事情猜了个七、八分,悄声对萧度说了。萧度惊讶地说:“这有何难?秉公去办就是了。”他从出生开始,背后的靠山就硬得不得了,自然可以“秉公”,袁樵要“秉公”可比他吃力得多。
袁先笑笑:“家父也是这个意思,只是遇到事情生气罢了。”萧度笑道:“我就说嘛,断不至于难得到他的。他有什么想法,只管去干就是了。”袁先道:“等阿爹销了假,事情就会有眉目了吧。”萧度道:“嗐,那还担心个什么劲儿?”语毕,没有再提这件事情。朝廷上可为贡士的选拔又有了一番明争暗斗。
~~~~~~~~~~~~~~~~~
桓嶷将执政与自己所信任的大臣都召集起来,商议科举的事情。
执政们皆认为自己是一片公心。
先是,君臣一致决定了一件事情——本次科举的录取比例比往年要高一些,除了各地的贡士,已到京城的士子,经过五品以上官员的推荐,只要相关的条件符合,也可以参加考试。这些人都是出身良民,身家清白到连父祖都是良民。看似公平,实则又内含了一个问题——寒士与名门子弟都是良民。【1】
考试还没开始,就为萧、黄之争开辟了另一个战场。无论是袁樵还是宋奇,也都以为名门子弟的素质更高,这是他们的经验,出身不大好的宋奇自己就深有感触,但凡还有点公心,就得承认萧司空虽然讨厌,不过有些道理还是对的。这两个人位置不算很高,却也很能代表相应人群的观点。
官员的选拔、录取,从一开始就没有那么的公平,朝廷会有一些政策的倾斜。譬如,哪个地方录取的比例要高一点,哪个地方录取的人数要多一点。这些在主政者的时候都有一杆秤称着。为了比例,黄、萧双方在桓嶷面前争了个面红耳赤。
双方皆不认为自己是在争什么“士庶”,他们说的就是选拔人才。
萧司空认为,京畿及附近地方文物昌明,所以录取的比例那就得高一些。安抚士人之心固然是重要要的,所以为了避免偏远地区太难看,可以将连远的州府列出来,每州给一、两个名额,除了这些名额的保证之外,其他的就需要向京畿倾斜。
黄赞则不同意这种观点,黄赞认为天下不止京畿文物昌明,且总是京畿及几个有名的家族所源自的地方比例高,不利于收天下士子之心,认为要适当增加东郡等近来发展良好的地方的名额比例。
桓嶷心道:【司空是京畿人,黄侍中是东郡人。二人所持论虽不能说是没有道理,却也……】他虽年轻,看这个却是看得明白。官场上的同乡之间,也是一种颇为亲密的关系,还不能说不对。
双方的争执还在继续,萧司空一方认为,京畿子弟耳濡目染受到了熏陶,做事比偏远些的东郡那种几百年来没啥名士名家出现的地方的人要好得多。黄赞一方不服气,认为京畿子弟纨绔习气重,做官未必就好了。
“虽把握大政稍有欠缺,然而务实,更能体察民情,知道人间疾苦,不会只知吟风弄月,”黄赞说得也诚恳,还引了一句话,“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2】
萧礼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